中國胃讀后感參考8篇

時間:2023-05-12 作者:pUssy 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有什么深刻的領會可以及時的寫篇讀后感,讀后感是我們看完一本書之后的感受性的文字,也要認真對待哦,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中國胃讀后感參考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胃讀后感參考8篇

中國胃讀后感篇1

費孝通先生曾在序言中說道,它寫《鄉(xiāng)土中國》的目的就是介紹“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xiāng)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并且他從實際出發(fā),介紹了鄉(xiāng)土社會人們的生活、人情、禮俗血緣、道德等特點,讓讀者從實際中理解人們的內心世界。

我懷著對社會學極大的熱情讀了費老先生的《鄉(xiāng)土中國》,感觸頗深。這本書是種嘗試,嘗試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xiāng)土社會究竟是什么樣的社會”。這里講的鄉(xiāng)土中國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tǒng)社會里的一種特具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生動全面地展現(xiàn)了鄉(xiāng)土中國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觸,在閱讀《鄉(xiāng)土中國》的時候,我會體會到一種反璞歸真的踏實和厚重,我很佩服書中的說理,作者通過將城里教授的孩子和鄉(xiāng)下的孩子清楚對比就能讓人清晰理解:城里人只熟悉城里的事物,正如鄉(xiāng)下人熟悉鄉(xiāng)間一樣,鄉(xiāng)下人會在城里因無知而被嘲笑,城里人同樣也會在鄉(xiāng)下遇到不認識的事物。由此可見,鄉(xiāng)下人無知確實沒有是根據(jù)。然而城里人習慣用理論,土頭土腦來藐視鄉(xiāng)下人。確不知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泥土是鄉(xiāng)下人的命根子,是一種高貴的象征,是一種質樸的感覺,我們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開的,土在我們的文化中占有特殊位置,我們又何嘗不該尊重鄉(xiāng)土、尊重農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停記錄歷史的進程,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發(fā)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費孝通作為一代學人的典范,在幾十年中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以求,為建立中國化的社會學傾其一生心力,可謂著作等身,學問深厚,其《鄉(xiāng)土中國》更是影響深遠,堪稱經典,至今仍引領后人,發(fā)掘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

中國胃讀后感篇2

這幾天我讀完了《中國古代神話故事》這本書,書里面一個個優(yōu)美動人的神話故事感動了我,使我也明白了許多深刻的道理。

相信大家都知道“沉香救母”的這個故事。沉香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我非常地敬佩他,當他的母親遇難以后,沉香克服重重困難,劈山救母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都要像沉香一樣,孝敬我們的爸爸媽媽。在他們工作累的時候主動地為他們做一頓簡單可口的飯菜,主動地給他們端一杯水,這是我們每一個做孩子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書中還有一故事令我感受很深,那就是《精衛(wèi)填?!返墓适?。這段故事主要講的是炎帝有一個可愛善良的女兒,名字叫精衛(wèi)。精衛(wèi)從小就有一個美麗的夢想,希望有一天能見到無邊無際的大海。她一天一天長大了,也一天比一天漂亮,她以為自己終于有能力找到大海了,于是就偷偷地離開了自己的父母。當她奔向大海陶醉在大海的蔚藍和博大的時候,大海卻掀起了千尺高的巨浪,奔向了精衛(wèi)。最后,大海把精衛(wèi)帶走了,精衛(wèi)的靈魂因為憤怒而化作了一只鳥,精衛(wèi)為了報復大海決定要把大海填平,于是就日日夜夜地銜著西山的石頭和樹枝去填海??吹竭@里,我心里無比的震撼,大海是填不平的,但精衛(wèi)卻是有恒心的!這個故事讓我明白,無論再難做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堅持不懈地朝一個方向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這本書還教育我們如何與人為善,如何勤學苦練、如何不畏艱險……這本書就像我的老師教我做人的道理,又引領我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我喜歡這本讓我受益無窮的書。

中國胃讀后感篇3

前些天,我看了《感動中國——十二位杰出人物》這本書。書上介紹了愛人民的好警官——任長霞;三次跳下水搭救落水者的女性——魏青剛;經歷汶川地震而救助同學的中國少年——林浩……他們的事跡令我感動,也感動著中國人民。

這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中國少年——林浩。

在地震的那一刻,同學們都被倒塌的房子給壓住了。在廢墟中二年級的林浩沒有害怕,他鼓勵同學堅強,并積極自救,勇敢地朝外面爬去,經過奮斗終于爬出來。廢墟外人們沉浸在地震的恐懼中,倒塌的房屋隨時又會二次倒下來。林浩這時沒有顧自己,又沖回到廢墟邊救同學,忙著搬石頭,因為他知道時間就是生命。這時,塌墻上一塊磚頭向林浩砸來,他慌忙避開,但還是被磚頭擦破了頭。他顧不上自己流血的頭,繼續(xù)救助同學。不斷地呼喊同學,給他們生的希望,嗓子喊啞了,手磨出血了,可他一直堅持著,最后小林浩從廢墟中背出兩位同學。他救出了兩位同學,在如此危險的情況下,他想的全是別人。

“如果我不救出他們,我就不是他們的班長了?!绷趾频脑捯恢痹谖叶希木衿焚|是我們所需要的。我讀著這個故事,想著,想著,在我眼前出現(xiàn)了另一幅畫面,也是在地震那時,一位冒著塌方危險的少年舉著鹽水袋,在幫助醫(yī)生救助同學,他一直舉著鹽水袋,舉著,舉著,一直安慰廢墟下的同學,要堅持,要等待救援,四五個小時之后,他也沒坐下。我知道他當時很累很累,一定很想休息一下??伤恢眻猿种?,不停給同學鼓勵。

救援終于成功。廢墟里的同學被安全救出來后。這時,他想把胳膊放下來,可發(fā)現(xiàn)胳膊一放下就痛。在災難面前,他們包括被救的同學表現(xiàn)的多么勇敢與堅強啊。他們都是我們心中的陽光少年。

中國胃讀后感篇4

剛讀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先說一下對這本書的理解和感受,再說一下我個人的讀書觀。

我沒有看過其他人寫的中國哲學史,只是從《陳寅恪講國學》中了解到,陳寅恪對馮友蘭的這本評價非常高,覺得它真正發(fā)揮了“了解之同情”的態(tài)度,客觀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國歷代的哲學觀點。雖然沒有對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態(tài)度的客觀、公正,對待各家觀點不做過多個人的評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淺顯、清晰流暢的語言,將中國歷史歷代的大哲學家、著名學派(儒、道、墨、法、陰陽、佛、新道家、禪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觀點娓娓道來。他不對讀者的判斷施加任何影響,態(tài)度嚴謹、風格樸實,再加上簡潔語言的魅力,讀起來沒有任何壓迫感。任何人讀完后,都可以從中選取自己喜歡的、認同的學派,去針對性地找相關著作來研讀。不管作為一位哲學史研究者還是作為書的作者,馮大師的這種風格,都是值得推崇的。也難怪這本書在哲學史著作里,堪稱最經典。

因為書叫《簡史》,所以對各家觀點和哲學家本人的生平都沒有做深入的介紹。單從入門角度來看,已經能勾起人的興趣了。在看書之前,我不知道儒學在各個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視和新的闡釋,也不知道禪宗原來是佛學和道家的結合。老莊學說宏大但晦澀隱秘,向郭注解卻把老莊哲學解釋得非常高明而又進步,讓我想要深入探究。道教的產生原來是因為佛教進入中國后,引發(fā)了大眾對民族宗教缺失的憤怒感。新儒學和先秦儒學差別非常大,到底哪個更高明眾說紛紜。中國人并不是沒有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個人獨立意識的追求,魏晉名士的“風流”佳話一直在歷史長河中閃閃發(fā)光――但也可能正是因為缺乏才顯得可貴吧。

馮大師說,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學科。我可能在這方面比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紀了,才發(fā)現(xiàn)自己漸漸開始選擇性地去相信和實踐某些哲學學派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清晰了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西方客觀主義、自由主義為主。在我讀書的過程中,對于所有文學哲學書籍中我看到的觀點,我理解其由于歷史環(huán)境的局限而不可避免的弱點,都會從現(xiàn)代社會的角度去選擇稱贊或批判。而現(xiàn)實中我遇到的每個人都有跟我觀點不一致的地方,因為大家都有各自思想的選擇和歸依。我會理解這種差異,不會以自己信奉的為真理而要求人人如此,但對于明顯落后和愚昧的觀念也會不留情面地批判。

這是我目前的讀書觀處事觀。不求完全正確,但求用自己獨立的理性認知,去實踐自己的觀念,完成自己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務――成為自己。

中國胃讀后感篇5

我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其中之《農夫與蛇》。

冬天農夫發(fā)現(xiàn)了一條蛇凍僵了,他想給它溫暖,便把它放在自己的懷里,蛇溫暖后蘇醒了過來。一醒來就咬了農夫一口,要了農夫的命。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你對惡人再好,他們的本性是不會變的。我們要認清壞人,改造壞人,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和平的世界。

中國胃讀后感篇6

近幾日花了些時間,讀完了費先生的《鄉(xiāng)土中國》倒是頗為感觸,全文內容不多,也就寥寥數(shù)萬字罷了。篇幅上倒是比不得某些個“大師”“教授”之流的大作,但是內容上卻是字字珠璣,短短篇幅之間卻是將中國幾千年的鄉(xiāng)土性質闡述得明明白白,不得不佩服先生大才。讀畢后細細想了幾日,總歸動筆寫下這篇書評,如能說清其中百一便是萬幸。

說到鄉(xiāng)土中國,我無疑是親切的,我的幼年是在中國西部一個典型的農村度過,倒是和費先生調查的云南村落差距不大。還是費先生筆下的典型的血緣村,全村上下幾百人之間多多少少有些血緣關系,常常一個班上合上老師都是一個姓氏,并不奇怪。先生寫下這十數(shù)篇文章時正是抗戰(zhàn),距今大致已有七十余年之久了,大抵是想看看在經歷了新中國大力發(fā)展后的中華鄉(xiāng)村,有無展現(xiàn)出其新貌呢?也是看到先生的認識大抵是在今日也是對我國鄉(xiāng)村振興有著獨到的作用的。

先生在“文字下鄉(xiāng)”中提到,中國鄉(xiāng)村的社會基礎不變,文字下鄉(xiāng)怕是難以推行的,更遑論文字所背負的文化了,在這里又必須要提出,先生在文中從未說過鄉(xiāng)土文化較之所謂先進文化的優(yōu)劣區(qū)別,先生本意中,大抵只有一種文化適不適合這樣一片土地,鄉(xiāng)土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傳承了幾千年了,大抵是適合的,但是無奈外部條件的變化來臨了,我們要做的至多能說是以一種文化去改變另一種文化。并不好說是愚昧或是其他?;氐秸},如今的鄉(xiāng)村文字大概算是下鄉(xiāng)了,那么回看則是社會基礎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呢?使得鄉(xiāng)土社會這樣一個本來不需要文字的社會主動的吸收著文化。

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都知道一個特殊群體名為“農民工”,民工進城,這是一個文化群體向另一個文化群體的交流,什么支持著民工進城呢?是欲望。進城務工常常能獲得不錯的經濟效益,所以民工需要留在城市,但是兩個文化圈子的隔閡是巨大的阻力,所以當他們教育孩子時,文字是必不可少一環(huán)。這是生存的必須。況且與那些年月不同,鄉(xiāng)村被真正的有效管理,識字無疑是必須的。所以我們看得到文字首先打破了鄉(xiāng)村的壁壘,是欲望的巨大作用。

前面說到了教育,在如今的鄉(xiāng)村,確實有些像如費先生幾十年前所見到的一般,存在著長老權力,但是現(xiàn)在無疑是分化了,弱化了。校園辦進了鄉(xiāng)村,于是乎我們看得到的教化權力一分為二,一方面是學院老師的現(xiàn)代化教育,但是鄉(xiāng)村的孩子們又會受到長輩的管教,前面提到過,我們的社會有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民工。其伴生物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誰來帶呢?年邁的爺爺奶奶罷了抑或是外公外婆。傳統(tǒng)的祖輩,與孫兒們的差異無疑是極大的,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往往都識字不多,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字或許還是當年掃盲運動的遺留。孫兒們的疑惑他們解決不了,甚至他們的許多做法在接受了現(xiàn)代教育的孫輩看來,是錯誤的愚昧的。就拿我來說,我算是幸運的一部分,因為我的母親選擇留在農村照顧我兄弟二人的學習,但是在與奶奶爺爺?shù)慕涣鲿r,仍是不免有許多矛盾。長老們說的話是錯的,那又如何對年輕的一輩起到教育與約束呢?所以鄉(xiāng)土上的長老權力不可避免地被削弱,但是長老,或者說長輩的權力還是存在的,這是我們文明的重要遺產,不可磨滅的印記。

當下的鄉(xiāng)土社會無疑是弱化了,許多它的烙印被磨除,但是它畢竟還存在,而且鄉(xiāng)土的破壞無疑是帶來了一些十分嚴重的問題,當代大多數(shù)人的觀點是鄉(xiāng)土文明必須消亡,中國的現(xiàn)代化才能推進,而且我們也的確是這么做了,但是呢?出現(xiàn)了需許多嚴重的問題。就比如我曾提到的留守兒童,再比如當今鄉(xiāng)村的消亡問題,都是急需注意的問題。

當下的中國鄉(xiāng)村狀況回到歷史中去不難發(fā)現(xiàn)有相似的情況。民國時,中國資本主義在曲折中發(fā)展,城市化方興未艾。那時便是有著一批農民離開了土地,進入到城市,成為了工人,但是這樣一批人是難以融入城市的,況且城市中的崗位是難以滿足需求的,但是城市的生活無疑激起了他們的欲望,于是總有人走上了邪路;回到當下,我們的工作崗位是夠了,但是是否能滿足需求呢?回想起九十年代的“嚴打”時期,那又何嘗不是民工進城的必然結果呢?這樣的民工們,鄉(xiāng)土文明的脫離者們,又能否融入這個他們向往的城市文明呢?答案是很少。這樣的人最終往往只能回到鄉(xiāng)土中,但是面對長老權力瓦解的鄉(xiāng)土,面對著難以管教的兒女,常常被現(xiàn)實壓垮。

我們是不可能擺脫鄉(xiāng)土的,身為在這片土地上長出的人,鄉(xiāng)土的基因是寫進了我們的dna的,而鄉(xiāng)土中許許多多的智慧又何嘗不能適用于當下的鄉(xiāng)村振興呢?昔年,閻錫山在山西大力倡導舊道德,清理舊風遺俗,倒是使得山西經濟發(fā)展,社會平穩(wěn),不失為當時國內的典范。據(jù)這樣一個例子只是為了說明,在推進現(xiàn)代化時,不妨從我們的文化出發(fā),與其消亡一種文化不如接納與融合,見識過日本的知道,除了東京都,京都,大阪等大城市以外的鄉(xiāng)村,可以說完全的空心了。鄉(xiāng)村可以說是失去了其生命力。中國絕不能走那樣的老路,中國的鄉(xiāng)村可以說是大有可為的,此次的疫情其實就彰顯了鄉(xiāng)村的作用,鄉(xiāng)村的生產生活并未受到太大影響,而且鄉(xiāng)村吸收許多從城區(qū)撤出的市民,大大減輕了城區(qū)防疫壓力。

幸運的是,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國家正在注意到這個問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楓橋經驗,許許多多我們鄉(xiāng)土的智慧應用在了發(fā)生變化的農村,而且在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平衡后,宗族的力量又開始發(fā)展,但是卻并非是有著錯誤的一面,而是有著協(xié)助社會發(fā)展一方面積極作用,極大程度的推進了鄉(xiāng)村建設。

我們是土地里長出的人,鄉(xiāng)土文明從未遠去,當我們學著接納它改造它時,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

中國胃讀后感篇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的發(fā)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同時我們也面臨新目標、新變局、新難題、新考驗: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要用100年時間走完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曜哌^的現(xiàn)代化路程,這種轉變不但速度、規(guī)模超乎尋常,變化的廣度、深度和難度也超乎尋常。我國正處在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關鍵時期,外部環(huán)境更加復雜,一些國家和國際勢力對我們的阻遏、憂懼、施壓有所增大,這是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世界進入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如何在亂局中保持定力、在變局中抓住機遇,對我們統(tǒng)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這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而我們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風險更需要我們時刻警醒面對。時代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們必須作出新的回答。

中國胃讀后感篇8

青春從來都是一種刻骨的傷,但終有時間治愈它。

——題記

年輕的我們正值青春,我們擁有著小孩子夢想的成熟、成年人渴望的閑暇、老年人羨慕的活力,可也有著他們無法預料的憂傷。

歡樂作曲

十六、七歲的我們,沒有肩膀上的重擔,沒有為錢而奔波的苦惱。我們快樂地上學,無憂無欲地休息,我們享受著心安理得的生活。

我們會三五成群地在懶散的午后,與伙伴一起散步、談心;也會安靜地在自己的小空間里寫寫畫畫,描繪著屬于自己的未來。那未來里有我們的小童話,而我們則是童話里的主角。

憂傷填詞

年少輕狂的我們,有時也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它們看不見,摸不著,卻住在心中最柔軟的部分,一觸就痛。

教室的課桌上堆滿了書籍,高考像一只無形的手壓在我們頭上,一本本空的書填滿文字。累了趴下,醒了再戰(zhàn),每天還要略帶享受地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用微笑來戰(zhàn)勝疲勞。所有的情緒積壓在心,偶爾爆發(fā)一下,再調整好心情,扎入題海。

青春淺唱

青春來得讓人措手不及,我們只能慢慢適應,等待青春滑過。可是真正滑過,誰又不會留戀呢?我們美好的青春留下了足以讓我們刻骨銘心的記憶,揮之不去。

我們在憂傷的日子里,讀出歡樂的韻律。每個人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不想老去。因為時間容不得你揮霍,揮霍過后必將是懺悔。

為了在美好的青春里不留下遺憾,我們默默在心間許下愿望:讓我們在有限的日子里,活出無限的精彩。

也許我們正懊惱如此焦灼的日子,但靜下心來你會發(fā)現(xiàn),青春是我們最值得驕傲的日子。

我想不停地唱這首青春之歌。

哪怕會有悲傷,但是總有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