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讀后感700字8篇

時間:2022-10-31 作者:pUssy 讀后感

編輯一篇讀后感有助于加深我們對書上情節(jié)的分析,寫讀后感其實是非??简炍覀兊睦斫饽芰Φ模x書是一件可以幫助我們獲取知識的事情,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孟子告子讀后感700字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孟子告子讀后感700字8篇

孟子告子讀后感700字篇1

最近幾天有些浮躁,感覺心神不寧?;蛟S是過年前巨大的能量場感染了我,或許是自己太過于敏感,身體的疲憊不覺涌上來。今天發(fā)現(xiàn),工作了要保持每天的閱讀,身體鍛煉,整理,這三件小事,都是不容易的。

人會有惰性,會有情緒,會喜歡“吃喝玩樂”一切不動腦的東西,這也是天性使然。

閱讀《孟子》,這段時間是看不下去的,歸結原因是心緒不寧,工作了的我特別容易受到周圍能量場的.影響,這兩天一直都在購置年貨,也是受大環(huán)境的影響。

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讀《孟子》實際上是在吸收來自國學文化的高頻能量,《孟子》,久石讓的音樂,優(yōu)人神鼓的《托缽僧》,這些都是很純粹的能量,每天站樁,每天聽音樂,每天閱讀,每天做這一件件小事來改善自己生命的狀態(tài),這些都是養(yǎng)人的寶物。每天下班后留出一段時間和他們相處,去感受他們一點一滴。今天站樁的時候對他有了更深層次的鏈接,我感覺到腹部的氣在一點點往下沉,優(yōu)人神鼓的音樂不斷進入我的身體,我通過身體不斷抖動將身體的負能量和情緒排泄出去,完成了整個能量的循環(huán)。

閱讀《孟子》,我感受到孟子對世人的仁愛和精神境界。一個人的言語是他思想最直接的體現(xiàn),我感受到這位智慧的老人對世間的仁愛。

閱讀《孟子》,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在人世間為自己的內心建立起一個屏障,讓那些濁氣遠離在外,之前我一直不太懂得保護自己,也是自己傻傻地全然接受很多東西,這也讓我受了很多傷害。

現(xiàn)在我漸漸地為自己的內心構筑一個帳篷,好好保護自己的赤字之心,而立之年,立身后齊家。

孟子告子讀后感700字篇2

我沒有讀過這本書,以下書評是寫給臺灣中學教材 -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孟子》。關于原文的解釋應該大體上相同的。

孟子與孔子一樣,出身也是貧賤,孟母對孟子教育很用心。孟子以孔子的弟子自居,傳播儒家思想,“夫子好辯”,辯論是為了正人心,辯論的對象主要是墨家的“兼愛”,墨家主張愛所有人,孟子認為愛人應從父母開始,愛所有人即“無父”,另一個辯論對象是楊朱,楊朱主張“利己”,孟子批評他是無君。

孟子事過三個君主,藤文公,梁惠王和齊宣王(取了丑女無鹽)。滕文公很禮遇孟子,但孟子想去大國施展抱負,當梁惠王來請時,便去了魏國,當時梁惠王已當了50年國君,被齊所敗,主將龐涓戰(zhàn)死,一心想著復仇,稱霸,孟子失望的離開。齊宣王剛繼位,血氣方剛,孟子建議他攻打燕國平亂,但齊宣王只關心能從燕國獲得多少利益,孟子只有離開,新的燕王即位聯(lián)合五國把齊打得差點滅國。孟子回到祖國鄒國后,不問政事,從事教育工作。

當時候許行的農家思想主張人人自己生產,自己種田,消滅交易中的欺詐和不平等,孟子批評他說他根本不可能生產自己所需要的所有東西,而且商品質量有好有壞,價格自然不同,所有相同尺寸的鞋子都賣一個價格是很虛偽的。實質上孟子也批評了近代的共產主義,嚴重打擊了生產的積極性,不符合人性。

孟子提倡性善,告子說天生無所謂善惡,“食、色,性也”,只有基本欲望,善惡是后天養(yǎng)成的。

從宋代朱熹定四書,就奠定了孟子的地位,元人40年后重開科舉,封孟子為亞圣,可見古代國君并沒有那么專制,對孟子民貴官輕的思想也接納。朱元璋把孟子趕出孔廟,制定《孟子節(jié)文》,把不利專制的思想都刪掉,但《孟子節(jié)文》只流傳了20年?,F(xiàn)代人也是追求功利,蔑視仁政,但中國歷史上值得稱道的皇帝無不是儒家的典范,實行德治名揚千古,而攻城略地、窮兵黷武的并不能青史留名。

讀《論語》覺得孔子與弟子們溫文爾雅,好學而謙虛。但讀《孟子》就覺得孟子好辯,自命不凡,有拯救萬民的勇氣,卻沒有寬廣的胸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點違背孔子說的“不固”。就拿對待小人來說:孔子說自己正言正行,時時學習反省,沒有過多的時間指責別人,當然對他們也不能像愛護親人、禮敬君子那樣;而孟子就說我對人有仁有禮,別人自然也這么對我,如果有人對我無禮不仁,首先反思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如果不是,就當他們是禽獸,對于禽獸就不要跟他們計較了。這個思想與孔子的差別是,假定自己高人一等,因為獲得了優(yōu)越感,才寬容別人。但事實上,誰能保證自己做得都是對的呢?

孟子與告子關于人性有很多辯論。告子的思想更接近當代的想法,儒家傳到荀子就已經(jīng)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孔子就更不談性善性惡的問題,反而王陽明很推崇那個良知,把它當成所有事情判斷的依據(jù)。我覺得,首先善惡就很難分辨,殺一頭牛吃是善的,殺一個善人是惡的,殺一個惡人是善的,但又不知怎么分辨殺的人到底是善還是惡。人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要遵守大多數(shù)人訂立的契約,以求相親相愛,太平無事。于是才有了法家,用法來裁定一個人。無端探求人的本性又有什么意義?孔子就說“未知生,焉知死”,孟子卻要探求這個人類未知的難題,光憑幾句辯論又有什么結果,只能證明誰口才好而已。告子說人性如激流的水,哪邊缺堤就流向哪邊,孟子說水向下流,善就如水向下,這個反駁得很在理,但誰說人性就是水了?即使人性是水,怎么知道向下流的水不是惡?各種亂比喻,教人無從信服。

孟子告子讀后感700字篇3

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使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yǎng)成人,孟母管束甚嚴,給后世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千古美談,成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提倡"仁、義、禮、智",并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tài),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jié)的規(guī)矩,即"禮儀之規(guī)"。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

孟子是一個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身于戰(zhàn)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tǒng)一天下。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tǒng)治者所接受。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說宣布于天下,以此來影響并匡正世風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關于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fā)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據(jù)了有利形式,但最后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yè)的征途上,我們經(jīng)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fā)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fā)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yè)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tài),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么放棄什么。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事不做,去做該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寧靜胸懷。然后才能有所作為。在這個社會里,有些人做著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孟子告子讀后感700字篇4

今日我讀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蔽翌D感心門大開。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孟子認為,說話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守信,行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有始有終,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義所在來引領自己的言行。大義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這段時間有時候為這個事情煩惱,因為我前段時間被一個朋友說我不信守自己曾經(jīng)說過的話,做事半途而廢。我先不管他說的有理無理。但是我覺得自己這方面確實不夠好,有時候,會做一些讓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話,讓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應該從我做事的目的開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義的,一定會信守自己的承諾,把事情進行到底。而有時候,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個信守諾言,做事有始有終的人,定當將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義上。

有時候碰見別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諾言或者半途而廢的時候,那得看看我們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義。

有時候我們經(jīng)常像圣經(jīng)里的法利賽人一樣,用小義來標榜自己,“看見了沒有,我都沒有違反自己的諾言。我做事都會堅持到底的?!蔽覀円惨嗽谒惺虑樯隙家袷爻兄Z,堅持到底。試問我們所要求他人的承諾和事情都符合圣經(jīng)上的教導嗎?圣經(jīng)上說,沒有一個人是義人。耶穌來是給人帶來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著,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樣遵守他們規(guī)矩的人都見鬼去吧。合乎圣經(jīng)上的教導,我都會聽從。

我活著是為了榮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沒有這么做,求神的憐憫我,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錯,請大家留言糾正!

孟子告子讀后感700字篇5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共同編撰完成的,全書效仿論語采用的對話體的論文形式,記述孟子與諸弟子的“疑難答問”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體現(xiàn)了孟子的思想學說,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睹献印钒l(fā)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與法先王的主張,確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論,發(fā)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揚了“貴義賤利”的價值觀,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對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孟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孟子的思想已經(jīng)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之中,中國人做人處事的原則中,有著孟子的影子。

讀《孟子》,就是在學為人處世?!读夯萃跎稀肥紫戎v的是“愛民”的行為方式,《梁惠王下》則探討了“愛民”的行為方式即是“與民同樂”;《公孫丑上》則是探討愛心、同情心、憐憫心,惻隱之心和羞恥憎惡之心的行為方式問題,《公孫丑下》則闡述了天時、地宜不如人和的思想;《滕文公上》開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樣行善,怎樣以身作則的問題,并且批駁了墨子學派“兼相愛”的思想,指出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差別等級的,《滕文公下》則討論了愛民的行為方式的價值取向問題;《離婁上》是探討行為方式的規(guī)范問題,用社會行為規(guī)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方式,在《離婁下》孟子舉了兩個地區(qū)和年代相距都甚遠的帝王,用以說明統(tǒng)治、管理和服務人民,其道理是一樣的,那就是“愛民”;《萬章上》是圍繞著“孝”這個行為方式來進行探討,而《萬章下》則是圍繞著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籬下”的行為方式這些問題而展開的;《告子上》則從行為方式問題深入到人的內心,即人性的善惡,《告子下》則把重點放到了討論行為規(guī)范與行為方式的問題上;《盡心上》則是從本性與行為的關系問題轉到心理與行為的關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據(jù)什么樣的心理選擇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問題,《盡心下》則是對“自身修養(yǎng)”的盡心知命與行為方式間關系的探討。

讀《孟子》,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孟子的辯才及形象性和邏輯性的結合。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說理暢達,氣勢恢弘。孟子善用譬喻,在《梁惠王上》第三張《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孟子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通過這一比喻,孟子不僅形象而生動地表達了他主張實行仁政,提倡禮樂和愛民的理念,而且讓我深刻領教了他論辯的巧妙技巧和高超水平。

在孟子生活的那個年代,戰(zhàn)亂頻繁,諸侯們不擇手段追求功利,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揚仁義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治國方面,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中隨處可見,孟子提出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的“為民”思想和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論;在做人方面,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主張“仁義禮智信”,他提出了很多流傳至今的至理名言,如“舍生取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縱使已經(jīng)過去兩千年,但孟子的思想仍在以它獨有的魅力影響著我們。在我們這個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盛行,精神貧乏的時代,孟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孟子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關系,強調愛物節(jié)用,主張“取物以時”、“取物有節(jié)”,以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對我們維護生態(tài)平衡、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思想啟示。

2、孟子嚴厲批判了戰(zhàn)國中期的社會不公:“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反對暴政,主張“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提倡任人唯賢,這對我們維護社會公正有重大意義

3、“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這對我們思想道德建設有重大意義

?孟子》一書所體現(xiàn)的思想,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我們應批判繼承。孟子仁政理論中的和諧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胡書記提出的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理論是一致的,我們應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孟子》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借鑒的思路。

孟子告子讀后感700字篇6

前些日子,在看《孟子》的時候,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論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意思為:道就在附近卻去遠處找尋,事情可以簡單的辦好卻去尋找復雜的方法。人人都親敬親人、長輩,自然實現(xiàn)天下道德教化的目標。)

看了之后不由想起今年我們學校的兩件事情:一個是引起廣泛爭議的“采血事件”,某博士研究生被指責為了課題研究,不顧實習生的不滿,自己動手給一個自己帶的實習生采血10ml,據(jù)說造成后者胳膊針孔處紅腫、淤血;另一個是被捅上了媒體,又被校方堅決指為捏造的“粽子事件”,即鎮(zhèn)江校區(qū)某同學的家長來學校探望他,該生嫌其母穿著實在太寒酸而不愿領其入校,甚至連千里迢迢帶來的家制粽子也拒絕收下而跑開。

當然,這兩則事件的內情,我沒有把握說了解得很清楚,也不愿意再探討當事人的是非,只是想借著這兩件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來思索一下,我們的道德教育,是否真的像孟子所言,是“道在邇而求諸遠”,方法缺乏效率而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從我自己的經(jīng)歷而言,從進入小學開始,都在接受關于道德的教育: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努力服務于人民,等等;同樣,這些概念也伴隨著我的幾乎整個求學過程,直到碩士畢業(yè)。在這些高尚的光環(huán)之下,卻有許多很簡單的也很基本的道德標準被有意無意的邊緣化了:孝敬父母、關愛家人,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好學上進、珍惜名譽等等。自然,這些觀點比不上前面提到的那些概念光彩,甚至多了一點自私的色彩,好像眼睛只盯著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一樣,胸襟不夠博大,情操不夠高尚。

然而,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品德的培養(yǎng)也不能建成空中樓閣。懂得孝敬父母、關愛家人,就有了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明白了人不能光為自己活著,還必須努力讓自己的親人也過得幸福;有了家庭責任感,也就是有了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反觀時下的許多社會問題,恰恰就出于家庭責任感的缺失,隨便打開哪天的報紙看看,總能很容易找到遺棄家庭成員、拒不履行贍養(yǎng)老人義務、背離婚姻契約而發(fā)生婚外戀情等家庭問題的報導,倘若人人都知道“親其親,長其長”,這些問題也許就不會如此泛濫。

再說珍惜友情、善待他人,歸納起來,就是一個“仁義”二字,寬厚、仁慈的對待他人,不欺凌、不使壞、不拆臺,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要能做到,我們的周圍能夠少多少麻煩事,每個人的幸福感相信也能增進不少。

至于好學上進、珍惜名譽,個人認為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正因為有了求上進的心,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才有了努力提高自己能力與道德的動力,所謂“君子惡居下流”,有追求的人才會有希望,無論身處何處都不忘記自己的操守,看重尊嚴與榮譽,這才不會虛度年華,也不會見利忘義,不會把誓言當作空氣。

實際上,以上這些基本的道德原則,也非常容易的被推延和提升,比如懂得了孝親與尊長,也就不難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與朋友交往之道,也就能推廣到與身邊的所有人和睦相處。再者,每個人都追求自身的生活與道德水準的提升,自然也就有了整個群體的發(fā)展。

回溯我國五千年的文明,不難看出,道德追求一直是我們這個民族所關注的重點,也有浩瀚的文化典籍來闡發(fā)這些道德目標。比如開頭提到的《孟子》,以及《論語》、《中庸》、《大學》等等國學經(jīng)典,無不是在以“仁義”為終極目標,無不是把“止于至善”作為標準。這些豐富的道德范式,正是今人道德教育的良好參考。自然,國學中的許多觀念,比如“天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之類昏話,不再適應今天的環(huán)境,理當摒棄;而大多數(shù)觀念,對今日依然具備指導意義,沒有理由置之不理。

廢科舉、興西學,對于一個民族的強盛是必要的;但廢除科舉并不等于廢除國學,非功利的學習、實踐國學,恰好是弘揚國學的良好契機,也是讓國學發(fā)揮其教化功能的契機。真心希望國學能再次發(fā)揚廣大,真心希望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能找到崛起的強大精神支柱。

孟子告子讀后感700字篇7

?孟子】,為戰(zhàn)國思想家孟軻及其弟子所作,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思想,南宋時被理學家朱熹納入【四書】之列,是中國傳統(tǒng)儒學經(jīng)典,其語言、思想對國人影響極深。

與眾人所理解相悖,【孟子】一書并非剛出世便為世人所接受、推崇,一直到漢代前期,【孟子】一書也只是和其他儒家諸子并列。然而,由于西漢中期以來經(jīng)學的興起,【孟子】與【左氏春秋】等著作的價值開始被發(fā)掘,研究【孟子】的經(jīng)學家日益增多。東漢趙岐在【孟子章句】中說到:“孟子退自齊、梁,述堯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賢擬圣而作者也。”“【論語】者,五經(jīng)之錧鎋,六藝之喉衿也,【孟子】之書則而象之?!弊运我院螅久献印康牡匚灰延凇菊撜Z】并列,此不必贅言。

?孟子】一書在文學上地位也很高。有人說先秦諸子中,論文學水平,首推【莊子】,其次【孟子】?!久献印恳粫玫錁O多,旁征博引,辯論內容也占很大比例,相比【尚書】的詰屈聱牙,【禮記】的冗長繁復,【孟子】的語言無疑更顯生動而充滿活力。

當然,作為一部影響世界哲學思想的書籍,【孟子】一書在思想上的建樹極大,而這也是本文議論重點之所在。相比較于【論語】更側重于個人修養(yǎng),【孟子】對修養(yǎng)和治國的議論都很多,而且不完全拘泥于前人觀點,尤其是其中經(jīng)濟觀點于治國理念,頗為后人所推崇。

首先,作為傳統(tǒng)儒學經(jīng)典之一,【孟子】無疑是持性善論觀點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薄叭藷o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薄熬铀裕柿x禮智根于心?!敝T如此類。雖然這些觀點較為主觀,但卻為人類歷史所證實。

孟子在論述主觀性善論的同時,也強調了人的后天修養(yǎng)?!肮胖樱溥^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本泳蛻斕拐\自己的過錯并及時更正,而相較于孔子而言,孟子對個人修養(yǎng)上更強調義。無論是“吾善養(yǎng)浩然之氣”還是“舍生而取義者也”,都充分體現(xiàn)了一個圣人的大義凜然和光明磊落。但是,這里也體現(xiàn)了孔孟對“圣人”“君子”理解上的不同,孔子認為,只要一個人能保持仁愛之心,守禮守德,就能當圣人,所以一個人成為圣人并不困難。而孟子卻明顯將圣人的標準提高,要將“義”置于生命之上,才能算圣人,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坐懷不亂的柳下惠。同樣,對于圣人之間,孟子的要求也較為苛刻,像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孟子認為他很狹隘;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孟子認為他不講原則。至于孟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圣人,那便是孔子?!白杂猩褚詠砦从锌鬃诱摺北闶敲献訉鬃拥脑u價。

在政治上,孟子完全繼承了孔子的仁政理念,并將其發(fā)揚光大。孟子一生中多次與齊宣王、梁惠王等大國君主談論政治,并以帝王師自居,在較為開明的言論環(huán)境下,孟子的思想得以傳播。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不是脫離實際的絕對理想主義者,孟子在游說君王時還為他們準備了一套完備的治國套路:行仁義——得人心——王天下。戰(zhàn)國的君王幾乎沒有一個采納他的觀點,但他也不必灰心,他所受的尊敬、禮遇和言論自由已足夠使孔子和吾輩后人嫉妒。

除仁政思想外,孟子的經(jīng)濟思想更是先進?!耙灼涮锂?,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边@與【宏觀經(jīng)濟學】中政府降低稅收以增加民間可支配收入,從而促進投資的擴大和經(jīng)濟的繁榮不謀而合,而西方經(jīng)濟學至少是十五、六世紀的產物。

不僅如此,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理論更是領先于世界。在以封建專制為主的中國古代社會簡直是“大逆不道”。這種超前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都是絕無僅有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甚至為此將【孟子】一書刪節(jié)。當然,“民本”不代表“民主”,孟子也不可能從戰(zhàn)國之世中領悟到民主的真諦,我們尊敬圣人,也不可將其夸大,神話。

任何思想都有精華,亦有其糟粕,【孟子】也不例外。但錯誤也分為兩種,一種是主觀“臆斷性”的,一種是客觀“時代性”的。【孟子】一書中對春秋五霸,管仲及當世的墨子,楊朱,梁惠王,齊宣王都深不以為然,尤其是對管仲,幾乎達到蔑視的地步。當別人將管、晏與孟子相比時,孟子竟反唇相譏。平心而論,管子為人的確德操不備,但對應當時的時代,“以德取人”是否和當下“以貌取人”一樣,失于偏頗?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尊王攘夷,南服強楚,北威夷狄,其治下齊國經(jīng)濟達到巔峰,連孔子都說“微管仲,吾輩左衽也!”管仲在客觀上開發(fā)了經(jīng)濟隱行業(yè),抵御外族侵略,保衛(wèi)華夏民族,如此大的貢獻在孟子眼中幾乎不值一提。墨翟,楊朱為一時賢哲;春秋五霸,齊宣、梁惠也是一代明君。斯非堯舜之世,焉得堯舜之人?孟子對人的苛刻可見一斑,這便是主觀“臆斷性”的錯誤。而其它諸如忠君思想,民本未能升華成民主,這些便不能怪孟圣人了,時代決定了孟子的思想,華盛頓生在當時中國也絕無可能成為華盛頓。不過,近幾年來有不少所謂“專家學者”抓住這些對孟子進行批判,認為他“封建”“專制。

孟子告子讀后感700字篇8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所以才會大膽提出民為貴,社稷其次,君為輕的理念,以彰顯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有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從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對于平民百姓的熱愛之心。

孟子繼承了孔子,并提出了憂患的概念,他認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業(yè)之興敗,國家之存亡,都與是否具有憂患意識相關聯(lián)。憂國憂民之心也便是責任意識與承擔意識的重托。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意為:君主若把百姓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樣百姓也會把君主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也是孟子對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為國,愛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容,一為孟子與君主討論政治,另為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為人知道?!睹献印返奈墓P犀利,富有說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zhàn)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萬章·上》中所提出對于詩理解的方法。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評論詩的人,既不能根據(jù)詩的個別字眼就斷章取義,曲解詩句,也不能有辭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詩句的真實含義,而因根據(jù)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論世也便是評論他人作品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