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教學反思7篇

時間:2023-01-01 作者:loser 教學計劃

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反思來快速提升教學能力,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能夠讓我們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荷塘月色的教學反思7篇,供大家參考。

荷塘月色的教學反思7篇

荷塘月色的教學反思篇1

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悅”。

直接抒情的語句在文中不多,學生找出來后也很難把握作者的情感,故轉而去尋找體會文中作者描寫環(huán)境的語句、語段,鑒賞作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運用涵泳法,讓學生個別朗讀、分組朗讀、集體朗讀,對作品進行整體的反復感受和體味。在了解作者抒發(fā)的情感后,注意朗讀的指導,語音高低、舒緩、急促、長短的把握。尤其是在對4、5、6三段的朗讀指導后,學生可以做到聲情并茂,閱讀感受、體驗品味后學生可以領略視覺美、音韻美、情理美。

疊詞,在文中的運用巧妙之處,學生比較難理解。通過反復朗讀,可以領略音韻美,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閱讀體會,寫在黑板上,教師進行點撥。這樣學生就有了一個自我提高的過程,同時在老師的點撥下,對疊詞的作用有深入地了解和感悟,為《聽聽那冷雨》一文疊詞的妙處就迎刃而解了。

基于學生基礎較差,可在整體背誦4、5、6三段的前提下,再開始本文的教學。

盡管學生基礎不好,但是大部分同學在熟悉課文、查找資料、互相交流的前提下,對文本的解讀深度不斷加深,故教師無需擔憂課堂的冷場。個別學生的表現(xiàn)非常積極,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文本的解讀,達到了在閱讀文本中學生自覺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

荷塘月色的教學反思篇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寫作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由于時代久遠,作者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獨特感受,不易為現(xiàn)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學上有一定難度。但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優(yōu)美散文,其語言精妙傳神,是學生品味語言好教材。筆者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膽取舍,主要抓住描繪“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圖景,教會學生掌握品味語言方法。

1、誦讀精彩文段:

誦讀是品味語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級教師洪鎮(zhèn)濤先生說:“……采用朗讀的辦法,讓學生比較、推敲、品味語言使用的妙處,形成語感。”學生通過對精彩文段的反復誦讀,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領會語言表達的規(guī)律性,從而增強對語言的規(guī)范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拔恼虏皇菬o情物”,通過表情朗讀,學生從朗讀的語調、音色和形象生動的詞匯中,領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學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我主要采用多種朗讀方法,誦讀描繪“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齊讀外,或讓學生先聽錄音,體會范讀的速度,聲調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學生自己試讀;或讓學生自讀,便于自己體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讀,其他同學聆聽,然后共同評論其優(yōu)劣。

2、抓住關鍵詞語:

在景物描寫中,關鍵詞語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點,又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逗商猎律分忻鑼懺孪潞商晾锏木吧校禾锾锏暮扇~、裊娜的荷花、縷縷的荷香、脈脈的流水;描寫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顯得那么得寧靜、和諧、自由,與作者“求靜”的心態(tài)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寫景物形態(tài)的詞語起到了渲染環(huán)境及刻畫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屬關鍵詞語。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點綴”、“裊娜”、“羞澀”等,無不與表現(xiàn)人物思想情緒、感情色彩密切相關。

體味本文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還應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疊字的運用。比如,寫靜態(tài)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塘中的月色,“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由視覺向聽覺轉移。

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yōu)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lián)想和想象,乃至帶人進入一種幻境。作者錘煉語言的另一方面,是許許多多疊字的運用,這也是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時又加強了語意,給人一種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郁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獨運。

此外,一些數(shù)詞、量詞,甚至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樣要引起重視。

3、體會深層含義:

學生找到這些關鍵詞語后,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詞語的意義和作用。我讓學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卻以為是恰到好處呢?”“蟬聲與蛙聲很熱鬧,為什么作者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p>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逐步明確這實際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發(fā)展歷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彷徨,思想矛盾復雜,于苦悶中想求得一時的解脫,因此踏上了求靜之路,來到了日日曾走過的荷塘。欣賞著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寧靜,但現(xiàn)實的陰霾在心頭揮之不去,總有一股淡淡的憂愁蘊含其中。學生再進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將客觀描述與主觀感受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4、通過比較,體會詞語運用之妙:

不同詞語的運用,所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沒有比較,就沒有發(fā)現(xiàn),就難有深的體會。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詞語的優(yōu)劣,品味其中的奧妙,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時這樣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蔽易屚瑢W們比較“瀉”字與“照”的區(qū)別。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品味,一個“瀉”字,變靜為動,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同時與“流水”相照應,而“照”就缺少這樣的表達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換作“漂”或“升”呢?同學們思考后明確,“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tài),與“薄薄”相照應?!捌焙汀吧本碗y以體現(xiàn)青霧的輕盈之美、自由之態(tài)。

教學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掌握品味語言方法。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抓住了“品味”這個鼻子,完全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因為教材中所選課文大都是語言精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荷塘月色的教學反思篇3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這篇文章,我聽過許多老師講過公開課??梢哉f,幾乎每個老師的講法都不一樣——有的著重于品味語言;有的偏向于體會作者的感情……聽得越多,便越覺得這篇課文不好講,尤其是要講出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難上加難。

一篇文章的學習,不可能種種能力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其中一兩個能力的訓練。這就要求教師突出重點,“小切口,深挖掘”。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加深學生對于語言運用的理解。語言文字可以表現(xiàn)多種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攝影美……如何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到這些美呢?選取什么樣的切口呢?我陷入了深思。

一段《神秘園》中的音樂飄了過來。是的,美妙的音樂能給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其實,美麗的文字也有這樣的審美功效。藝術是相通的。我知道該怎么做了——引導學生動用他們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感覺、憑借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來體會這篇文章的美。

在講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的時候,我發(fā)動學生動用所有的感官來欣賞這兩段文字,然后問他們:“在這兩段文字中,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聞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同學們讀著、討論,教室里非常熱鬧。

把這種濃厚的學習氣氛推向高潮的,還是關于第六自然段的討論。我先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用一種藝術形式來表現(xiàn)第六自然的內容,你會選擇什么樣的藝術形式?是畫?是音樂?是舞蹈?還是別的?”大家的回答比較一致,都認為應選擇一幅畫來表現(xiàn)這段文字所傳達的內容。我的下一個問題接著來了:“繪畫有很多種類,按照表現(xiàn)技法的不同,可以分為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素描畫和水墨畫等等。如果你是一位畫家,你會選擇哪一種繪畫技法來表現(xiàn)這段文字呢?為什么會這樣選擇呢?”

“素描!”一個聲音很快地響起。

“來,來,你說說看,為什么選素描呢?”

“因為素描畫簡潔。第六自然段描寫的景物不多,就只有樹和山,如果用別的畫來表現(xiàn),畫面就會顯得比較雜亂。”

這個心直口快的孩子很自信地坐了下去。教室里忽然一片寂靜。有的學生在點頭,有的學生卻皺著眉在搖頭。一只手高高地舉起來,是個秀氣的女孩子。

“老師,我覺得素描畫不好。因為素描畫的線條太硬,層次感、黑白對比都非常分明。但這段文字所表現(xiàn)的內容很朦朧,很含蓄。您看:樹色陰陰象一團煙霧,遠山也只是樹梢上隱隱約約的一帶遠山,樹與山的界線是不分明的。所以我覺得用素描畫不好。”

“那你認為用什么畫比較好呢?”

“用水彩畫吧!”她想了一會兒,“因為水彩畫比較適合畫景物,它能表現(xiàn)出景物朦朧、含蓄的美”。

“不對!不對!”這個孩子的話音未落,另一個反對的聲音響起來,我點點頭,示意他發(fā)表他的觀點。

“水彩畫的顏色太明麗,一般用來表現(xiàn)白天的景物。這段文字寫的是晚上的景物,色彩哪有那么鮮艷?”

我又問:“你說說看,用什么種類的畫表現(xiàn)要好一些呢?”

“我還沒有想好?!彼缓靡馑嫉厣ι︻^。

“你學過畫嗎?”我問。

他搖頭。

“那你怎么知道這些的呢?”

“憑感覺!”

哦,感覺!好玄的詞兒!這不正是語感嗎?

“好!班上有同學學過畫嗎?我們來聽聽‘專家’的意見,如何?”

一個男生很神氣地站了起來,還故作姿態(tài)地清了清嗓子。大家都笑了。

“我覺得用中國的水墨畫比較好,水墨畫色彩淡雅。在這幅畫中,可主要選取黑墨,通過墨的深淺來表現(xiàn)遠山近樹的層次。水使墨蕩開,使山與樹的界線呈現(xiàn)出一種隱隱約約的狀態(tài)。而且,中國的水墨畫講究一種‘留白’藝術。就是整幅畫并不畫滿,而是適當?shù)亓羧∫欢ǖ目瞻?,給欣賞者一定的想象空間。因此,中國畫最適合表現(xiàn)空靈、含蓄的意境。而未自清先生在這段文字中表現(xiàn)的淡淡憂傷與落寂,也就是‘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句話,通過整個畫面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

教室里安靜極了,接下來便是雷鳴般的掌聲。講得多好啊!我們的學生總會有讓老師驚奇的潛質。我從他的一番話中知道了許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們的回答讓這節(jié)課更加精彩了。

同學們都很贊同他的觀點。因為他的話十分有說服力。上課,并不是簡單的老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匯聚了許多閃光點的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的過程。

我想,我應該把這節(jié)課記下來。

荷塘月色的教學反思篇4

我于9月13日舉行了校內教學大比武《荷塘月色》第二課時課堂教學。《荷塘月色》是第三單元“走進自然”單元主題的一篇課文,它意蘊深厚,是幾代人傳誦傳教的名篇,可算是現(xiàn)代文學的經(jīng)典了。在第一課時整體感知文章脈絡合作者情感變化的基礎上,第二課時我的教學設計落在鑒賞語言和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上。

回顧課堂效果,我反思如下:

一、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

閱讀文化經(jīng)典的目的是獲得審美體驗,即欣賞美進而創(chuàng)造美,那么教師的課堂教學就應以此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我本著這樣的思想設計本堂課,出發(fā)點是可取,但課堂效果并沒有達到我理想的要求,這點引起了我進一步的思考:怎樣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效果更好?我想可以從以下方面改進:

1、情感誦讀,激發(fā)審美情感

誦讀教學是早已被幾千年的教育史驗證了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它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情感、心靈熏陶感染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通過情感誦讀,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推動情感體驗、促使情感升華,課堂閱讀教學就不會再氣氛沉悶,而是進入到聲情并茂、起伏跌宕的趣味性境界。

情感誦讀,首先必須建立在對文章理解的基礎上。其次,誦讀不僅要用聲去讀,更要用心去讀。將優(yōu)美的語言轉化為形象、轉化為意境,這樣就會達到在誦讀中生情、在誦讀中傳情的閱讀境界,這樣的誦讀才稱得上“美讀”。再次,誦讀不僅需要老師范讀,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讀,而且誦讀方式應當多樣化。老師的范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感情的把握;學生的自讀、小組讀、齊讀等形式不一的誦讀可以使他們在與作者、教師、同學的互動交流中生發(fā)獨特的情感體驗與生命感悟。

在本堂課上,我設計了教師范讀、學生自讀、學生賞讀、品味回讀等形式的誦讀,首先感覺還是讀的不夠,尤其是賞析第二部分時讀的甚少;其次缺少齊讀形式的設計,沖淡了學生的激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弱課堂的活躍氛圍。

2、莫讓方法限制學生的審美思維空間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jīng)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嘆服。于是我想在賞析“月下荷塘”與“塘上月色”的美景中讓學生領略到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魅力和動詞的精心妙用。帶著這樣的功利心態(tài),我先引導學生賞析一處優(yōu)美的寫景句子,讓學生領悟到賞析句子的方法,然后要求學生用這樣的方法賞析自己所喜歡的寫景句子。受我講的方法的限制,學生的思維局限在對句子的理解上,而非對美景的欣賞上,所以他們也沒發(fā)現(xiàn)美,更不用說讀出美來了。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币虼碎喿x教學要“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辈话褜W生框住,他才能生長出思想的花朵。

二、學生的學情決定教師的教學設計

在最初設計這堂課時,我設計的面較廣、知識點相對較多,經(jīng)組內討論,面對我校普通班層次的學生,面面俱到就等于走馬觀花,并不會有實際效果。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在修辭與動詞的妙用以及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這兩個方面上。經(jīng)過課堂檢驗,少而精的設計更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

三、合作學習應注重實效而非流于形式

在新課改下,合作學習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學生在自主學習難以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才有必要進行合作學習,因此對于合作學習所討論的問題的設計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討論的價值。由于本次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座位的安排和教室有所不同,打亂了合作小組,有一組成員由于缺少領導組織者而未能參與討論,使得本堂課的合作學習效果受到影響。這都是教師的疏忽,像這樣的情況可以按照小組來安排座次。

四、教師的素養(yǎng)決定課堂的效果

教學設計是否科學,教學評價是否合理性以及課堂生成的駕馭力、師生活動的融洽度無不是教師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而語文教師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往往在教學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語文教師對語文內容的感受、領悟、解讀,深深打上了其精神世界獨一無二的烙印,所以,一位出色的語文教師應當是學生心靈的引領者、呵護者,是學生干渴心田的澆灌者。他應該借助文章去完成一次又一次心靈與心靈的對話、碰撞、激蕩。我深感自身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課堂語言的凝練度、課堂點評的精當度、課堂時間的掌控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我會虛心向組內教師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學無止境,每次公開課都是助我成長的階梯,我會以此自我鞭策,力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荷塘月色的教學反思篇5

?荷塘月色》的第一節(jié)課主要是梳理了文章的脈絡,并找出作者的情感線索,疏通文意?;旧线_到了預期目標。而第二課時,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如何寫“寫景狀物散文”,重點研讀第四、五自然段,讓學生學會運用“修辭”和“練字”進行寫景狀物。

課堂上結合學案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最后的當堂訓練“以月色下的張北或月色下的私立一中為話題,寫一段300字左右的描寫性文字”,卻不能完成,于是,將其作為課后作業(yè),在第三節(jié)課的時候,我讓小組先自我選拔,每組選出1—3篇相對較好的,并一起幫助改正,然后再講臺上給大家展示,這堂課讓我感覺挺滿意的,發(fā)現(xiàn)了學生們不一樣的一面,雖然學生們的文字并不是那么完美,還需要打磨。

但是,我看到了我上節(jié)課的影子,我知道上節(jié)課已經(jīng)在學生的心中打下了烙印,并且學生已經(jīng)開始嘗試著學習怎樣去寫,我給予了朗讀的同學以充分的肯定,“我看到的好多大家的作品也不過如此,今天大家寫的片段都很好。

這說明只要大家認真去寫,并不比那些大作家差,沒準那一天我們班的那位同學會成為一名作家,到時別忘了送老師一本書???”我所說的話是由衷的,每個人的潛力都是很大的,關鍵看你去不去開發(fā)它。在這里,留下你們的痕跡,希望你們將來能走的更遠。

荷塘月色的教學反思篇6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jīng)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嘆服!

經(jīng)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fā)現(xiàn)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里怎么就變樣、變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眾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xù)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為比較好駕馭。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總的感覺不好,不喜歡這堂課,可以說是一節(jié)失敗的課。其一,缺乏激情;其二,重點不突出;其三,分析不透徹;其四,學生活動不夠。

現(xiàn)細細想來,覺得有幾點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第一,課堂教學不是百家講壇唱獨角戲,而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學生去探究合作。

第二,散文教學要突出朗讀,要學生讀去體味作者的情感和優(yōu)美的散文語言。如何讀,要課前設計好,面要廣、要意義。

第三,抒情散文教學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如何梳理把握情感,怎樣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寫,中學語文老師不是大學教授不必要那么深奧,要講得通俗易懂。但也不能流于表面毫無啟發(fā)。

第四,教學要設計亮點和高潮,教學要有波瀾,有余味。

第五,教學要選好突破口,設計好有價值的提問。

第六,散文教學不需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

第七,《荷塘月色》第一課時可以從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主要是要學生體悟作者的心理波動,設置高潮應該在“蟬聲和蛙聲”、《采蓮曲》以及“妻兒”的沉睡處,作者用反襯來表達自己的心理反應。那么我們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內心“不寧靜——寧靜、孤寂——不寧靜”這種矛盾的徘徊的過程。

第八,第二課時重點欣賞描寫部分通過誦讀來感受散文的美以及作者描寫技巧。

荷塘月色的教學反思篇7

?荷塘月色》意蘊深厚,是幾代人傳誦傳教的名篇,可算是現(xiàn)代文學的經(jīng)典了。這篇課文,我教過多次,也不止一次聽別的老師上過課。不知為何,總不由得想起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自然,朱自清不是王右軍,年代久遠,地位懸殊。若能轉換時間、地點,“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改為“快然自足,曾不知時之將至”,“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改為“景隨情遷,感慨系之矣”,也大抵貼切。王羲之從蘭亭聚會感悟“死生亦大矣”,是大徹大悟。朱自清到荷塘走一遭,消受寧靜之美,亦是人生的體驗與感悟。而這種體驗與感悟,借景抒情,體物暢懷,是能與常人相通的,所以我們能感受它,欣賞它,并與之產(chǎn)生共鳴。

教《荷塘月色》,多數(shù)老師習慣把鑒賞、品讀集中于文中寫荷塘月色的部分。不足之處,是往往把它作為單一景物來賞析,即分為“月下荷塘”與“塘上月色”,且多從修辭角度品寫景之妙,目中只有景,而忽略景中人之心境。是夜之月只是朱先生之月,是月之荷也只是朱先生之荷。試想,換另一夜,朱先生所見必是另一番荷塘月色。未理解這一點,所謂情景交融,終隔了一層。那么,是夜景中之人究竟有何心境呢?

歷來,教學教參大都把《荷塘月色》中朱先生“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作為切入點,并結合當時的政治背景,當然是有道理的。《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四·一二”政變后的清華園,南方血雨腥風,新文化運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也在分化。像朱先生那樣仍堅守文化批判陣地的知識分子,感到從未有過的寂寞和凄涼,因而陷入苦悶彷徨之中。這是處“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兩者之低谷的時代苦悶,是覺醒的一代面對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無路可走的苦悶。因此,朱先生通過文章表達自己苦悶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

但若將朱先生的苦悶僅歸于“黑暗”現(xiàn)實,是不全面的?!逗商猎律肥亲髡摺蔼毺帯睍r的“獨語”——與其說在欣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與其說眼前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不如說他在構造心中渴望的“夢”。尤其朱自清是屬“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像他那樣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1927年國共分裂后,兩大政治力量尖銳對立的形勢下,必然陷于進退失據(jù)的困境中。他在《一封信》、《那里走》等文中也表露過抉擇的困惑。發(fā)現(xiàn)和重視“個人價值”的時代已結束,“一切的價值都歸于實際的行動”與“理智的權威”,而“黨便是這種理智的權威之具體化。黨所要求于個人的是犧牲,是無條件的犧牲,一個人得按照黨的方式而生活”這些困惑不僅體現(xiàn)人物內心的苦悶,也符合“哀而不傷”的傳統(tǒng)美學觀。

?荷塘月色》所表現(xiàn)的苦悶不僅有政治性的,也有倫理性的。至寫本文時,朱自清已有六個兒女,“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望他養(yǎng)活,他便陷入了人生擔荷過重的生存境況,而家中又常生齟齬和矛盾。從《背影》可知,1920年后朱自清的家境,已非常慘淡。朱自清月薪的一半寄給家里,但還是不能滿足父母要求。妻兒生活在家中,倍受折磨。因為窮,家庭失和,為減少矛盾,節(jié)約開支,朱自清從杭州一師回到家鄉(xiāng)任揚州八中教導主任。由于庶母挑撥,其父借著和校長私交,朱自清的薪水,本人不能領取,被直接送到家里。迫于此,朱自清不得不接出妻兒,在杭州另組小家庭。1922年,朱自清又帶妻兒回到揚州,打算與父母和解,結果不僅未解決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痛苦,父子關系并未緩和。此后,朱自清幾次欲回揚州,但又怕父子關系難以和解,一直猶豫不定。因此,朱自清漫步荷塘時感到的自由,也可理解為一種倫理的“自由”,是擺脫了作為丈夫、父親、兒子潛意識里的倫理負擔,向往自由的流露。當然,倫理自由,并非與政治自由沒一點聯(lián)系,但那是比較間接的、次要的。

無論政治原因、“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立場原因,還是家庭失和的倫理原因,都應是外在的、間接的,或說是導致苦悶的誘因,真正原因還在于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人天生就是孤獨的動物。從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人既是獨立的個體,又是一種“社會動物”(達爾文語)。人類生存的這一必然矛盾,是“孤獨”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傳說中耶穌被釘于十字架時,他心中除了為人類贖罪的崇高感、悲壯感之外,定還有深深的孤獨。他以救人類為己任,卻屢遭驅逐追殺,甚至被自己的徒弟猶大出賣。他無私獻出博愛,卻收獲仇恨。他心中怎會不孤獨?屈原走在汨羅江畔時,他心中也一定滿是孤獨。以統(tǒng)一天下、振興楚國為己任的屈原,縱有內政、外交才能和對楚國的耿耿忠心,怎抵讒佞小人冷箭和中傷?眼看祖國被強秦欺凌甚至滅亡卻無能為力,他心中怎能不悲憤、無奈和孤獨。近來,也有評論對《荷塘月色》中作者表達的情緒界定為“世人皆醉我獨醒”、“曲高和寡”式的智者的“孤獨”,這種心理水平的定位,似有違朱先生的“真實”。但我們從原文中所能讀出的,確是一種無人理會的苦悶和無可奈何的孤獨。朱先生的摯友俞平伯先生,根據(jù)朱自清本人的說法對他當時的生存境況作過高度概括:“⑴家庭的窮困和沖突;⑵社會的壓迫。”(俞平伯《讀〈毀滅〉》,引自《朱自清研究資料》)面對來自這兩方面的壓力,導致心理的緊張和抉擇的茫然,應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內涵,也是朱先生“孤獨”的深層原因:生存中的諸多矛盾和痛苦使他欲語還休,煩悶不得釋放,難有人理解,便會產(chǎn)生靈魂上莫名的孤獨。當然,人的個性、秉賦不同,對孤獨的感受與表現(xiàn)方式也有異。有人因孤獨求同望斷肝腸;有人因孤獨痛苦難覓出路;有人則可能寄情山水,到大自然的寧靜中去感受自然的細膩和優(yōu)雅,體味人生“孤獨”的矛盾,感悟生命過程的深刻和復雜,如朱自清先生和他們相比,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是多么幸福啊!只要我們面對生活多一點寬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微笑,就不會再感到無奈和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