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教學設計7篇

時間:2022-12-29 作者:Brave 教學計劃

作為教師應該提前做好教學設計,這樣才能提升教學水平,我們在寫教學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包含教學任務和目標,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新學期教學設計7篇,供大家參考。

新學期教學設計7篇

新學期教學設計篇1

1.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溫變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適用條件。

(3)理解等溫變化的p—v圖象與p—1/v圖象的含義,增強運用圖象表達物理規(guī)律的能力;

1.2過程與方法

帶領學生經歷探究等溫變化規(guī)律的全過程,體驗控制變量法以及實驗中采集數(shù)據、處理數(shù)據的方法。

1.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切身感受物理現(xiàn)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學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實創(chuàng)新的科學作風。

2.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讓學生經歷一次探索未知規(guī)律的過程,掌握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溫變化時壓強與體積的關系,理解p-v圖象的物理意義。

難點: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數(shù)據處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熱水,氣球、透明玻璃缸、抽氣機,u型管,注射器,壓力計。

4.設計思路

學生在初中時就已經有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熱脹冷縮的概念,但對于氣體的三個狀態(tài)參量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是不清楚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實證精神。這節(jié)課首先通過做簡單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氣體的質量、溫度、體積和壓強這幾個物理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然后與學生一道討論實驗方案,確定實驗要點,接著師生一道實驗操作,數(shù)據的處理,得出實驗結論并深入討論,最后簡單應用等溫變化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

5.教學流程:(略)

新學期教學設計篇2

學習目標:

1.知道滑動摩擦產生的條件,會正確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2.會用公式f=μfn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shù)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靜摩擦力。能根據二力平衡條件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

學習重點:

1.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guī)律,并會用f摩=μfn解決具體問題。

2.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guī)律,正確理解靜摩擦力的概念。

學習難點:

1.正壓力fn的確定。

2.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的判定。

主要內容:

一、摩擦力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滑動時,或者在另一個物體上有滑動的趨勢時我們會感到它們之間有相互阻礙的作用,這就是摩擦,這種情況下產生力我們就稱為摩擦力。固體、液體、氣體的接觸面上都會有摩擦作用。

二、滑動摩擦力

1.產生: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發(fā)生相對滑動時,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稱為滑動摩擦力。

2.產生條件:相互接觸、相互擠壓、相對運動、表面粗糙。

①兩個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摩擦力與彈力一樣屬接觸作用力,但兩個物體直接接觸并不擠壓就不會出現(xiàn)摩擦力。擠壓的效果是有壓力產生。壓力就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壓力,壓力屬彈力,可依上一節(jié)有關彈力的知識判斷有無壓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當一個物體沿另一物體表面滑動時,接觸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嚙合,形成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即為摩擦力。凡題中寫明“接觸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統(tǒng)統(tǒng)不考慮摩擦力(“光滑”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③接觸面上發(fā)生相對運動。

特別注意:“相對運動”與“物體運動”不是同一概念,“相對運動”是指受力物體相對于施力物體(以施力物體為參照物)的位置發(fā)生了改變;而“物體的運動”一般指物體相對地面的位置發(fā)生了改變。

3.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這里的“相對”是指相互接觸發(fā)生摩擦的物體,而不是相對別的物體?;瑒幽Σ亮Φ姆较蚋矬w的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4.大?。号c壓力成正比f=μfn

①壓力fn與重力g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力,它們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無關系,用力將物塊壓在豎直墻上且讓物塊沿墻面下滑,物塊與墻面間的壓力就與物塊重力無關,不要一提到壓力,就聯(lián)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認為物體對支承面的壓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數(shù),稱為動摩擦因數(shù),沒有單位,只有大小,數(shù)值與相互接觸的______、接觸面的______程度有關。在通常情況下,μ

③計算公式表明: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決定,跟物體的運動情況、接觸面的大小等無關。

5.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的受力物體上。

問題:1.相對運動和運動有什么區(qū)別?請舉例說明。

2.壓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嗎?請舉例說明。

3.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間的接觸面積有關嗎?

4.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相對運動的速度有關嗎?

三、靜摩擦力

1.產生:兩個物體滿足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物體間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靜摩擦力。

2.產生條件:

①兩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

③兩物體保持相對靜止但有相對運動趨勢。

所謂“相對運動趨勢”,就是說假設沒有靜摩擦力的存在,物體間就會發(fā)生相對運動。比如物體靜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靜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觸面光滑.沒有靜摩擦力,則由于重力的作用,物體會沿斜面下滑。

新學期教學設計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大西南的范圍、區(qū)位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

2、理解交通運輸是經濟發(fā)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發(fā)展交通的主要影響因素。

3、能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大西南大力發(fā)展交通運輸?shù)木o迫性,發(fā)展交通運輸?shù)挠欣筒焕麠l件,并由此會分析一個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交通建設的關系。

4、培養(yǎng)學生用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大西南發(fā)展交通運輸?shù)木o迫性和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交通運輸是經濟發(fā)展的“先行官”:交通運輸是流通領域中的主要物質生產部門,以及支撐區(qū)域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在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必須先行一步,以適應其他經濟部門的發(fā)展對交通運輸?shù)男枨蟆?/p>

交通運輸對于溝通各地區(qū)聯(lián)系、保障社會和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我國廣大的西部地區(qū)交通運輸基礎仍然比較薄弱,如大西南地區(qū)是我國腹地廣闊、資源密集、發(fā)展?jié)摿Φ牡貐^(qū),而長期以來經濟發(fā)展明顯滯后,交通不暢是諸多因素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

一、區(qū)位條件

1、相對位置

大西南地區(qū)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兩區(qū)一市。

2、經濟地理位置

⑴屬于我國邊疆區(qū),與越南、老撾、緬甸、尼泊爾、印度等國相鄰,毗鄰國家經濟比較落后。

⑵為我國內陸腹地,遠離我國東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經濟落后,開發(fā)程度低;

⑶為我國戰(zhàn)略大后方,具有國際區(qū)位優(yōu)勢;

⑷從發(fā)展來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入,該區(qū)將面臨新的發(fā)展契機。

⑸三峽工程的建設、重慶直轄市的成立使得本區(qū)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增加。

二、自然條件和資源條件

1、自然條件:

⑴地跨我國地勢三級階梯,地勢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勢影響,區(qū)內氣候多樣,差異很大。有亞熱帶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高山氣候等。

⑶區(qū)內地殼構造運動活躍,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繁。

⑷河流眾多,但航運條件差。

2、資源條件

(1)西南地區(qū)自然資源潛在價值分析

西南區(qū)(不包括西藏)自然資源潛在價值占全國23.3%,人均超過全國19.2%,潛在價值高。其中,農林和礦產資源約各占一半,利于工農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

(2)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而且地域組合好。釩、鈦、錫儲量居世界首位適宜于發(fā)展成為鋼鐵、有色金屬、原材料生產基地。

(3)能源資源:可開發(fā)的水能資源占全國70%;四川天然氣儲量居全國首位;貴州省是我國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廣西北部灣油氣資源前景看好。

(4)農林資源:四川盆地物產富饒,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橫斷山區(qū)是我國第二大林區(qū),滇南谷地是我國主要的熱帶作物基地。本區(qū)生物資源和物種資源居全國首位。

三、社會經濟條件

1、本區(qū)地處西部地帶的內陸邊疆,又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主要聚居區(qū),社會經濟基礎薄弱。

2、新中國成立后,本區(qū)發(fā)展變化很大,現(xiàn)已建立起鋼鐵、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業(yè)為主體的工業(yè)體系,區(qū)域經濟已經形成一定的基礎和規(guī)模。

3、本區(qū)交通運輸已經成為西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瓶頸,加強交通運輸建設是西南地區(qū)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四、西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瓶頸因素及對策

交通運輸是制約本區(qū)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加強交通建設,緩解交通運輸緊張狀況,是西南地區(qū)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學生閱讀最后一自然段,結合現(xiàn)實談感想。

作業(yè)布置:

舉例說明西南地區(qū)發(fā)展交通運輸?shù)挠欣麠l件與不利條件。

[討論]面對西部大開發(fā)這一歷史機遇,大西南應怎樣抓住機遇,大力發(fā)展交通運輸業(yè),以促進經濟的發(fā)展?

新學期教學設計篇4

一、教學目標

1.在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礎上,研究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況,學習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

2.對功和能及其關系的理解和認識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內容,本節(jié)教學是本章教學內容的總結。通過本節(jié)教學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關系,明確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guī)律,并能應用它處理有關問題。

3.通過本節(jié)教學,使學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認識功和能的關系,為學生今后能夠運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熱學、電學知識,為學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規(guī)律——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礎。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和理解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guī)律,掌握應用這一規(guī)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和認識功和能的關系。

2.本節(jié)教學實質是滲透功能原理的觀點,在教學中不必出現(xiàn)功能原理的名稱。功能原理內容與動能定理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要解決這一難點問題,必須使學生對“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的認識,從籠統(tǒng)、膚淺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確認識“某種形式能的變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對功、能概念及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不僅是本節(jié)、本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通過本節(jié)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到,在今后的學習中還將不斷對上述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認識。

三、教具

投影儀、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結合復習機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

1.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及物體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各是什么?

評價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做功,物體的機械能如何變化?物體機械能的變化和哪些力做功有關呢?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guī)律是什么呢?

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引起學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學生回答。在此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機械能守恒是有條件的。大量現(xiàn)象表明,許多物體的機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從車站開出的車輛、起飛或降落的飛機、打入木塊的子彈等等。

分析上述物體機械能不守恒的原因:從車站開出的車輛機械能增加,是由于牽引力(重力、彈力以外的力)對車輛做正功;射入木塊后子彈的機械能減少,是由于阻力對子彈做負功。

重力和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和物體機械能變化有什么關系,是本節(jié)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二)教學過程設計

提出問題:下面我們根據已掌握的動能定理和有關機械能的知識,分析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guī)律。

1.物體機械能的變化

問題:質量m的小滑塊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從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處,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圖所示,分析此過程中滑塊機械能的變化與各力做功的關系。

引導學生根據動能定理進一步分析、探討小滑塊機械能變化與做功的關系。歸納學生分析,明確:

選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為參考平面。根據動能定理∑w=Δek,有

由幾何關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導學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1)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是使物體機械能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2)重力和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功的代數(shù)和,等于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量。這是物體機械能變化所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

2.對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的進一步認識

(1)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e1、e2分別表示物體初、末狀態(tài)的機械能,Δe表示物體機械能變化量。

(2)對w外=e2-e1進一步分析可知:

(i)當w外>0時,e2>e1,物體機械能增加;當w外

(ii)若w外=0,則e2=e1,即物體機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機械能守恒定律在內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關系的表達式。

(3)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過程,其實質是其它形式的能與機械能相互轉化的過程。

例1.質量4.0×103kg的汽車開上一山坡。汽車沿山坡每前進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時汽車速度為5m/s,沿山坡行駛500m后速度變?yōu)?0m/s。已知車行駛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車重的0.01倍,試求:(1)此過程中汽車所受牽引力做功多少?(2)汽車所受平均牽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題要求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求解。

引導學生思考與分析:

(1)如何依據w外=e2-e1求解本題?應用該規(guī)律求解問題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用w外=e2-e1求解本題,與應用動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區(qū)別?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給出例題求解的主要過程:

取汽車開始時所在位置為參考平面,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w外=e2-e1解題時,要著重分析清楚重力、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的功,以及此過程中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這既是應用此規(guī)律解題的基本要求,也是與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重要區(qū)別。

例2.將一個小物體以100j的初動能從地面豎直向上拋出。物體向上運動經過某一位置p時,它的動能減少了80j,此時其重力勢能增加了60j。已知物體在運動中所受空氣阻力大小不變,求小物體返回地面時動能多大?

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1)運動過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對小物體做功?做正功還是做負功?能否知道這些力對物體所做功的比例關系?

(2)小物體動能、重力勢能以及機械能變化的關系如何?每一種形式能量的變化,應該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指出:

(1)運動過程中重力和阻力對小物體做功。

(2)小物體動能變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機械能的變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變,在某一過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關系可以通過相應能量的變化求出。

(4)根據物體的機械能e=ek+ep,可以知道經過p點時,物體動能變化量大小Δek=80j,機械能變化量大小Δe=20j。

例題求解主要過程:

上升到點時,物體機械能損失量為

由于物體所受阻力大小不變,下落過程中物體損失的機械能與上升過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時,物體的動能大小為

e′k=ek0-2Δe′=50j

本例題小結:

通過本例題分析,應該對功和能量變化有更具體的認識,同時應注意學習綜合運用動能定理和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解決問題的方法。

思考題(留給學生課后練習):

(1)運動中物體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幾分之幾?

(2)物體經過p點后還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幾分之幾?

五、課堂小結

本小結既是本節(jié)課的第3項內容,也是本章的小結。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運動狀態(tài)的物理量,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物體運動形式發(fā)生變化,物體的能都相應隨之變化;做功是使物體能量發(fā)生變化的一種方式,物體能量的變化可以用相應的力做功量度。

(2)力對物體做功使物體能量發(fā)生變化,不能理解為功變成能,而是通過力做功的過程,使物體之間發(fā)生能量的傳遞與轉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體間發(fā)生能的傳遞與轉化,但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自然界中,物體的能量在傳遞、轉化過程中總是遵循能量守恒這一基本規(guī)律的。

六、說明

本節(jié)內容的處理應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而定,學生基礎較好,可介紹較多內容;學生基礎較差,不一定要求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解題,只需對功和能關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新學期教學設計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初步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了解中國合成牛胰島素事件?!炯寄堋?培養(yǎng)分析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與態(tài)度】:了解中國是首個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物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學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閱讀訪談,學習科學家們實事求是、艱苦鉆研的精神。

二、教學過程:

(一)以概述《細胞與分子》模塊作為引入。

師:比較初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特點,大家拿到課本可能會想,初中的時候不是已經學過細胞了嗎?為什么高中還要再學呢?初中的生物知識著重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大概情況,而且因為學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和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在初中階段是沒有辦法說明白的。就拿細胞結構來說吧,初中的時候,老師只能讓學生知道動物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至于細胞為什么是有生命的,細胞是怎么樣生活的,都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只有在同學們在初三、高一學習了化學的基礎知識后我們才可以對生命進一步的學習。學習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掌握的知識越多時候,反而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更多。

這個學期開設的《分子與細胞》模塊,將為我們在化學分子的層面上,解釋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解答在初中階段沒有辦法解開的謎團,也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事件以及科學家訪談錄

師:要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背景資料)。

學生閱讀背景資料和閱讀課文中的訪談錄,以問題引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生物學上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從訪談錄中,你認為造就了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閱讀完了這些資料,你覺得對于你學習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啟發(fā)呢?

(三)簡單介紹高中生物的教材、學習方法和意義

1.教材分為必修3個模塊、選修3個模塊。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簡述三者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了探究活動(什么是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流程:發(fā)現(xiàn)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作出結論)、模型制作等,這些都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

2.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生物學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地位和相關領域的成果,各個學科之間的邊界已經模糊,而出現(xiàn)了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生物學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更加是能力培養(yǎng)和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

新學期教學設計篇6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城市單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上一節(jié),教材把城市是作為一個點,從宏觀上講解城市的區(qū)位因素,而本節(jié)把城市作為一個區(qū)域,從微觀上剖析城市的內部結構。重點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區(qū)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城市功能區(qū)類型并能夠舉例說明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對功能分區(qū)的影響。

(2)了解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要應用綜合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看問題,避免使所學知識公式化。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認識城市各功能區(qū)的分布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學會用發(fā)展的觀點認識城市各功能區(qū)的形成和變化,培養(yǎng)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

(2)通過認識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對城市地域結構的形成和合理規(guī)劃起重要的指導作用,從而進一步熱愛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城市三種功能區(qū)在空間上的分布規(guī)律和特點。

2.影響城市功能分區(qū)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難點: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qū)的影響。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屬于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對城市有所了解,但對于城市功能分區(qū)了解很少,所以講解時需要細致。對于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了解更少,講解時應多提供一些合適的案例。

五、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講解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課本知識,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城市圖片。

3.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和布置:四人一組,準備探究學習。

七、課時安排:1--2課時

八、教學總結

新學期教學設計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章以分類為中心,介紹物質的分類、化學反應的分類。第二節(jié)《離子反應》從有無離子參加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第一課時學習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情況,并從電離的角度深化酸、堿、鹽的定義,水到渠成的轉入離子反應的討論。第二課時從概念出發(fā),結合探究實驗總結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本節(jié)內容在中學階段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在中學化學中要學習許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都可能涉及離子反應及其方程式的書寫。學好這一節(jié)內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既鞏固了前面已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識、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對溶液的導電性,電解質的概念、復分解反應的概念等知識已有一定的認識,知道電解質在溶液中能電離出離子,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知道酸、堿、鹽的溶解性。但是學生剛進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識不豐富,電離理論初步接觸,因此本節(jié)知識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

學生正處在15、16歲的年齡階段,好奇心較強,興趣不太穩(wěn)定,邏輯思維正在日趨發(fā)展中,在知識學習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

根據以上分析及《化學新課程標準》,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和教學方法如下: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的含義。

2.通過實驗事實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fā)生的條件。

3.使學生掌握簡單的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交流、發(fā)言、實驗等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生通過實驗,體驗了實驗是學習化學和探究化學過程的重要途徑。

2.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之善于觀察,敢于實踐.

3.通過討論與交流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反思的習慣。發(fā)揚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實驗探究成功后的喜悅之情。感受同學間的相互合作與取得成功的關系。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離子反應的實質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難點: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四、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計算機輔助教學

難點突破:

1.精心設計實驗:將教材實驗設計為4個學生為一組的學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使每個學生參與到獲得知識的過程中,能分享實驗探究成功后的喜悅之情。感受同學間的相互合作與取得成功的關系。

2.利用計算機軟件的動畫模擬實驗,引導學生進行全面觀察,理解微觀本質,使抽象知識變得更形象,便于學生理解離子反應的概念、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突破難點。

3.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為突破該難點,我做如下設計:初學時讓學生按書寫步驟進行訓練。第二步是正確書寫離子反應方程式的關鍵和難點。學生的主要錯誤是不熟悉,不知道也不熟悉哪些能改寫成離子,哪些不能改寫離子,要指導學生復習酸、堿、鹽的溶解性(課本第110頁)。采用自學、反饋練習、糾正錯誤的方法,使同學們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得到及時的糾正。并且要將書寫難點分散到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學習離子反應的意義時,設計練習4個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在得出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時,設計練習3個書寫。

五、學習方法

采用實驗探究與交流活動相結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交流的習慣。

六、、教學準備

1.實驗儀器:試管、試管架、膠頭滴管、毛刷。

2.實驗藥品:0.5mol/lcuso4溶液、0.5mol/lkcl溶液、酚酞溶液、0.5mol/lbacl2溶液、1mol/lnaoh溶液、1mol/lhcl溶液、0.5mol/lna2co3溶液。

3.學生準備:4人一組進行實驗。

七、教學過程

總體構思:

教學序: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探究→實驗研究→引導分析→引導歸納→鞏固練習

學習序:明確問題→實驗研究→分析現(xiàn)象→形成概念→理解應用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展示硫酸銅溶液和氯化鋇溶液,通過學生書寫它們的電離方程式,得出它們之間的反應是——離子反應——引出今天要探討的課題——離子反應及其發(fā)生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