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學反思7篇

時間:2022-10-30 作者:Trick 教學計劃

教學反思是為了加強個人能力所寫的,沒有反思的工作就是不完整的,為了讓自己的教學成績得到提升,一定要認真寫教學反思,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愚公移山》教學反思7篇,供大家參考。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7篇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篇1

一、素顏課堂,樸素無華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特別渴望自己的語文課能上得很美。因此每遇公開課、評比課,總

喜歡將大量時間花在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尋找課外資料上,總想以其巨大的容量、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更直觀的感受而獲得較好的課堂效果??山Y果經(jīng)常是“華而不實”。聽了《愚公移山》一課,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

如此大的場面,樸實得沒有一頁課外資料,沒有一張幻燈片,沒有一絲旁逸斜出,只有語文。稱其為“素顏”課堂,一點也不為過。

與愚公年紀相仿的錢夢龍老師從自身年齡導入課堂,進入文本。一切都是那么樸實、自然??杉毤毾雭恚安虏挛医衲陰讱q?和愚公差不多”,看似淺淺的一問,實則精巧至極。學生的思維之花由此綻放。當學生知道眼前這個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的“老語公”與課本中的“老愚公”都是“年且九十”時,內(nèi)心沸騰著,敬佩著。這一問拉開了課堂教學的精彩序幕,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舒緩了學生的緊張情緒;這一問也自然地引出了文中的“且”字,領著學生開始進入文本,喚起學生對文本、文字的敬畏之情。記得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任玲老師曾說過:“我必須用自己的課堂讓學生有敬畏之心——敬畏文字,敬畏語文?!?/p>

錢夢龍老師看似尋常卻匠心獨具的導入走進了“孩子們”,走近了文字。“愚公要移的是哪兩座山?”“大嗎?”“是方的嗎?”“參加移山的有多少人?”在錢老不疾不徐、層層深入地追問下,學生走進了文字。

這十分鐘的課堂里,教師“導”得樸素,“引”得樸素,學生卻是那么輕松、開心。語文課的美盡在那一導、一引、一品、一笑中了。

二、素練課堂,訓練有素

葉圣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錢夢龍老師在《教

師的價值》一書中也提出“學生要學會閱讀,學會寫作,就要靠實實在在的閱讀訓練?!卞X老還對“訓練”作了這樣的解釋:從教學過程中師生的關系看,學生是學習、發(fā)展的主體,這是毫無疑義的;但學生又是不成熟的學習者,還離不開教師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于是形成了教學中教師“導”、學生“學”這樣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訓練”。

縱觀《愚公移山》一課,三位老師始終以“訓練”為主線。錢夢龍老師讓學生找愚公年齡時,學生找到了“年且九十”,但理解卻是“九十”。這可見在課堂伊始,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性不高,或者說他們沒有細讀文本的習慣,但在錢夢龍老師有序的引導與訓練中漸入佳境。

肖培東老師的“續(xù)課”,重心落在對愚公妻子和河曲智叟的語言描寫的反復揣摩、品味中,肖老師領著學生穿梭于文字中,鉆到文本的語言深處,也鉆到愚公妻子與智叟的內(nèi)心深處,細致體會兩人的不同態(tài)度,更鉆入了學生的思想深處,讓學生體會到原來文言文閱讀還可以這么有意思。只要學生力所能及,答案就決不“拋給”,這讓我想起了孫紹振先生曾說:“在語文課堂上重復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我從中學生時代就十分厭惡。從那時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崩蠋煛拜p攏慢捻抹復挑”般的引導,使課堂的生成顯得那么自然,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理念浸潤在每一處教學細節(jié)中?!白x”是肖老師續(xù)課中又一個主要的語文訓練活動。無論是個別讀或者齊讀,讀一共出現(xiàn)了十余次。正是在這樣的反復品讀與揣摩中,學生一步步走向課文深處。

張志公先生曾說:“所謂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帶著學生在文章中進進出出走它幾個來回?!比绻f肖培東老師帶著學生走向了文本深處,是“進”。那么黃厚江老師則是引著學生先“進”后“出”,在樸素的語文訓練中走向了語文深處。用一個“曾”字串起了愚公妻子、智叟以及愚公本人面對“移山”一事的態(tài)度,學生在文本中漫溯。而在討論作者的寫作意圖時已經(jīng)包含了“出”。黃老師讓學生討論:“若干年之后,三人又遇愚公會說些什么?”這一語文訓練活動引著學生跳出文本,卻又要立足本文進行深入思考。在黃老師的循循善誘中,學生撐一支語言的長蒿,向語文更深處漫溯。

三位老師的教學緊扣文本語言,不旁逸斜出。這種以語言為核心的教學活動才是真正的語文活動。教學方法簡簡單單,教學活動實實在在,可見三位教師駕馭文本、駕馭課堂的深厚功力!

三、素情課堂,懷真抱素

在三位知名特級教師的課上,教師、學生、文本,接洽巧妙,不著痕跡,各具風格,渾然天成。不僅如此,學生敢想、敢說、敢問,在語言文字的王國里自由地探索,在民主平等的氛圍里快樂地發(fā)現(xiàn),固有的靈性得以顯現(xiàn),潛在的悟性得以喚醒,課堂里洋溢著生命的激情。激情背后是三代語文人對文字的癡迷與摯愛,對經(jīng)典的癡迷與摯愛,對語文教育事業(yè)的癡迷與摯愛。他們用深厚的底蘊,滋養(yǎng)著學生的精神世界,這就是一個語文教師擁有的美好情懷。情懷,體現(xiàn)在一個個教學細節(jié)中,錢夢龍老師自比愚公,親切和藹;肖培東老師以讀促思,靈動和諧;黃厚江老師注重體驗,輕松幽默。他們領著學生滴水穿石讀《愚公移山》,深挖細品思經(jīng)典,讓年輕的生命領略經(jīng)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的秘訣。好的語文課堂,正是帶著這樣一份情懷,用熱情去感染熱情,用趣味去提升趣味,用智慧去開啟智慧。

一堂《愚公移山》,讓我們感受了一個個真實而又鮮活、可愛而又可敬的長者,領略了一代代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者、探索者的教學風采。他們用純真樸實而又特色鮮明的課堂在詮釋他們的語文教育理想與情懷。

如此樸素,卻又絢爛至極!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篇2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體作用應該逐漸隱蔽、逐漸減少,應讓同學的主體凸現(xiàn)出來,讓他們自身去體驗、感悟,去探究、發(fā)現(xiàn)。假如仍舊只是停留在一種“傳授”,一種“灌輸”的狀態(tài),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訴我們:“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課堂教學我們不要“灌水”,而要“點火”,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兩課時。上第三課時時,我想讓同學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自身對愚公“移山”的創(chuàng)造的感想。

當時,同學發(fā)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福”,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同學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同學開玩笑說“愚公違反了‘計劃生育’”,聽了使人哭笑不得。這充沛說明同學對《愚公移山》這則經(jīng)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而應該如一個潔凈的讀者面對一個潔凈的文本一樣,不帶任何偏見,要讓同學讀解出自身個性化的理解,這就是新課程的主要理念。為了把同學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同學反復朗讀寓言的最后一局部,然后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么為“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同學再帶著問題“回爐”全文,進行考慮。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篇3

本周,我校開展了語文教研活動。我對《愚公移山》進行了第二課時的教學。

在第一課時我針對古文的重點字詞進行了翻譯,學生大體上能夠知曉故事的內(nèi)容。于是,在此基礎上,我以翻譯重點句子進行導入。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掌握的較好。但是,對整個句子的翻譯我忽視了個別重點字詞的翻譯,沒有很好的點到,成為一個遺憾點。

從而在復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朗讀文本回答問題,擬出這則故事的提綱,為學生復述故事作準備。因為九年級的學生基礎較差,自己沒有很大的把握,故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模式。可是,在整堂課下來,我覺得幾個問題的解答和故事的復述過于簡單,沒有很好的照顧到優(yōu)秀生的教學上。另外,《愚公移山》本身就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復述在此有點重復的味道。

在整體感知文本后,我對愚公、智叟和遺男等幾個人物進行了分析。從分析人物的形象中找出本文所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對比和襯托,進而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這一環(huán)節(jié)基本上較為完整。但是,課后,我琢磨著,學生對對比和襯托這兩種手法是否都已掌握,畢竟對比和襯托中的反面襯托有相似之處。在對比和襯托上我處理的不是很好。

最后是進行了教學的擴展。我引用了一個英國人與一個加拿大人對愚公的評價,以求用現(xiàn)代人的觀念去看待愚公移山這件事情,來探討愚公究竟“愚還是不愚”?但是,我這一探討做的不夠到位。沒有很好的將文章的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下去。就急忙解讀了“聰明的中國人,為什么會對這樣一個瘋狂的愚老人,津津樂道?”而忽視了文本的創(chuàng)新,回到了老課題上——愚公精神——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整堂課,我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學目標: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理解神話結尾及文中細節(jié)刻畫的作用,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學習愚公的精神。但是,這堂課似乎少了一些新意,仿佛一杯白開水,解渴但不夠美味。而且,在教學中,我覺得自己一直存在這樣的一個困惑:有些環(huán)節(jié)猶如“蜻蜓點水”,缺乏“精雕細琢”,重形式而無實際效果。這是我今后教學中急需改變和改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磨礪自己,追求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篇4

?愚公移山》選自于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十二課,是我國古代一篇優(yōu)秀的寓言,主要講述了愚公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感動天帝,成功移山的故事,借此表現(xiàn)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本單元的目標就是要從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進一步熟悉閱讀古詩文的方法,反復誦讀品味,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同時還要積累常見的詞語和名言警句,這也是古詩文基本要求。

這一課歷來有許多的經(jīng)典教法,但大都集中在第二課時,也就是對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的評價、看法。而對第一課時,該怎么上好這樣一節(jié)課呢?我反復閱讀了本單元的單元目標,發(fā)現(xiàn)書上強調學習本單元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課文大意;還要多讀熟練,積累常見文言文和名言警句,不斷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仔細分析,這不就是第一課時要完成的目標嗎。但是因為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孩子們可能也聽過了,這一課的字詞難度也并不大,面對這些問題,該怎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呢。經(jīng)過分析預設,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朗讀、積累、感知大意、初步體會愚公的形象。教學的過程我按三步走:讀準、讀懂、讀深,把朗讀貫穿始終。環(huán)節(jié)上我預設以學生的朗讀、積累和理解為主。方法上采用比賽讀、比賽找、比賽說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課堂實施環(huán)節(jié),我以讓學生講《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方法導入,目的是用故事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果不其然,很多學生知道這個故事,但是說一兩句話就完了,于是由口頭表達引入到了書面文字的表達。朗讀環(huán)節(jié),因為這篇課文聽著簡單,但是里面還是有許多重點的容易讀錯的字音,對此,我采用了比賽接龍的方式讓學生說說自己積累了哪些重要的讀音,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就調動起來了。然后又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比賽評比誰讀的準,學生們互評互比,課堂的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通過兩次朗讀,學生很快就把這一課的重要讀音掌握了。在第二個讀懂環(huán)節(jié),我采用比賽找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完成,在文中找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字詞,以小組接龍比賽的方式進行,學生們在這種方式的激勵下,認真閱讀、勾畫、圈點、比賽接龍,完成了積累字詞的目標。對于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我主要以學生的質疑為主,說說你讀出了哪些信息?這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并沒有給學生設置固定的思考題,就是想讓學生自主去發(fā)現(xiàn)問題,這也是感知文章大意的過程,學生們通過朗讀、積累對大意也基本能理解了。當時我的內(nèi)心還是很竊喜的,認為預設的目標完成了。這時突然有一位男同學高高地舉起了手,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愚公太傻了”,井然有序的課堂炸開了鍋。其實對于這個問題換個問法就是“如何看待愚公的行為”,這也是我第二課時想要完成的目標。距離下課也只有幾分鐘了,怎么辦?如果問他原因,其他學生再討論,顯然時間是不夠的,看著還有點小驕傲的那位提問的學生,我慢慢走在他的跟前說,“老師覺得你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思考者,相信你這節(jié)課學到了很多知識,先考你一個吧,愚公多大年齡”?他隨口就答上來了,“九十”,于是我又追問了,九十歲的老人我們應該怎么稱呼?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叫“爺爺”,我繼續(xù)追問“文中稱他為什么”,學生回答“愚公”,我趁機問“為什么后面加公字”,借機給學生講了公的稱謂含義,就是舊時對男性的長者或老人的尊稱。這時我看到了他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我追問“那我們該怎么把這個問題換一下呢”,他很快的就說出來了,“愚公的做法不太明智”。此時我終于舒了一口氣,語文是語言文字的課程,所以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用準確、精美、真摯的語言表達意思或情感,感知我們祖國的文字的魅力和智慧的。

我個人認為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對語文老師的要求是很高的,簡單的要上的生動有趣,難的要上的通俗易懂。但不管哪一種課型教師都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的備課,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課堂就要讓學生展現(xiàn)自己,教師就要組織好課堂,做好引導者;同時要有把握整個課堂的能力,能靈活自如的應對課堂生成的各種問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不斷的學習、反思、改變,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變成智慧的課堂,學生的樂園。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篇5

?愚公移山》是初中文言文名篇,教材改編之前一直都是九年級下冊的內(nèi)容,教材改編之后把它放在八年級上冊。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義的文章,出自于《列子》。

這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故事情節(jié)生動,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文中的愚公是一位志向遠大且非常有恒心的耄耋老人,他提出的“移山”的宏偉目標,無論是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是讓人望而生畏的??蛇@一家人卻倔強的尊崇著這個老人的意圖,艱辛的移著山“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這一偉大壯舉,反應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氣魄和堅強毅力。堅持、堅持、最后一定會勝利,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涌流不息的傳統(tǒng)美德。

學生們在學習時,也是興味盎然的,無不為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遠見的目光所折服。在激烈的課堂討論中,有的同學卻義正言辭的提出“愚公確實很愚昧,思考問題太過僵化,除了移山之外其實他們還可以搬家”。更有同學提出,“在今天,土地是珍貴的資源,是不可以隨便挖掘的。而且挖出來的土石也就成了建筑垃圾也不可以隨便亂倒。”初聽到學生這樣的想法,我還是很驚異的,因為作為一篇寓言,文章的重點在于讓學生體悟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但是,寓言可以從多個角度理解,只要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按照合理的邏輯展開思考,不盲目求新求奇,又能聯(lián)系實際來談就可以。孩子們有這樣的聲音,正是時代在發(fā)展的見證。

首先談談“搬家”。搬家省力、省時,而且見效快。我想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這樣一條捷徑吧。那么,愚公為什么不選擇這一點呢?這大概就是中國人的”鄉(xiāng)土情結“吧。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后,躊躇滿志,回到故鄉(xiāng)沛縣,宴請父老故舊及鄉(xiāng)中子弟,在”酒酣“之時親子擊筑,高唱“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币磺洞箫L歌》凸顯了漢高祖劉邦君臨天下、“舍我其誰”的霸氣,同時,他也向沛縣父老鄉(xiāng)親吐露“游子悲故鄉(xiāng),吾雖都關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的故土情結。另外還有家喻戶曉的余光中的《鄉(xiāng)愁》無不體現(xiàn)出中國人的故土情結。因而可以體會愚公的心境了。再者,愚公一位有遠見的智者,面對險峻的太行、王屋二山,他更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和堅持為子孫后代造福,這同樣也體現(xiàn)了我們祖先改造自然的氣魄和堅強毅力。但學生的理解和愚公的做法并不沖突:移山是一種毅力,而搬家是一種智慧。因而此時可以教育學生遇事要學會選擇,從各方面各個角度考慮問題。

其次談談土地問題。城鎮(zhèn)化的加快發(fā)展,已使農(nóng)村的耕地面積越來越少,而且以前最不缺的“土”,現(xiàn)在需要買。家里需要填個坑,都要到別處買土。農(nóng)村要求統(tǒng)一規(guī)劃,各種垃圾不能隨意傾倒。這些都是目前學生能夠看到的問題。學生能談到說明他已經(jīng)意識到發(fā)展和變化的問題,借此機會鼓勵學生要勤奮學習,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我一直覺得,在夯實了語文基礎后,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與教師思想火花碰撞的一個過程,也是彼此互相溝通認可的一個過程。很高興這節(jié)課能做到這點,希望以后繼續(xù)努力,繼續(xù)學習,爭取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篇6

由于我自身知識視野的局限和教學技巧的欠缺,這節(jié)課肯定存在不少的缺陷和不足,誠摯地期待著你的批評指正。下面,我將簡單地談談這節(jié)課設計的一些想法。

我以為,要讓語文課走出淺薄平庸的怪圈,方法之一就是要想法設法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體驗,引導學生從“文本表面”進入到“文本底層”,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觸摸文本的靈魂,激活學生的“智慧潛能”,讓他們得到精神的享受。就《愚公移山》這篇文章而言,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深入解讀文本。

一、“文化建構”是深入解讀文本的生命

新課標明確指出:“它(語文)是人類文化的載體,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边@一定性為深入解讀文本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然而,“由于對文化傳統(tǒng)的過度依賴和因襲,我國的語文課程建設較多表現(xiàn)出一種被動地適應現(xiàn)實的傾向。就語文教材來看,編制者更多地把培養(yǎng)目標定位在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上,而較少創(chuàng)新意識的激發(fā)與批判思維的啟迪?!庇纱藥淼挠绊懯?,師生對教材有一種頂禮膜拜的心理,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便是對文本所傳達的文化進行驗證與內(nèi)化,“這種驗證式的語文課程立起的是‘文化權威’,學生要做的只是認同。如果只是以對文化傳統(tǒng)的積累、繼承與保存為宗旨,那么語文課程將永遠作為一個滯后者的角色而存在,它既不能與時俱進,也不能引領文化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

因此,深入解讀文本既強調對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更強調對文化的反思與建構。

對《愚公移山》的解讀主要流行以下幾種文化視點:一種主流的觀點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福,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這顯然是源于中國傳統(tǒng)的人生哲學;一種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說“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這主要是源于現(xiàn)代心理學的有關理念。以上解讀肯定有它的合理性。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jīng)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篇7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又帶有神話色彩,篇幅短小,作為自讀課文,學生通過自學基本上掌握這則語言的主要內(nèi)容。12月15日,我在初三(3)班開了一節(jié)《愚公移山》的公開課,現(xiàn)結合本課的教學實踐作如下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傳統(tǒng)的老課文,故事情節(jié)簡單,大概的內(nèi)容學生早知,經(jīng)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這次主要是結合我的小課題研究: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方法來設計這節(jié)公開課。在準備上這篇課文之前,腦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課堂教學對學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學中體現(xiàn)新課標的理念。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1、營造良好的氣氛。在學習之前,我播放江濤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導入課文的學習中。幾乎所有的同學能夠馬上進入狀態(tài),部分學生學生還慢慢伴唱。我覺得這一點能很好第激發(fā)學生學習這則寓言的興趣。

2、采用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授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很好的預習,主要是針對文言字詞,梳理文章內(nèi)容,嘗試進行翻譯。學生先結合文下注解獨立學習,把不懂的問題做上記號,然后小組討論,若還有疑難問題,則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出來,共同分析理解。我覺得這比單純的老師串講要好一些,可以調動學習的欲望。

3、采用提問教學法。教這篇課文時,我提出了幾個問題。這則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個年輕人嗎?那個“遺男”姓什么?有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這件事做起來困難嗎?他們的勞動艱苦嗎?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文章既對重點字詞做了強調,也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視學生的讀。讀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法寶。在對人物進行分析時,我主要分析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從感情,語氣,稱謂等各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兩者的不同。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模仿其口吻來朗讀,學生興趣較高。

5、鼓勵學生自由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寓言故事淺顯易懂,情節(jié)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對愚公的移山壯舉早有爭論,最反對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認為愚公移山是一件極為愚蠢的行為。在授課時,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一是愚公愚嗎?二是作為畢業(yè)班的我們不要愚公精神。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欲、鼓勵創(chuàng)新。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有條理,不偏離話題,發(fā)表意見有針對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圍繞中心說話的能力。

當然在授課中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1、教學中沒能引導學生明確寓言的特點及作用。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用夸張的手法描寫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奧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則長期在人們中流傳的好寓言,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明確寓言特點及作用。而在本課教學內(nèi)容設計中知識蜻蜓點水,這是不夠的。

2、在分析愚公的形象時,引導學生圍繞“愚公愚嗎”這一問題來展開。大部分學生能較好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看法,氣氛也比較活躍。但我比較急于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所以討論得還不夠深入。

3、朗讀是學習文言文非常的一種方式。在授課中,雖然有學生的朗讀,但還不夠。愚公反駁智叟的一段很有氣勢的話,可以嘗試同學模仿這種堅定的口吻來朗讀,另外由于時間關系,學生的齊讀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就刪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