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是一種審美體驗,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審美情感,通過讀后感,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作家的文學風格和創(chuàng)作特點,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分辨和鑒賞文學作品,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桃花燒讀后感最新7篇,感謝您的參閱。
桃花燒讀后感篇1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p>
桃花源。
那個讓陶淵明魂牽夢縈的人間仙境,無稅無征,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豐衣足食,與儒家的大同社會相似,在我們今天看來,小康社會都比桃花源更美好,但在當時黑暗的東晉末年,這樣的社會也只是筆下的虛妄。
陶淵明其實是有“大寄于蒼生”之志的,但一人之力,終究難擋天下大勢,“菊,花之隱逸者也,”周敦頤這樣評價他,消極避世,老莊思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也都是在記載他隱居后的生活,他的一腔抱負無法實現,但筆下的文章清新自然,令人忘俗。
桃花源中的世界再平常不過了,村中人和諧相處,民風淳樸,正式住即心之所向,我覺得這篇游記最令感動的是,作者的渴望,桃源是飄渺的,可他仍在執(zhí)著的尋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漁人“處處志之”,劉子驥“欣然歸往”表明了作者對安寧生活的向往,心之所向,讓他雖知桃花源本不存在,但仍不放棄立志尋找,身處黑暗的無間社會,心在美好的桃花瓊林。
“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飄屢空,晏如也”不知千年后的今日陶令是否在桃花源里耕田,是否斟一壺美酒,酩酊大醉,下筆驚神?春風輕佛,仿若桃花簌簌而落,掩遮了那個叫做“桃花源”的仙境……
桃花燒讀后感篇2
學習了《桃花心木》這篇課文,我感受特別的深刻。
本文講述的是一個種樹人,來到作者家門前租出的地里種桃花心木,而作者卻感覺這個種樹人十分奇怪,為什么呢?因為這個種樹人種下樹苗后,澆水十分沒有規(guī)律,有時隔三天,有里隔五天,隔十多天的也有。有時上午來,有時下午來,澆得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作者越來越奇怪,雖然種樹人隔三差五的來,但樹苗枯萎了,他總能知道,并帶來樹苗補種,作者很奇怪,就問種樹人,種樹人回答說:“種樹不像種菜,是百年的基業(yè),我這么沒有規(guī)律地澆水,是模仿老天,老天下雨可算不準,上午下午?幾天一次?一次多少?所以樹苗要學會在土中扎根,自己尋找水源?!?/p>
是啊,如果種樹人每次按時澆水,每次都澆一定的量,那樹苗就無法深入地下,根就等于浮在地表上了,一旦停止?jié)菜畷r,樹苗也不能自己尋水,樹苗枯死的就更多了。幸存的遇上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不只是樹,人也一樣,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有一次,我回家吃飯,可是偏偏媽媽臨時有事,這可不是鬧著玩,是我的午飯問題!我只能抓起勺子自己做!那天,我自己解決了自己的午飯,真棒!學了這篇文章,就想起了這件事,沒錯,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能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是啊,這篇文章給我們帶來很大啟示:我們不能事事依賴別人,處理依靠他人,我們要在不確定的生活中鍛煉自己,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桃花燒讀后感篇3
讀完《桃花源記》后,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淵明選取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huán)境。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仿佛我已身處于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是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們又仿佛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選取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期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那個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向往的一個地方。
但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但是是一個完美的幻想。
此刻的社會,丑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解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片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丑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完美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丑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人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丑陋的思想繼續(xù)蔓延下去,我們因努力去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干凈的東西排斥出去。而此刻的我們,則就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奔m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于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燒讀后感篇4
今天,我又讀了一篇文章,就是這篇《桃花心木》。雖然這是是第二遍,但是它仍然深深地吸引著我。
?桃花心木》主要寫的是一個種樹人對桃花心木澆水沒有規(guī)律,這個種樹人為的是讓樹木學會自己找水源,學會生存的事。告訴我們一個育人的道理:人必須到艱苦的環(huán)境中去磨煉才會鍛煉出獨立生存的本領。
“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說得多么好呀!這句話是說樹木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會努力求生存,把根扎深扎牢,把很小的養(yǎng)分轉化成巨大的能量。人也如樹一樣,只有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煉,才有可能具備獨立生存的本領。這句話表明了一個深刻的育人道理:人只有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去磨練,才能鍛煉成才。
我收回深思的翅膀,在心底大喊:“我也要和桃花心木一樣,學會獨立自主,做一個堅強的人!”
桃花燒讀后感篇5
今天我讀了《桃花心木》這篇文章后,我得到了很多啟示!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作者看到種樹人很奇怪,種樹人給樹不定量的澆水,還不定時的澆水,讓作者疑惑不解的是,樹苗還莫名其妙的枯萎了,他就去問種樹人,原來,種樹人要是天天來澆水,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yǎng)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jié)菜?,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他說的沒有錯:“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huán)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p>
我們要在不確定中,一樣冷靜,戰(zhàn)勝困難!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經風雨才能見彩虹啊!
桃花燒讀后感篇6
我讀完《桃花扇》后作詩一首,贊明朝奇女子李香君。我生平第一次寫詩贊人,贊的還是歷史名人,不足的地方太多,實在羞于展出。然而,正因為是第一次,所以才鼓起勇氣呈給楊子怡老師過目。
我小的時候便聽過秦淮八艷之一的李香君,但一直沒有深入地研究過她的生平。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月出版的《桃花扇》填補了這個小小遺憾。在這本書中,我被李香君的血濺白絹扇的崇高氣節(jié)所打動,被柳敬亭、蘇昆生的重義、愛國、堅貞所感染,被史可法的憂民愛國、舍生取義所震撼。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我終于知道“桃花扇”原來是由李香君的鮮血點染而成,扇子本身的情深意重加上鮮血染就的堅貞不屈,成就了《桃花扇》的傳奇。
孔尚任老先生借李香君、侯方域二人的離合,寫對明王朝的興亡之感。全書用李、侯二人的愛情為線索,記敘了明朝末年江南地區(qū)的歷史,以細膩的筆觸把當時的儒士、優(yōu)妓、愛國將領及奸宦佞臣躍然于紙上??桌蠂@興亡的同時,還借侯方域、史可法、左良玉等人表達出自己對明朝滅亡的思考,給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新的活水,他的勇氣、他的膽識、他的創(chuàng)新之才令所有讀過他作品的讀者傾佩不已。
依據我個人的觀點,全書大致可分為三大部分:聽稗-修札;第二部分:投轅--沉江;第三部分:棲真-余韻。我的劃分標準是:第一部分主要寫李香君、侯方域的愛情和復社文人的日常交往,穿插了很多的行酒令、諺語及風俗習慣的描寫,給人以輕松暢快之感。第二部分主要寫政局的風云變幻以及人物的飄搖命運,這部分的主題思想是深深的國恨家仇和凄美的愛憎離別,給人以沉痛之感。第三部分記敘了主人公們逃亡至棲霞山后從此隱逸的經歷。我對這一部分有兩種感覺:一、孔老未能擺脫封建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把象征堅貞愛情的桃花扇借張薇之手毀掉并讓李、侯二人出家。這一情節(jié)讓關心二人愛情的我痛惜悲嘆。二、以蘇昆生、柳敬亭、老贊禮的閑敘興亡事作結尾,有著悠遠清淡的意境,又令我回味無窮。這一部分很復雜,值得進一步研究。
以上便是我初讀《桃花扇》后的感想。我相信在閱讀第二次的時候能夠對這些人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能夠自行解開楊文驄到底是怎樣一個人物形象的疑惑,能夠真真正正地理解孔尚任的創(chuàng)作意圖。
桃花燒讀后感篇7
前段時間我們學了文言文《桃花源記》,讀完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無憂無慮的好時光。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币惶一郑杏幸缓?,河上有漁。雖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確,它讓我們跨越千年的光陰,感受這桃林的美。桃花林中并沒有生長著其他的樹,這是僅屬于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樣的粉,純凈,沒有一絲雜質;“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p>
簡簡單單的十七個字,卻描繪出了桃花源里的場景。場地開闊,房子沒有外面的世界那般東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爾會看見幾只田鼠在里面穿梭自如;池塘很干凈,沒有什么爛樹枝爛葉,池塘邊上放著幾個漁網,桑樹長得很茂盛,可以看見幾只鳥兒在上面張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響;“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边@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們坐在門口,享受的著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著在那忙著抓蝴蝶的孫子孫女。人到晚年,還有著兒孫陪伴,這應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桃源代表著人們內心對世間美好的向往,抱有對世間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為自己對世界保持陽光心態(tài)的一片小天地,一個伊甸園,在現實社會的丑惡和黑暗下,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我的媽媽心里就有這片不染的桃園,我曾問她:你看過無數疾苦與病痛,經歷各種痛苦與不公,無奈,你怎么還能這么樂觀,單純?媽媽說她心里有伊甸園,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向往,無論經歷多少磨難,總會想到伊甸園里是美好的,完美的。我們雖然身處在各種不幸與痛苦中,但只要我們的精神處在心中的桃源,就不會感到絕望,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加樂觀,自在。
我愿在外婆家的桃花源里不長大,享受兒時的一切。也愿我和我的媽媽心中都有不謝的桃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