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書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深入挖掘書籍所探究的主題,閱讀后寫讀后感,是對自己學習的一種總結(jié)和反思,有助于加深對書籍內(nèi)容的印象和理解,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巴金的火的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巴金的火的讀后感篇1
讀《家》的時候,我很討厭覺新的懦弱,討厭他的“作揖主義”。為什么他不能像他弟弟那樣勇敢一點,做一個封建禮教的叛徒呢?為什么要四面討好,放棄自己的原則,做一個好好先生?為什么要一味的忍讓再忍讓,最終釀成梅和玨的悲?。坑袝r候,我很想能進入書中,罵醒他,打醒他。
現(xiàn)在,冷靜下來,我對覺新竟然充滿了同情。想想他做的每一個決定,他的每一次妥協(xié),又有哪個不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幾次權(quán)衡(可能在我們眼里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的結(jié)果。他比弟弟看得更透,他比弟弟更懂得這個家的恐怖和黑暗,因為他是這一切的最深刻的承受者,最大的受害者。 也因為他看透一切的心,使他做這些事情比任何都要難受,都要無奈。
既然覺新看透了這個腐朽的大家庭,那他為何不像弟弟一樣,勇敢地離開這個死氣沉沉的家,這個再也找不到一絲溫暖的家?
因為一個身份,高家大少爺?shù)纳矸菔顾鹊艿芤獡撈鸶嘭熑?。作為長房長孫,他有神圣的使命:使整個家族昌盛繁榮。他對整個家族負有責任,或者說他是整個家族的奴隸,他屈服在整個家族之下,沒有自我。在舊思想的教育下,覺新懂得了要孝順長輩,聽從長輩,服從這個家族生存呼吸的法則,不容越過雷池半步。他不僅僅是這個家族生理上的傳播者,更是舊道德思想的傳承者。他無法像覺慧那樣走得如此灑脫,長輩們不會同意,整個家族不會答應,那深深植入他腦海的正統(tǒng)思想不會同意。他被深深困在這里,永遠被束縛在這個垂死的大家族中,同生共死。
如果覺新只是受到舊思想的教育,那么他可能不會那么痛苦。五四給他帶來了新的思想,他和弟弟一起閱讀《新青年》等這些雜志。他漸漸明白了一個人的價值——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本來他是鐵屋子里面熟睡的人,很平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現(xiàn)在被人叫醒,知道了自己的處境,他無法改變自己尷尬的位子,他更多是無奈和悲涼。
一次又一次的妥協(xié),他明知是錯,卻依舊去做。他是長子長孫,這一切總要有人去承受的,他愿意為弟弟們擋去這些污穢,小心地維持著這個家庭兩端的平衡,如履薄冰??墒堑艿懿欢?,指責他是個“作揖主義者”。他無力為自己辯解,因為他深刻明白自己做的一切的錯誤之處:應該反抗卻沒有反抗,既不甘心維護舊制度,又沒有勇氣走新道路,由此成為封建制度的犧牲者。玨懂他,她為他辯解:“他不是這樣的?!彼兴膾暝兔埽埐灰^多的責難他。同時覺新的犧牲并不是一無是處的,他為弟弟們撐起一片較為自由的天空(幫助覺慧出逃;徘徊在爺爺和弟弟的斗爭之中,盡量幫弟弟隱瞞;應酬四爸這些人,減少摩擦)。
出生給了他這樣的身份,不是他選擇的,所以我們不應該過多去指責他,設身處地地替他想想吧,他身上攜帶著多少我們無法承擔的重量,在他還只有像我們現(xiàn)在一樣大的時候。這樣一個充滿夢想的年華,他又在做什么?他已經(jīng)走上了飄落的路,經(jīng)歷了多少人世的心酸。在別人還在花開結(jié)果的'時節(jié),而他在心情上已經(jīng)衰老了。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雖然,梅的死,玨的死,覺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同樣也是受害者,他失去了他的青梅竹馬,他失去了他的心心相印。從此,他只能在梅林里感慨,洞房中嘆息,躲在樓上獨自默默流淚。
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兩個女人。
高覺新的悲劇是封建社會造成的,也是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造成的。高覺新最終沒能走向新生,是因為封建 思想的束縛,封建思想是如此沉重,以致他的反抗是微不足道的,是徒然的。他最終成了最無辜的犧牲者。
巴金的火的讀后感篇2
“有你在,燈亮著”,巴金先生的去世讓每一名讀者感到遺憾和悲傷。
我并非是個熱愛看書的人,最初的相識也只不過是教材書中載選巴金先生的幾篇節(jié)選,還記得為《雷雨》在老師的課堂上演繹,在《愛爾克的燈光》中體味封建社會下帶給我們的啟發(fā),稱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實讀者,唯一接觸完整的一本書《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細細回味了一遍。
?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那一代人對自由,對愛情,對創(chuàng)新中國的夢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們?nèi)值茏龀龅牟煌瑳Q定,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愛還是恨,是走還是留以及這些決定帶來的不同后果,越是讀到后面,情節(jié)越是起伏不定,內(nèi)心越是激動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個封建壓制極其嚴重的大戶人家,在這個家中有著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覺新無疑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種悲劇,曾經(jīng)深愛著梅,但讓他的父親用占闔的方式?jīng)Q定了他的命運,娶了瑞玨。他愛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聽從別人的鬼話,將待產(chǎn)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難產(chǎn)而死。
他含淚忍受一切不義行為,不敢吭一聲,他活著,只為敷衍,豪無主見,這也正是舊中國的悲哀。然而丫頭鳴鳳對覺慧的不渝也是一個悲哀,這個悲哀是這個社會造成的,但麻木的人們不以為然,在他們心中丫頭擁有的權(quán)利不同于他們,他們是物品,可以當作人情相送。
而覺民則不同,當他得知與馮家小姐定親時,為了自己的夢想毅然選擇離家,最終他在這個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勝利的人。
巴金的火的讀后感篇3
第一次讀巴金的《家》,百感交集。為書中人物的悲慘命運十分惋惜,萬分無奈。
我最大的體會就是:人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三兄弟中雖然對覺民的描寫不多,但我一直被他的勇敢,堅定所感動。他為了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理想,努力了很多,甚至不惜作為家里的第一個“叛徒”離家出走。他之所以可以如此勇敢、堅定,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過怎樣的生活。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有一個很明確的的人生觀。是清晰的人生觀支持他、鼓勵他與封建大家庭頑強的斗爭下去。對比之下我覺得大哥覺新就是一個不太清楚自己目標的人,他似乎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所以在面對取舍的時候顯得很是糊涂。他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最終留給自己的只是痛苦和悔恨。他放棄了與梅之間的真摯愛情,最終只能在梅的尸首前吐露心聲。他放棄了瑞玨對他的信任,選擇了封建腐朽的制度,最終讓瑞玨凄涼的離去。是他的猶豫將本應屬于她的幸福帶走了。
體會之二就是:性格決定命運。三兄弟截然不同的性格決定了他們完全不同的命運。就像人生一樣只有目標是不夠的,還要有斗志,要有努力。就拿覺慧來說,從我個人眼光來看,他與鳴鳳的悲劇收場與他性格有很大的關(guān)系,他(覺慧)在外面活動的時候的確忘記了鳴鳳,但是回到沙漠一樣的家里,他又不能不想到她。他是愛情事業(yè)都想要,哪一個也不想犧牲一點,又沒有做好統(tǒng)籌兼顧的工作,最后只能是斷送了愛情。而覺新軟弱的性格更是鮮明的代表,他被封建大家族壓得喘不過氣,卻沒有反抗,而是一味的接受,一味的妥協(xié),最終換來的是自己一生的遺憾,一輩子的痛苦。
巴金的火的讀后感篇4
每天上床后總也不會入眠,后來一次不知不覺中就翻到了巴金的《愛情三部曲》,每晚睡前看一點兒,就這樣,看了將近一星期終于看完了。
也許是因為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對于里面描述的好多,我似乎都不會懂。特別是那些革命青年的信仰,還有一些他們的那些觀點論者論證也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對于《霧》里面的周如水和張若蘭之間的愛情糾結(jié),我實在受不了周如水的懦弱、遲疑、矛盾的性格。不過也許是因為那里面的主角不是我,所以我可以在這里肆無忌憚的鄙視他吧。在最后,張若蘭向他表明愛跡之時,他都還是那樣的執(zhí)迷,矛盾??梢韵胂螅袼@樣的青年,被封建社會的荼毒之深,讓人唏噓不已。在我看不起周如水的人格的同時,也看到了那時人們正在與封建社會,資產(chǎn)主義進行著的激烈的斗爭。
對于陳真這個人,我想我應該把我的真摯的敬意送與他。因為他的思想的書籍對于那些看過他的書的人的啟發(fā),影響是多么的深遠啊。他拖著殘病的身體堅持著革命到底。新的信仰,使他無畏病痛的折磨,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我想他為什么那么反對戀愛,一方面是因為革命事業(yè)尚未成功,一方面也是因為他自己的身體不允許吧。所以他總是盡力逃避感情方面的事情,也不想辜負其他人吧。對于最后他被車碾死,我對于他有這樣的結(jié)局感到悲痛,他不是因為他的革命而死的,這樣的死在他看來是很不值得的。不過,雖然死了,可是他的書籍,他的精神都影響這后來的人們。特別是被他稱作“三個小資產(chǎn)階級女人”之一的李佩珠,就是因為他的書而使她走向了革命之路。
對于《雨》里面的主人翁吳仁民與玉雯和熊智君之間的糾葛,我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應該還是會有很多像這樣那樣情節(jié)的吧。尤其是在感情與事業(yè)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其中的抉擇是多么的困難啊,讀著吳仁民在事業(yè)和感情方面的痛苦,矛盾。讓我覺得選擇是多么重要的啊,它決定著一個人的未來發(fā)展,生活的方向。陷于感情的漩渦,真的有時幾乎是致命的。不過理智總是告訴我們不能因為貪圖一時的溫暖就放棄了自己終生的事業(yè)和追求。對于那個玉雯,我有些看不起她那樣的女子,現(xiàn)在在吳仁民的面前乞討著他的一點點的可憐,那么的狼狽不堪,不顧形象,完全沒有自我。而我只能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也許是因為我不懂的愛情所以才會這么說吧。生活中也還不是有很多人為了那所謂的愛人“回心轉(zhuǎn)意”而放下了自己的自尊,自重,完全沒有該屬于自己的骨氣和人格。也許是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愛情在他們心目中已經(jīng)蓋過了一切了吧。而我想說的就是,這樣的愛情,是這樣的盲目啊。真的可以用“愛的死去活來”來形容了呢。而對于那個柔弱多病的熊智君,我對她還是大有贊賞的。那么一個封建社會的女子,那么一個弱柔的女子,為了愛情,大膽的不顧一切的追求,比起那個周如水,我覺得她不知道比他好了多少倍了。至少在愛情面前,她就沒有因為遲疑而痛失所愛。特別是最后,為了愛人的事業(yè)甘愿犧牲自己好不容易的來的幸福,甚至犧牲了自己的人身自由和生命。也許在她眼中,愛情早已高過一切,愛人也就使她的全部了吧。她這樣,也是大多數(shù)的古代的女子的思想,在他們眼中愛情的崇高,神圣已經(jīng)超過了一切。
對于《雷》里面的德和慧之間的感情,我表示很遺憾。剛開始的時候,兩個人就像死敵一樣爭鋒相對,互相折磨,互相仇視。其實,也不過是他們的愛的另一種表現(xiàn)方式罷了,還不是想要引起對方的注意,想要對方的注意。而最后剛剛和解的他們,就因為德的死去是他們的愛情才剛剛開始就已完結(jié)。對于慧,我很敬佩。在那樣一個時代,她的表現(xiàn)無疑是大膽,豪放的。我想最主要的還是因為那個對女人滿是壓迫的社會里,她以她特別的生活方式,無聲的反抗著封建禮俗。也有是因為在他們的革命事業(yè)中的那種沉悶,壓抑,緊張的生活,使她不得不找一些方法了緩解一下這些氣氛。
而最后的《電》里面,革命已經(jīng)漸漸的展開了。而最后,也講述起了吳仁民和李佩珠之間的愛情故事。對于這,我沒有太多的話要說。不過對于吳仁民,也不只是對于他,似乎他們的愛來得很突然,去的也突然。想當初的周如水,似乎也喜歡過好幾個,而現(xiàn)在的他,也是這樣,他的瑤珠,玉雯,智君,佩珠,讓我很是懷疑。到底是愛情的質(zhì)量的問題,還是男人的本性?
?電》里面的革命事業(y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不過就是因為革命的展開,發(fā)展和壯大,使得他們不得不面臨更大的壓力和迫害,一個又一個的革命青年就那樣在他們面前遭到迫害。使得他們的熱血更加活躍,心情也變得愈加沉重和憤怒。壓迫者,上層資產(chǎn)階級對他們的殘害,而他們只能無聲的控訴著,生活的壓抑,黑暗,使青年們的心更加的不平靜了。壓迫越來越嚴重,希望越來越渺茫,革命還在進行著------他們的前途,他們的命運似乎在他們?yōu)榱烁锩I身的時候就已經(jīng)決定好了。也許正是因為有他們那樣的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有了最后的革命的勝利,才有了今天的中國。
雖然這只是一部小說,但是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生活狀況,還有社會性狀。從而看出了,生活在現(xiàn)在社會的我們,是多么幸運也是多么的幸福啊。而這樣的幸福的生活,卻是他們那些熱血的青年用他們的生命,他們的幸福換來的。對于他們,我們不得不感謝,也不得不尊敬。
巴金的火的讀后感篇5
很久沒有讀書了,很有沒有讀一本紙質(zhì)書籍了,很久沒有讀一本紙質(zhì)的名著書籍了。隨著生活的循規(guī)蹈矩,隨著理想的淡化,隨著奮斗的缺失,心也逐漸蒼老了,人也已經(jīng)懶散墮落了。讀一本書仿佛也不如看一會電視、上一會網(wǎng)感覺更愜意一些了,此心此意下,斷斷續(xù)續(xù)地看完《家》這本書。
就這本書的給我的第一感覺,思想是赤裸裸地、叛逆的,文筆是文藝氣息很濃的,總讓我有種不自覺的感覺,感覺書中充滿了青澀。后來得知是巴金老先生二十七時作品,寫作手法當然也和當時的時代特色有關(guān)。我理解書的內(nèi)容大都是對舊的封建家族、封建舊思想進了批判,書中覺慧對舊勢力的抗爭與覺新的順從形成了鮮明對比,令人印象深度。
那曾經(jīng)封建舊家族壓力就有如此的巨大,作為當代的我在讀該書前是不曾了解的,幸好那樣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時代畢竟是在不斷的進步當中。然而,就現(xiàn)在而言,婚姻生活中來自家族的壓力也并非完全杜絕,來看家庭地、社會地壓力的依然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前天剛從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說是一對新人剛結(jié)婚五天,新娘便割腕自殺身亡,原因是男方在婚前已經(jīng)買了車房,極不情愿的情況下給了女方十五萬財禮,女方父母也承諾婚后嫁汝返還,結(jié)果婚后女方父母不想返還,想留給自己將來的兒子做結(jié)婚等費用,在此情況下,新娘面對父母的失信及男方的追討,為了區(qū)區(qū)十五萬元,萬般無奈之下選擇了了結(jié)此生。這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悲劇,“家”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當中,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就現(xiàn)在而言,家族、家庭的影響是有利也有弊,多少有緣人因為家庭的.因由而未能牽手。
書中也多少寫到了許多對軍政府的黑暗、社會的腐朽,報社的被禁,理發(fā)的被批,思想無法解放,人權(quán)無法獲得,時到如今我們究竟進步了多少呢?
書中覺慧的叛逆很容易讓我想起上初高中對學習及家長壓力的叛逆,雖然我們?yōu)榈哪繕瞬灰粯?,我的目的也不宏大,但是有幾分象書中的那種心理-不服從。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工作,融入了社會,有了孩子,激情也少了,思想也固化了,不知在將來,兒子是不是象我之前的逆反一樣對抗著我,我是不是也會象許多無奈的父母一樣,只是一味地管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