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九年級下語文教案優(yōu)質6篇

時間:2022-11-22 作者:Kris 備課教案

教案在擬訂的過程中,大家務必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詳細的教案可以幫助我們對課堂有良好的把控能力,掌握課堂的節(jié)奏,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部編九年級下語文教案優(yōu)質6篇,供大家參考。

部編九年級下語文教案優(yōu)質6篇

部編九年級下語文教案篇1

?出師表》

?教學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點。

2、了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1、陳述衷情,這是表文的一大特點,本篇情摯辭切,教學中要突出這點。

2、本文詞語較多,學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講解。

3、加強誦讀、背誦練習。

?教學時數(shù)】

二教時。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zhàn),終于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后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tǒng)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陜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暗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fā)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這就是《出師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師范讀課文并正音

三、朗讀

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然后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注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四、講解文章第1~5段

1、齊讀第1段。讀畢,就字音、句讀酌情講評。

⑴疏通字句。

⑵提問一:諸葛亮在奏表的開頭一段向劉禪提出什么勸諫?

講解:諸葛亮首先規(guī)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采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提問二:諸葛亮用什么來鼓勵劉禪?

講解: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這個好條件。

2、指名朗讀第2段:

⑴疏通詞句。

⑵提問:諸葛亮在這段中向劉禪提出什么諫誡?

講解:諸葛亮諫誡劉禪理政要公正明察,賞罰要善惡分明,對內廷和外廷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別朗讀第3、4段:

⑴疏通詞句。

⑵提問:這兩段的內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其內容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用人。

4、齊讀第5段:

⑴疏通詞句。

⑵提問:這段的內容是什么?

講解:在這段中,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說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臣子。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1~5段。

2、整理這幾段中重點實詞的意思、虛詞“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內容。

第二教時

一、齊讀第6段

1、疏通詞句。

2、提問:本段寫什么內容?

講解: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劉備三顧草廬,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優(yōu)遇。

二、指名朗讀第7段

1、疏通詞句。

2、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在這段,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報效先帝、盡忠蜀國的摯情和伐魏興漢的雄圖,并再次囑咐劉禪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純”之臣。

三、齊讀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問:第8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諸葛亮在這段中主要是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采納雅言。

3、齊讀第9段:

串講?!敖癞斶h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臨表”:面對奏表?!疤椤保簻I?!傲恪保郝??!安恢浴保翰恢f的是什么;這是謙詞,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實詞總結(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1、道:

⑴道路。“中道崩殂”。

⑵辦法?!白烧屔频馈薄?/p>

2、遺:

⑴遺留?!耙怨庀鹊圻z德”。

⑵(wèi)給予。“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3、為:

⑴是。“俱為一體”。

⑵做,行?!叭粲凶骷榉缚萍盀橹疑普摺薄?/p>

⑶做,擔任?!氨娮h舉寵為督”。

4、論:

⑴評判?!耙烁队兴菊撈湫藤p”。

⑵議論。“每與臣論此事”。

5、無:

⑴沒有?!叭魺o興德之言”。

⑵不論?!笆聼o大小,悉以咨之”。

6、行:

⑴實行?!叭缓笫┬小?。

⑵行為?!靶孕惺缇薄?/p>

⑶(háng)行列?!氨啬苁剐嘘嚭湍馈?。

7、益:

⑴益處?!坝兴鶑V益”。

⑵增加。“至于斟酌損益”。

虛詞總結:

1、而:

⑴卻?!跋鹊蹌?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

⑵連接狀語與謂語?!翱捎嬋斩病?。

2、于:

⑴在?!叭皇绦l(wèi)之臣不懈于內”。

⑵及于,給?!坝麍笾诒菹乱病?。

⑶對?!拔磭L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⑷到?!斑€于舊都”。

3、以:

⑴用,拿?!白沙家援斒乐隆?。

⑵而?!罢\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⑶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⑷表時間、地域等界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⑸認為?!坝抟詾閷m中之事”。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作課后練習

部編九年級下語文教案篇2

教學重點

1、朗讀并背誦這首詞。

2、把握詞的基本內容。

教學難點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介紹詞的知識:詞,又稱長短句。一首詞的字數(shù)、句數(shù)、段數(shù)、韻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這就是詞譜,詞人依照詞譜填詞,詞譜的名稱叫詞牌。比如《沁園春》、《虞美人》、《水調歌頭》等。

一首詞稱為一闋;詞若有上下兩段,就稱為上下闋。

今天學習的課文“沁園春”是詞牌名;雪,是這首詞的題目。

2、介紹寫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后,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fā)表,迅速在人民當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勝利的信心。

二、出示目標

1、掌握一些詞中字詞的注音及意義。

2、朗讀并背誦詞的上闋。

3、把握上闋的基本內容

4、掌握欣賞詩歌的一般方法,能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進入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情,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情感美和音樂美,在品析中領會詩歌語言豐富的表現(xiàn)力。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自學自測

1、聽范讀,學生想象本詞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體會詞作所表達的感情。

2、學生朗讀;指出朗讀注意的地方:

①讀出激越豪壯的情調②讀出重音、停頓、速度、節(jié)奏。

3、明確重點字詞的讀音和意義、重讀的字詞以及應該停頓的地方。

①給加點的字注音:分()外妖嬈()成吉思汗()數(shù)()風流人物今朝()惟余莽莽

②理解意義:風流人物折腰風騷紅裝素裹

4、齊讀,進一步體會本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要求讀的時候盡量處理好音量、語速和語氣的變化

四、討論答疑

1、提問:這首詞的題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寫雪景的?

明確:詞的上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p>

2、討論:詞的上闋哪些句子總寫北方雪景?這些詞句創(chuàng)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抒發(fā)了詞人怎樣的情懷?

明確:前三句總寫雪景,把讀者帶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里。創(chuàng)造了一個廣闊博大的意境,體現(xiàn)了詩人雪中賞雪的豪邁情懷。

3、指出寫靜、動景的詞語,體會其意境。

明確:“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由下而上,一靜一動,意境開闊,氣魄宏偉,格調非凡。

4、討論:作者對雪景的描述,由哪個詞領起?它統(tǒng)領了哪些句子?

明確:“望”字。它統(tǒng)領了以下句子“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p>

5、作者望見了哪些景觀?(作者為何選取這些景觀?)

明確:“長城”、“黃河”、山脈、高原等景觀,尤其是“長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萬里”相照應,續(xù)寫地域的遼闊。

6、討論:“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原都是靜物,卻寫它們“舞”和“馳”,為什么這樣寫?給你怎樣的感受?

明確:“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化靜為動,有三方面因素

(1)視覺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遠,山丘連綿起伏,遠看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氣風發(fā),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氣勃勃。

(3)時代因素。中國革命正在蓬勃發(fā)展,中國人民正在奮起抗日,賦予群山、高原以頑強的性格,可以體現(xiàn)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7、討論:上闋末尾三句寫的是實景還是虛景?從哪個詞可以看出?這三句寫出了怎樣的意境?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明確:“須”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寫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嬌艷、多姿多彩。

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蒼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艷多姿!

8、提問:在這里,作者把空間寫得如此廣闊,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胸懷?又把景色寫得如此壯麗,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如同頂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懷博大寬廣,他的氣魄雄偉曠達。作者的感情充滿喜悅,豪邁奮發(fā),充滿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五、課堂小結

六、當堂達標

部編九年級下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看問題因角度不同,常會有不同結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論點的提出方法:引一個具體實例,并作簡要分析后引出。

能力目標

1、能感受本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論證思路。

2、能感受文章運用擺事實論證的方法及其好處。

情感目標

懂得確立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式的重要性,努力成為具有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

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2、難點:理解并運用事實論據(jù)。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具準備

錄音機

教學設計思路

在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和寫作特色,最后進行總結歸納。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查字典,解釋下列詞語。

汲?。何 ?/p>

推敲:傳說唐代詩人賈島騎著驢做詩,得到“鳥宿地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猶豫不決,就用手做推、敲的樣子,無意中碰上了韓愈,向韓愈說明原委。韓愈想了一會兒說,用“敲”字好(見于《苕溪漁隱叢話》卷十九引《劉公嘉話》。后入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礎穩(wěn)固,不容易動搖。

孜孜不倦:勤勉的樣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堅持下去。

鍥而不舍: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說就可以明白。

輕而易舉: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無成:連一樣事情也沒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閱讀全文,思考自讀提示和課后練習中的問題。

二、導入

前兩年高考作文題,就是以本文的開頭的圖形為題,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出示四種圖形。聽課文朗讀。

三、分析課文

1、提問:不看課文,請回答“從下列四種圖形中,找出一個性質與其他三個不同來”,并說明理由。

討論并歸納:

(l)答a。因為a是唯一沒有角的圖形。

(2)答b。因為b是唯一一個僅由直線構成的圖形。

(3)答c。因為非對稱性圖形只有c一個。

(4)答d。

因為d是唯一一個由直線與曲線構成的圖形。

結論:這些答案都是正確的。

2、提問:這個問題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說明了很多人都局限于“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并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的。

3、提問:為什么說“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討論并歸納:因為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如果你認為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話,當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后,就會止步不前。

4、提問: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討論并歸納:

(1)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

(2)必須有探求新事物,并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意識。

(3)持之以恒地進行各種嘗試。

5、提問:本文為了證明“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列舉了哪兩個事例?試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補充一兩個事例。

討論并歸納:

(1)約翰·古登貝爾克將葡萄壓榨機和硬幣打制器組合起來發(fā)明了印刷機和排版術。

(2)羅蘭·布歇爾把電視接收器作為試驗對象,發(fā)明了對戰(zhàn)型的乒乓球游戲,從此開始了游戲機的革命。

補充事例(略)

6、提問:創(chuàng)造的靈感是怎樣產生的?

討論并歸納:這種非凡的靈感,往往產生于這樣的過程:關注極其普通、甚至一閃念的想法,并對它反復推敲,逐漸充實而形成的。

7、提問:“區(qū)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chuàng)造力,主要根據(jù)之一”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擁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即使他們不知道將來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但他們很清楚,小的創(chuàng)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并堅信自己一定能使之變?yōu)楝F(xiàn)實。

8、提問:做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關鍵在哪里?

討論并歸納: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于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并鍥而不舍地把它發(fā)展下去。

9、提問:按議論文的三段式結構給課文編寫閱讀提綱。

討論并歸納:

提出問題。(1~2段)從四個圖形,提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論題。

分析問題。(3~12段)

第一層(3段):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二層(4~5段):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

第三層(6~8段):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并舉例說明。

第四層(9~12段):擁有創(chuàng)造力的主要根據(jù)。

解決問題。(13段)總結,做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的關鍵所在。

10、提問:本文用什么順序論證怎樣做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這個中心論點的?

討論并歸納:按照逐層遞進的邏輯順序進行論證的。

四、小結

本文按照逐層遞進的邏輯順序論證了怎樣做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這個中心論點。

五、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題。

部編九年級下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閱讀詞的方法,了解詞的格式。

2、理解《沁園春?雪》的思想內容,抒發(fā)的革命豪情。

3、理解本詞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

4、品味本詞的語言,領悟語言的深層意蘊。

5、體會本詞中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的藝術效果。

知識目標:

1、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2、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能力目標: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標: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①下闋抒情議論、抒發(fā)作者的革命豪情。

②品味本詞的語言。

2、難點

①理解本詞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

②反復揣摩品味本詞凝煉的語言,想象本詞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歌詠過那潔白如銀的雪景。像唐朝岑參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庇秩缋畎椎摹把嗌窖┗ù笕缪?紛紛吹落軒轅臺。”還有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高駢的“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边€有宋朝胡仔的“戰(zhàn)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痹S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钡鹊?決不勝舉。毛澤東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詞作《沁園春?雪》就是詠雪的名篇。(板書課題)

二、題解與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后,為了國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fā)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指名學生讀。學生想象詞作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體會詞作所表達的感情。

2、學生齊讀一遍。

3、學生思考上下兩闕各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這首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景。下闋議論、抒情。

四、品讀課文,賞析意境

(一)、學習上闕

1、集體朗讀上闕。

2、學生思考:上闋分幾層意思?

明確:上闋寫景共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具體寫,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后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艷麗多姿。

3、討論:

(1)、第一層總寫,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動靜結合的北方雪景圖,請找出體現(xiàn)動景、靜景的詞語。

明確:“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由下而上,一靜一動。

(2)、“望”字在詞中的有什么作用?望到了什么?

統(tǒng)領下文(一直到“欲與天公試比高”),望到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

(3)、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動景,哪些是靜景?(長城、黃河是靜景,山脈、高原是動景)

(4)、“須晴日”中的“須”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須”是等到的意思。這里是在寫想象中的雪景,表現(xiàn)了詩人對革命光榮前途的預見,表現(xiàn)了詩人高 瞻遠矚的博大胸懷和樂觀主義精神。

(5)、上闕寫景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之情。

(6)、齊讀上闋,體會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二)、學習下闕:

1、自由朗讀下闕。

2、按照上闕的方法學生自己先分層理解,簡單分析。

明確:三層。一層承上啟下,二層評價歷史人物,三層歌頌英雄人物。

3、討論

(1)、“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的含義,以及在詞中的作用?

明確:這是一個過渡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描繪雪景過渡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對英雄人物的歌頌。

(2)、上闕用“望”來統(tǒng)領下文,那么下闕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字?

明確:惜(可惜、惋惜)

(3)、詩人在“惜”什么人?

明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4)、詩人對這幾個人的態(tài)度是一樣的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不一樣。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zhàn)功,也指出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的弱點?!奥浴?、“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奥暂敗薄ⅰ吧赃d”、與“只識”,前二詞與后者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詩人評說這些人物的目的何在?

對比、襯托后面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和人民大眾。

(6)、集體朗讀最后三句,然后討論這三句在全詞中的作用。

明確:表明真正的英雄人物應該是當今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和無數(shù)的人民群眾。揭示中心思想。

(7)、總結這首詞的層次與思路。(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后教師歸納)

詞作由寫景開始,上闋先概括、再小結(總-分-總)下闋先過渡,由景入情,寫歷史人物,最后深化開掘。整首詞始終洋溢著蓬勃向上、氣貫長虹的豪情與力量。

五、再讀詩詞,展開聯(lián)想,暢談感悟

1、齊聲朗讀,想象詞中景象。

2、請大家選擇你印象最深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些語句。

六、拓展延伸:

1、找?guī)拙涔旁娫~中表達作者的抱負的詩句。

(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3)、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6)、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

2、找?guī)讉€含“雪”字的成語。

冰天雪地、風雪載途、程門立雪、白雪皚皚、雪中送炭、雪泥鴻爪、映雪讀書

3、找?guī)拙鋵懷┑墓旁姟?/p>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同上)

(3)、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同上)

(4)、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同上)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七、作業(yè):

部編九年級下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梳理故事情節(jié),把握故事內容。

2.分析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

3.分析本文運用的象征手法,培養(yǎng)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往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我們記憶的長河里。有人說,它像一幅畫,充滿種.種絢麗的色彩;有人說,它像一首歌,閃爍著串串快樂的音符;它天真爛漫,時時給我們帶來美好的遐想。然而,《棗兒》中的小男孩卻有自己獨特的童年經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孫鴻的戲劇——《棗兒》。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孫鴻,當代劇作家。他所寫的話劇小品《棗兒》,發(fā)表于《劇本》1999年第1期,曾榮獲“1999年中國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獎一等獎。

作品背景: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日益強勁的現(xiàn)代化浪潮卻無可阻擋地席卷著一切與之不相適應的思想和觀念,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稐梼骸返染附瓚騽⌒∑芬詤群暗姆绞綄ΜF(xiàn)代化帶來的人性變異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評。

目標導學二:通讀文章,把握故事內容

通讀話劇,概括劇情。

明確:在鄉(xiāng)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流露出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xiāng),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xiāng)的“棗兒”。

目標導學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會現(xiàn)實

1.怎樣認識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

明確:劇中的老人是一個農民形象: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他念舊而又傳統(tǒng),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劇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處處表現(xiàn)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他的這種天性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2.你對劇中未出場的兩個人物怎么看?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明確: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xiāng)土,而是遠離故鄉(xiāng)和親人,闖蕩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xiāng)村而定居于城里,拋棄了舊家而另成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在社會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傳統(tǒng)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

目標導學四:把握文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1.揣摩語言,分析下列臺詞的象征意味。

(1)老人老子個兒大……就叫棗兒。

(2)老人(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不中看,誰要啊。

(3)老人聽好,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兒。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4)男孩棗兒叔叔……爺爺,你怎么了?

(5)男孩爹回來會帶……你的棗兒甜!

(6)男孩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

明確:(1)并非指個子,隱含了永不褪色的親情,永遠割舍不了的鄉(xiāng)情。

(2)老人內心呼喊兒子,因兒子沒有回應而傷心;老人年老,被兒子遺忘,透出一種深深的失落感。

(3)不僅是對吃棗而言,也是對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隱含的是對既往歲月、對傳統(tǒng)生活、對精神家園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傳統(tǒng)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與“棗兒”相對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內涵,它是現(xiàn)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們,往往迷戀于外在世界,忘記了回家的路,但他們最終會回來的,喧囂之后是平靜,躁動之后是安寧。

(6)道德、倫理、親情是每個人必須有的,但日益強勁的現(xiàn)代化浪潮卻不可阻擋地席卷著一切,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

2.劇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棗兒”象征著什么?

示例:(1)“棗兒”象征著親情。老人思念兒子,男孩想念父親,“棗兒”凝聚著老人與男孩的情感困惑。(2)“棗兒”象征著故鄉(xiāng)。老人喜歡懷舊,表現(xiàn)了老人對故土的摯愛;兒子久出未歸,離開故土追尋心中的夢。(3)“棗兒”是傳統(tǒng)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園的象征。棗兒代表親情、故鄉(xiāng),更代表一種文化傳統(tǒng)、一種生活方式,它所牽涉的老人與兒子、男孩與父親等人物之間的關系,是當今社會的縮影,喻示的是社會轉型期人們普遍面對的現(xiàn)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情感、心態(tài)、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精神歸宿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總結: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xiāng)的象征,也是傳統(tǒng)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園的象征。劇本巧妙地運用象征手法,賦予了“棗兒”以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涵,使全劇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內蘊。

3.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請同學們結合全文各抒己見。

明確:(1)劇本表現(xiàn)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xiàn)了老一輩的深厚鄉(xiāng)情。(2)劇本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系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溫暖親情和心靈溝通。(3)劇本反映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青壯年離開鄉(xiāng)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4)劇本表現(xiàn)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tǒng)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tǒng)、對精神家園的追尋。(5)劇本表現(xiàn)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fā)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tǒng)而邁進現(xiàn)代社會的新生活。

部編九年級下語文教案篇6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旁征博引、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2、懂得勤奮是成功的關鍵

重點難點

1、弄清文章的議論三要素

教學設想

1、從議論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內容

2、列舉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條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這首小詩告訴人們不要只看到并“驚羨”于別人成功所得的榮譽,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蘊含的艱辛和曲折,要學習花的奮斗和犧牲,從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長的經驗,這才是更重要的。

導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xiàn)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二、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議論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組討論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中心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3、用了哪些論據(jù)?各屬于什么論據(jù)?(事實論據(jù)、道理論據(jù))

4、論證過程中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

1、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很下工夫。

2、文章開頭闡釋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說明成功需具備的條件,接著對三個必要條件依次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中心論點,強調勤奮是成功的關鍵。然后進一步論證勤奮的重要性。

3、事實論據(jù):

囊螢、映雪、懸梁、刺股——勤奮的重要

自身的經歷——機遇的重要性

道理論據(jù):

韓愈: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理解:學業(yè)的精深在于勤奮刻苦,荒廢在于嬉戲玩樂。行為道德的成功在于深思熟慮,毀敗在于隨便不假思索。

王國維: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贝说诙骋病!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骋?。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遠,樹立目標(預期)

第二境百折不撓,發(fā)奮圖強(勤奮)

第三境

4、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例證法)引用論證(引證法)對比論證(第7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