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教案的寫作,我們可以讓自己的教學能力得到進步,大家在制定教案時一定要先給自己明確好教學目標,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懷疑與學問教案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懷疑與學問教案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教學要求
1.指導預習,要求學生找出論證過程中講道理和舉事例的句子,為研討本文的教學重點論證方法做準備。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重點
1.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本文是怎樣引用古人的話作為道理的論據(jù)來論證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們的作用,領(lǐng)會引用的精要,與論點切合和引用后闡釋等特點。除了引用,本文還運用了哪些方法?
本文引用古代大學者的話作為論據(jù),對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開頭引用古代兩位著名的大學問家的話,既用他倆的經(jīng)驗之談作論點,又作論據(jù),頗具說服力。程頤的“學者要先會疑”和張載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兩句話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做學問要善于提出問題。中間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并作闡釋:“這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币捠志敚c該段的分論點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論證,本文的舉例論證也用得很好。在論證對于傳說必須要有懷疑精神這個論點時,舉了古書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例子,使人確信古書記載的傳說不一定可靠,懷疑確有必要。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shè)新學說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戴震讀《大學章句》敢于懷疑大儒朱高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學術(shù)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為大學問家,與他自幼讀書就善疑好問分不開。作者舉例時,還能擺出自己的經(jīng)驗,如讀書時該怎樣懷疑與發(fā)問,列出了一系列尋根究底的疑問,給人以啟發(fā)和借鑒。總之,用這些事實論據(jù)來進行論證十分有說服力。)
2.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本文多次運用對比論證,一共有幾處?
(本文共有四處運用對比論證。
一、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jié)果,闡明“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fā)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四、第6段“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fā)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shù)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指“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tài)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fā)明,一切學術(shù)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jù)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懷疑”是“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2.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如:“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短短兩句,幾個字,把對傳說“信”與“不信”,“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的理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無可置疑?!耙磺袑W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tài)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边@是一個長句,70余字,對“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的產(chǎn)生”,作了準確的精辟的論述,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耙磺袑W問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學問家,無一例外?!安坏褪恰睖蚀_地表達了作者的意思;“抱懷疑的態(tài)度”,“和書中的學說辯論”,“評判書中的學說”,“修正書中的學說”,具體、細致、深入、有序地說明學問家是如何才把“新學說”“建設(shè)”起來的;四個“常?!保啻沃貜驮~語,突出說明學問家是經(jīng)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這句是對上面論述的一個精當?shù)目偨Y(jié),準確指出“這樣”做是“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闡明了分論點“懷疑”是“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更新”、針對“過去”的學說而言,“更善”,說明優(yōu)于“過去”的學說,“更新更善”,精當?shù)卣f明了“新學說”的發(fā)展性,優(yōu)越性。這70余字的長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文章結(jié)構(gòu)
第3、4課時:逐段分析文章,理解文章中心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新課。
一個人學習,總是希望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的。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并非所有的求學者其最終收效都一樣,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卻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異,有的甚至差異很大,非常懸殊。無論歷史上,無論現(xiàn)實中,都存在這種情況。這是什么緣故呢?我們?nèi)绾尾拍茏屪约簩W習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這個問題,吸取有益的經(jīng)驗,對我們搞好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懷疑與學問》這篇文章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發(fā),很有價值的見解,學好這篇文章對我們很有意義。
三、教師帶讀課文
幫助學生掃清字詞障礙
四、布置閱讀思考題。
為了有重點地學習這篇文章,我提出幾個閱讀思考題,同學們學習課文時考慮這些問題應如何回答。
思考題一:本文的結(jié)構(gòu)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nèi)容是什么?
思考題二:文章的總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三: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lián)系?
思考題四:哪些地方用了對比論證?
五、學生分組閱讀課文,考慮思考題的回答,著重考慮思考題一。
六、講解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
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nèi)容是什么?
講解:這篇文章有6段,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總論點。第1段是一句引用:“‘學者先要會疑。’——程頤”;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獜堓d”這兩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總論點到底是什么呢?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個總論點,該怎么說呢?這兩個問題,大家課后再考慮考慮,下節(jié)課來回答。
七、逐段講解課文。
??第1、2段。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2、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jù),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為增強。)
??第3段。
1、對這段文章四句話之間層次關(guān)系怎樣理解?
因果關(guān)系:因為①學問的基礎(chǔ)是事實和根據(jù),②而事實和根據(jù)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這種可靠;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這種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國難危急的時候……),所以④做學問所依據(jù)的材料也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jù),這種材料最要緊最可靠;一種是別人的傳說,這種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這句是比喻論證,設(shè)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jù)”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個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lián)。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jù)是“靠別人的傳說”,自然就要出現(xiàn)一個問題——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著就談論這個問題。
二、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入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chǔ)是什么,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chǔ),內(nèi)容深入了。
三、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guān)系到全篇中。動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為后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第4段。
1、第4段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第一層(開頭到“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指出“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皩τ趥髡f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種“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懷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學根據(jù)”)舉二例(“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為螢”的記載)具體說明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
第三層(末句“我們?nèi)裟苓@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2、本段的中心在哪層?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層。第一層提出文章的總論點:“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是舉例說明在做學問中如何以懷疑精神對待傳說;第三層則是在第二層說明的基礎(chǔ)上作出結(jié)論,指出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在于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本文是在提出總論點后設(shè)立分論點加以論證,第3段以一個方面論證總論點,闡明為什么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這是第一個分論點的內(nèi)容,本段第三層說的就是這個內(nèi)容。
??第5段。
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4段還寫第5段?兩段的內(nèi)容有何相異?
一、第4段說的是對于“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5段則說“我們不論對干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者時時在評判,常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將是缺陷。寫了第4段,又寫第5段,可見作者構(gòu)思的周到。
二、第4段側(cè)重說懷疑思索是為了取“是”棄“非”,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第5段側(cè)重說懷疑思索的三個步驟及其目的:“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p>
2、本段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對比(“因懷疑而思索……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兩種論證方法。
??第6段。
1、本段包含幾層意思?彼此如何聯(lián)系?
本段包含四層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論點,即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二、(“對于別人的話……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講道理論證論點。先從反面闡明:“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再從正面闡明:“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fā)問的腦筋水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
三、(“許多大學問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舉實例論證論點。這一層分兩小層:第一小層是“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以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書向塾師發(fā)問的事例為證;第二小層概括指出“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干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tài)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四、(“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fā)明”到段末)歸納總結(jié),照應論點。先從正面作結(jié):“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fā)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shù)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痹購姆疵鎻娬{(diào):“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fā)明,一切學術(shù)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p>
八、歸納中心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diào)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guān)于懷疑與學問之間關(guān)系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九、教學小結(jié)
十、布置作業(yè)
懷疑與學問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遞進式論證結(jié)構(gòu)。
2.運用遞進式結(jié)構(gòu)進行課堂練筆。
【教學重難點】
學習文章遞進式論證結(jié)構(gòu)。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有一只鵝,在很小的時候就被主人放到一個大肚長頸的瓶子中養(yǎng)著。鵝的身子窩在瓶子的肚子里,脖子剛好能伸到瓶口之外。每天主人都忘不了來喂這只鵝,鵝呢,在瓶子里養(yǎng)尊處優(yōu)很快就長大了。當鵝的身子膨脹到了不能經(jīng)由瓶口從瓶子里被拿出來的時候,用什么樣的辦法可以在既不損壞瓶子又不弄傷鵝的前提下把鵝與瓶子分離?
請大家?guī)蛶瓦@只鵝,看如何把它與瓶子分離。除了思考這個分離的方法之外,有沒有同學想提出自己的疑問?
二、助讀資訊
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1920年畢業(yè)北京大學哲學系,是我國現(xiàn)代的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chuàng)始人,現(xiàn)在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著有《漢代學術(shù)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三、活動一:探究課文,明確結(jié)構(gòu)
1.通讀課文,提取本文的中心論點。
明確:學則須疑;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2.這篇文章講的是“懷疑”與“學問”之間的關(guān)系,大家找找看,課文哪一段的哪句話具體闡明了懷疑對做學問的作用?
明確:
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3.小組合作完成,找出本文的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并說說這些論據(jù)分別論證什么論點?
明確:
①事實論據(jù):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b.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
c.聽說“腐草為螢”。
d.戴震善問的例子。
②以上四個事實論據(jù)分別論證了: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這一論據(jù)論證了“懷疑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這一分論點。
b.“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聽說腐草為螢”。這兩個論據(jù)論證了“懷疑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這一分論點。
c.戴震善問的例子,論證了“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這一分論點。
③道理論據(jù):
a.“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c.“盡信書不如無書?!保献樱?/p>
d.“我懷疑,所以我存在?!保ǖ芽▋海?/p>
④以上四個道理論據(jù)分別論證了:
a.“學者先要會疑”?!霸诳梢啥灰烧撸辉鴮W;學則須疑。”這兩句名言是為了論證“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這一中心論點的。
b.“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一名言論證了“懷疑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這一分論點。
d.“我懷疑,所以我存在?!边@一名言論證了“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這一分論點。
通過以上的小組合作,我們明確了什么是懷疑精神,為什么說治學必須要有懷疑精神,怎樣做才能體現(xiàn)懷疑精神這三個問題。那么,就本篇課文而言,我們可以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來理清全文結(jié)構(gòu)。
4.理清全文論證結(jié)構(gòu)。
明確:
①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1—2)(中心論點)——是什么
②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匦璨襟E的分論點(3—5)(分論點)——為什么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b.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聽說“腐草為螢”。(論據(jù))——怎么樣
c.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a.戴震善問的例子。(論據(jù))——怎么樣
b.我懷疑,所以我存在。
5.通過梳理,我們對課文結(jié)構(gòu)一目了然,這樣的結(jié)構(gòu)方式是什么結(jié)構(gòu),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
遞進式結(jié)構(gòu)。
遞進式結(jié)構(gòu)的基本模式:將中心論點進行分解,分成幾個分論點,這些分論點之間的關(guān)系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簡單到復雜。層間可用諸如“不僅……還是……”“……況且……”等關(guān)聯(lián)詞語過渡,同時又以此反映層次間遞進的關(guān)系。
簡而言之:
“是什么”就是下定義,“為什么”就是探原因,“怎么樣”就是談做法。
四、活動二:再析例文,學以致用
1.出示并引導分析例文一:《讓夢想在現(xiàn)實中起舞》。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讓思想自由飛翔。沉湎幻想難以取得成績,讓夢想建立在踏實的現(xiàn)實基礎(chǔ)上方有成就。正視現(xiàn)實,但不委身于現(xiàn)實,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讓夢想在現(xiàn)實中去跳一曲酣暢淋漓的舞蹈!
閱讀例文,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來梳理結(jié)構(gòu)。
明確:
第一句:“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讓思想自由飛翔”解釋了什么是“讓夢想在現(xiàn)實中起舞”。
第二句:“沉湎幻想難以取得成績,讓夢想建立在踏實的現(xiàn)實基礎(chǔ)上方有成就”告訴我們?yōu)槭裁匆白寜粝朐诂F(xiàn)實中起舞”。
第三句:“正視現(xiàn)實,但不委身于現(xiàn)實,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讓夢想在現(xiàn)實中去跳一曲酣暢淋漓的舞蹈”明確如何做,才能“讓夢想在現(xiàn)實中起舞”。
2.出示并自主分析例文二:《節(jié)儉是一種美德》。
節(jié)儉是一種美德。
因為節(jié)儉體現(xiàn)了一個人對他人勞動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想必每個人小時候都念過這樣一首詩吧:“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盤中餐”凝結(jié)著農(nóng)民們的辛勤汗水,我們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又有哪一樣沒有飽含著千萬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對這些東西的浪費,就是對他人勞動果實的不尊重,也就是對他人人格的不尊重。
賞析提示:
①什么是節(jié)儉。
②為什么說“節(jié)儉是一種美德”。
③怎樣做才稱得上是節(jié)儉。
根據(jù)賞析提示,請同學們自主梳理例文結(jié)構(gòu)。
明確:
什么是節(jié)儉——節(jié)儉是一種美德。
為什么說“節(jié)儉是一種美德”——因為節(jié)儉體現(xiàn)了一個人對他人勞動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怎樣做才稱得上是節(jié)儉——珍惜他人的勞動果實。
3.課堂練筆:請圍繞“論網(wǎng)絡游戲利弊”這個主題,寫一個遞進式結(jié)構(gòu)的小片段。
提示:
①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②為什么這樣說。
③我們應該怎樣做。
五、課堂寄語
通過對本篇課文結(jié)構(gòu)的剖析,了解到這是一篇有深意的議論文,運用遞進式結(jié)構(gòu),層層論證了“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這一中心,文中引經(jīng)據(jù)典,論述有理有據(jù),具有很強的論證力。
通過本篇課文內(nèi)容的學習,希望同學們都能手握一把“懷疑”之鑰匙去打開學問的`大門,在生活中大膽懷疑,小心求證,相信一定會獲得巨大的喜悅和無窮的收獲。
懷疑與學問教案篇3
一、教學建議
? 拋磚引玉 】
1 . 本文題目“懷疑與學問”是關(guān)系性議論文,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要搞清楚: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辯偽去妄,才能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也即懷疑是學問的必要條件。
2 . 理解文章的結(jié)構(gòu)。
3 . 這一類議論文,道理淺置易懂,可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chǔ)上自己分析,老師加以引導。
? 指點迷津 】
1 . 本文的論證方法:
( 1 ) 舉例論證。
舉例論證是一種通過典型的有說服力的論據(jù)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這種論證方法的事實為依據(j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本文所引三例分別從不同側(cè)面證明了論點,很有特色。
第1個例子:“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 ? 最早見于何書 ? 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 ? 著者何以知道 ? ”三皇、五帝是中華民族的鼻祖,史書有載,相沿承襲,有口皆碑。這樣的人物還有什么好懷疑的呢 ? 然而作者卻以史學家特有的洞察力審慎辨析史料,竟發(fā)現(xiàn)諸多疑點:如三皇、五帝究系何人 ? 史書記載有別,孰是孰非 ? 通過這個例子、作者告訴我們,即使是重大的歷史事實也有可能記載失誤。由此作者提出的做學問要有懷疑精神的觀點也就容易為讀者所接受。
第2個例子:“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 ? 有什么科學根據(jù) ? ”“腐草為螢”是民間的俗說。這種俗說正確與否,很少有人去考慮,只是人云亦云、相傳已久,似乎成了真理。然而草變螢是缺少科學依據(jù)的。一經(jīng)作者分析,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生活常識也有謬誤之處。由此看來,生活中也需要有懷疑精神 ?
1/8 1 2 3 4 5 6 下一頁 尾頁
第3個例子:“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 棗 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就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戴震幼時提出的問題似乎有些幼稚,但又切中肯綮,引人深思。戴震善于發(fā)問,勤于思考,多有建樹,終成一代宗師。戴震的成功經(jīng)歷證明了“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
作者從歷史、生活、學術(shù)三方面舉例,充分證明了做學問需要懷疑精神。
( 2 ) 道理論證。
道理論證是通過對事理的分析論證論點的一種論證方法。文中兩處運用了這種方法:第1處:“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是盲從,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弊髡呦葟恼娣治?,指出人們必須經(jīng)過由疑到思,由思到辨的過程,才能獲得真知。接著又引用孟子的話從反面闡釋,指出一味信書,唯書是從,科學就永遠不能進步。正反對比分析,使讀者認識到懷疑精神是科學發(fā)展的必要條件。第2處:“對于別人的話不經(jīng)過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fā)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边@一段分析,作者先從反面入手,闡述不動腦筋的危害 棗 不動腦筋永遠不能治學。危害之大令人警惕。一旦我們打消懶惰思想情緒,解放思想,開動機器,我們就會由無疑到有疑,由有疑到求解,有求解就會有新說,學術(shù)就會有發(fā)展,有進步。一經(jīng)作者分析,孰是孰非,讀者就清楚了。
2 . 弄清論證的層次 ( 課文訓練重點二 )
本文共6個自然段,1、2段通過引用材料提出論點,3、4、5段從消極方面論述懷疑精神是辨?zhèn)稳ネ闹匾襟E,第6段則從積極方面論述懷疑精神是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重要條件。一正一反,論述的層次十分清楚。
3 . 理解過渡句的作用 ( 課文訓練重點,幫助完成揣摩·運用五 ) 。
過渡句在文章中起紐帶作用,它可以把文章的相關(guān)內(nèi)容聯(lián)結(jié)在一起,使文章嚴謹。本文練習題中的“揣摩·運用五”是一道綜合性閱讀題,解答這道題的關(guān)鍵是弄清過渡句怎么承上,怎么啟下的。過渡句的上半句“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顯然是針對前面3、4、5節(jié)而言的;過渡句的下半句“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則是下文論述的中心。第6段的②③④⑤句運用事理分析強調(diào)懷疑精神對新學說
懷疑與學問教案篇4
教材解讀:
?懷疑與學問》是一篇議論文,議論了怎樣做學問的問題。文章開頭兩段引用我國古代兩位著名學者的話,提出中心論點。第3—5段先從消極面作論證,第6段再從積極方面作論證。文章層層深入論證,對懷疑的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意義作了全面而精當?shù)年U釋。學習這篇課文,主要學習圍繞中心論點設(shè)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方法和通過事例、道理和對比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述的過程;掌握本文樸實、簡潔、準確的語言;在理順論證思路的基礎(chǔ)上,為學習議論文打下基礎(chǔ)。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論點層層深入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3.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懷疑精神。
4.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5.學習本文通過事例、道理和對比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述的過程,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在論述中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學習本文論點層層深入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學習本文通過事例、
道理和對比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述的過程,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在論述中的作用。
難點: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法與學法:
教法:合作討論法。引導學生在自學的基礎(chǔ)上,同桌之間相互討論,通過生教生的方法,解決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
學法:圈點標注讀書法。引導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領(lǐng)下讀書,并在讀書過程中圈點標注關(guān)鍵語句,以幫助自己理解課文的論證思路和主要論證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包含作者信息、背景資料、字詞信息、問題探究、圖片信息等內(nèi)容的ppt課件及課堂練習ppt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掌握生字詞;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能夠列舉自己學習生活中通過懷疑獲得學問的事例。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
2.理解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關(guān)系。
3.理解論證內(nèi)容。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導入新課
(舉例導入)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產(chǎn)生了懷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體定律;瓦特因為有“水開了,壺蓋為什么會跳起來”的疑問,發(fā)現(xiàn)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對前人的成果不盲從提出了地動學說;牛頓因為有“蘋果為什么會落地” 疑問,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這些創(chuàng)造都是從懷疑中來,那么懷疑和學問以及創(chuàng)造有什么關(guān)系呢?讓我們來學習顧頡剛先生的《懷疑與學問》。
(故事導入)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蔽覈敶幸晃恢臍v史學家叫顧頡剛。他幼年讀的書多,并且讀書時就不肯盲從前人之說,敢于提出疑問。有一次,他看見一個飯碗,上面畫著許多小孩,有的放紙鳶,有的舞龍燈,有的點爆竹,題為《百子圖》。他知道文王有100個兒子,以為這一幅圖畫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證一下文王的兒子。他從常見的書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幾個人。他很奇怪,為什么這樣一個名人的兒子竟如此難考證。后來才知道文王百子說是從《詩經(jīng)》中來,只是一種諛頌之詞,并非實事。這就是做學問。我們在學習中要心存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隨時反問,善于提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顧頡剛先生的一篇議論文——《懷疑與學問》。
?設(shè)計意圖】舉例導入是教師列舉因懷疑而獲得成功的科學家的例子,然后引出本文的作者和課題,學生會因事例而感興趣。故事導入是借助作者幼年讀書的事例,增加學生對本文論述問題的興趣,進而很好地研讀文本。
第二階段:預習交流,學情診斷
(一)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線字注音,并注意相關(guān)字形。
程頤(yí) 譬如(pì) 腐草為螢(yíng)
虛妄(wàng) 盲從(máng)停滯(zhì)
2.解釋重點詞語的意思。
腐草為螢:語出《禮記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為螢火蟲。
虛妄:沒有事實根據(jù)的。指一些不著邊際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jié)、論點虛謬,經(jīng)不起反駁、攻擊。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語出《孟子·盡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書》,倒不如沒有《尚書》,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書本。
辨?zhèn)稳ネ阂朴诒鎰e,分清真假。
流俗:指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含貶義)。
盲從:盲目地附和隨從。
墨守:固執(zhí)拘泥,不會變通。
停滯: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進行或發(fā)展。
(二)了解背景
交流課下搜集的顧頡剛的有關(guān)信息及寫作背景資料,小組內(nèi)交流,互相補充,然后班內(nèi)展示。(最后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出相關(guān)內(nèi)容。)
1.作者簡介。顧頡剛(1893—1980),歷史學家,江蘇蘇州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懷疑與辨?zhèn)?,有不少?chuàng)見。編有《古史辨》,著有《漢代學術(shù)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2.背景資料。本文選自《寶樹園文存》卷三。《寶樹園文存》分為“學術(shù)編”“教育編”“邊疆與民族編”“文化編”“政治及其他編”五編。顧頡剛一生所寫文章,除收入《顧頡剛古史論文集》《顧頡剛民俗論文集》以外者,均收入此文存。寶樹園原系顧氏先祖所建花園,先生蘇州故居即建于此園舊址,故以名集。
(三)預習質(zhì)疑
組內(nèi)交流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不能解決的提交到全班共同探究。 (較難的可以在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解決。)
?設(shè)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主要檢驗學生對字詞、作者、寫作背景等內(nèi)容的課前預習情況。通過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能更好地掌握學情,為下面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做好鋪墊。
第三階段:整體感知,自主探究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讀課文,從中心論點入手。層層理讀,理清作者論述的思路。
1.文章提出了什么論點?
明確:治學必須有懷疑的精神。
2.為了論證這一論點,作者提出了幾個分論點?
明確:兩個:
(1)懷疑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仨毑襟E。
(2)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3.兩個分論點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
明確:遞進。
(二)再讀課文,梳理結(jié)構(gòu)。
理清課文的思路后,為文章劃分段落層次。
明確:全文共6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的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論證第一個分論點,即懷疑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仨毑襟E。這部分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3、4段):論述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第二層(第5段):論述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第三部分(第6段):論證第二個分論點,即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設(shè)計意圖】通過教師由淺入深的問題引領(lǐng),逐步引導學生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劃分清楚結(jié)構(gòu)層次,把握作者主要的論述內(nèi)容,從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第四階段:質(zhì)疑交流,合作探究(以同桌為單位,結(jié)成學習師友小組,圍繞著如下問題,對每一部分進行研究學習?!皫煛笨梢园炎约旱睦斫庵v給“友”聽,指導“友”理解每一部分的論證內(nèi)容。)
(一)第1、2段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明確: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可以說本文的總論點是“治學必須有懷疑的精神”。
2.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這種寫法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jù),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強。
(二)第3段
1.怎樣理解這一段話中四句話之間的層次關(guān)系?
明確:因果關(guān)系:因為①學問的基礎(chǔ)是事實和證據(jù);②而事實和證據(jù)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這種可靠;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這種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所以④做學問所依據(jù)的材料也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jù),這種材料最要緊最可靠;一種是別人的傳說,這種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3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明確:這句是比喻論證,設(shè)喻以說明“事實和證據(jù)”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是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明確: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個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lián)。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jù)是“靠別人的傳說”,而對于此自然就要出現(xiàn)一個問題——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著就談論了這個問題。二、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述深入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chǔ)是什么,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chǔ),內(nèi)容深入了。三、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guān)系到全篇。對于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述,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為后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三)第4段
1.第4段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明確:第一層(從開頭到“也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指出“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皩τ趥髡f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種“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懷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學根據(jù)”),舉二例(“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為螢”的記載)具體說明了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
第三層(末句“我們?nèi)裟苓@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2.本段的中心在哪層?為什么?
明確: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層。第一層提出文章的總論點:“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是舉例說明在做學問中如何以懷疑精神對待傳說;第三層則是在第二層說明的基礎(chǔ)上作出結(jié)論,指出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在于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本文是在提出總論點后設(shè)立分論點加以論證的。第4段以一個方面論證總論點,闡釋為什么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這是第一個分論點的內(nèi)容,本段第三層說的就是這個內(nèi)容。
(四)第5段
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4段還寫第5段?兩段的內(nèi)容有何相異?
明確:(1)第4段說的是對于“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去對待,第5段則說“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時時在評判,常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則是缺陷。寫了第4段,又寫第5段,可見作者構(gòu)思的周到。
(2)第4段側(cè)重說懷疑思索是為了取“是”棄“非”,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第5段側(cè)重說懷疑思索的三個步驟及其目的:“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p>
2.本段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明確:本段用了對比論證(“因懷疑而思索……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和引用論證(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兩種論證方法。
(五)第6段本段包含幾層意思?彼此如何聯(lián)系?
明確:本段包含四層意思:
(1)首句提出本段論點,即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2)(“對于別人的話……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講道理論證論點。先從反面闡明:“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痹購恼骊U明:“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fā)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
(3)(“許多大學問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舉實例論證論點。這一層分兩小層:第一小層是“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這一小層以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書向塾師發(fā)問的事例為證;第二小層概括指出“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tài)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4)(“古今科學上新的發(fā)明”到段末)歸納總結(jié),照應論點。先從正面作結(jié):“古今科學上新的發(fā)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shù)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再從反面強調(diào):“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fā)明,一切學術(shù)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p>
?設(shè)計意圖】以同桌之間“師友合作”的形式,通過問題引領(lǐng),指導學生“兵教兵”,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并且引導學生增強教好“學生”的責任感,培養(yǎng) 學生講述和理順課文的能力。
第五階段:檢測小結(jié)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biàn()別虛wàng()停zhì( )
2.根據(jù)你對文章的理解,說說下面兩句話的意思。
(1)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入下面橫線上的詞語正確的是( )
經(jīng)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
a.思索 懷疑 辨別 b.辨別 思索 懷疑
c.懷疑 辨別 思索d.懷疑 思索 辨別
4.選出從反面論述的一項()
a.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
b.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身視察。
c.在不斷的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
d.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
檢測小結(jié)答案:
1.辨妄 滯
2.(1)這句話是說,在學習的時候,對于應該懷疑的地方而不懷疑,就等于沒有學;學習必須要有懷疑的精神。(2)泛指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這是精辟透脫的讀書法,要求讀者善于獨立思考問題。
3.d【解析】此題考查詞語的運用。要結(jié)合原文,推論出三個詞語前后思考的邏輯順序。
4.a【解析】此題考查對論證方法的理解。a項是從不具有懷疑精神的角度論述的,所以是反面論述。
懷疑與學問教案篇5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論點層層深入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二、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歷史學家,江蘇蘇州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懷疑與辨?zhèn)?,有不少?chuàng)見。編有《古史辨》、著有《漢代學術(shù)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三、生詞識記
程頤(yí)譬如(pì)腐草為螢(yíng)
虛妄(wàng)盲從(máng)停滯(zhì)
腐草為螢:語出《禮記·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為螢火蟲。
虛妄:沒有事實根據(jù)的。指一些不著邊際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jié)、論點虛謬,經(jīng)不起反駁、攻擊。[來源:z&xx&k.com]
盡信書不如無書:語出《孟子·盡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書》,倒不如沒有《尚書》,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書本。
辨?zhèn)稳ネ阂朴诒鎰e,分清真假。
流俗: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含貶義)。
盲從:盲目地附和隨從。
墨守:固執(zhí)拘泥,不會變通。
停滯: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進行或發(fā)展。
四、整體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2.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答案示例: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jù),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為增強。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lián)。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jù)是“靠別人的傳說”,自己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著就談論這個問題。
②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入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chǔ)是什么,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chǔ),內(nèi)容深入了。
③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guān)系到全篇中。動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為后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答案示例:第一層(開頭到“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指出“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種“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懷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學根據(jù)”)舉二例(“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為螢”的記載)具體說明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
第三層(末句“我們?nèi)裟苓@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4段還寫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兩段的內(nèi)容有何相異?
答案示例:第4段說的是對于“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5段則說“我們不論對干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者時時在評判,常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將是缺陷。寫了第4段,又寫第5段,可見作者構(gòu)思的周到。
6.第6段包含幾層意思?彼此如何聯(lián)系?
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層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論點,即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二、(“對于別人的話……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講道理論證論點。先從反面闡明,再從正面闡明。三、(“許多大學問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舉實例論證論點。四、(“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fā)明”到段末)歸納作結(jié),照應論點。先從正面作結(jié),再從反面強調(diào):“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fā)明,一切學術(shù)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p>
7.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答案示例: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
懷疑與學問教案篇6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設(shè)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方法。
2.學習本文通過事例、道理和對比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述;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在論述中的作用。
3.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提取信息,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相結(jié)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懷疑精神。
2.認識懷疑和創(chuàng)造之間的聯(lián)系,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設(shè)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結(jié)構(gòu)。
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及作用。
3.品味論證語言的特點,結(jié)合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明白懷疑和創(chuàng)造之間的關(guān)系。
第1課時
一、新課導入
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產(chǎn)生了懷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體定律;瓦特因為有“水開了,壺蓋為什么會跳起來”的疑問,發(fā)現(xiàn)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對前人的成果不盲從,因而提出了地動學說;牛頓因為有“蘋果為什么會落地”的疑問,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這些創(chuàng)造都是從懷疑中來,那么懷疑和學問有什么關(guān)系呢?讓我們來學習顧頡剛先生的《懷疑與學問》。
二、資料助讀
顧頡剛(1893~1980),江蘇省吳縣人,歷史學家,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懷疑和辨?zhèn)?,有不少?chuàng)見。編有《古史辨》,著有《漢代學術(shù)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三、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1.學生自讀課文。
2.師生共同正音。
頡(jié)虛妄(wàng)停滯(zhì)大儒(rú)塾師(shú)
3.學生積累詞語。
虛妄:沒有事實根據(jù)的。
墨守:舊中國時代的墨子善于守城。表示因循守舊,不肯改進。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自己就潰敗了。多形容觀點、情節(jié)等站不住腳,經(jīng)不起反駁或責問。
停滯:因受阻礙不能順利地運動和發(fā)展。
辨?zhèn)稳ネ罕鎰e虛偽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四、引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問題,然后回答交流。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中心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明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名言“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也可。)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引用古代名言,開門見山地提出來的。
2.本文由兩部分構(gòu)成,它們是通過哪一句話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第六段首句“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仨毑襟E,也是積極方面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二者之間是層層深入的遞進關(guān)系。此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使全文結(jié)構(gòu)自然分為兩大部分,前一個分句是第一部分的分論點,后一個分句是第二部分的分論點。
3.什么是懷疑精神?它對做學問有什么作用?
明確:事前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隨便輕信的態(tài)度就是懷疑精神。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五、合作探究
學生快速瀏覽文章,回答問題,小組內(nèi)交流統(tǒng)一答案然后班級交流。
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引用了哪些名言?又列舉了哪些具體事例?它們分別屬于什么論據(jù)?
討論并歸納:
明確:
(1)道理論據(jù):
a.“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c.“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d.“我懷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兒)
(2)事實論據(jù):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b.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c.聽說“腐草為螢”……(b、c兩個例子論證“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d.戴震善問的例子。(論證“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
六、課堂小結(jié)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diào)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本文圍繞著中心論點,分設(shè)了兩個分論點,分層次進行論述,條理清楚,中心明確。這種論證結(jié)構(gòu)和方法值得同學們學習。
第2課時
一、#教案# 導語
上節(jié)課我們分析了文章的論點、論據(jù)和文章結(jié)構(gòu),這節(jié)課我們來探討一下文章的論證方法和語言特色。
二、合作探究
學生細讀課文后思考,然后交流回答。
1.第一、二段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既提出了中心論點,又將它作為道理論據(jù),有力地證明了論點。
2.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道理論證,是用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來證明論點。試舉出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例子。
(學生分組討論五分鐘)師生交流:
(1)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
第4自然段為了論證對于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這個分論點,列舉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的例子并連續(xù)多次追問清楚地告訴人們做學問時懷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第6自然段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jù),也很有說服力。
(2)課文中所用的道理論證:
開頭引用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古代大學問家的經(jīng)驗之談作為論點,也起到了論據(jù)的作用,很有說服力。第5自然段用關(guān)于“懷疑”“思索”“辨別”的闡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論證了“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第6自然段的說理是:“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fā)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闭撟C了“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3.教師設(shè)疑:第三段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相機提出舉例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概念,有利于學生多了解一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句是比喻論證,設(shè)喻以說明“事實和證據(jù)”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4.本文多次運用對比論證,一共有幾處?
明確:(1)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
(2)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jié)果,闡明“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
(3)第6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fā)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4)第6段“古今科學上新的發(fā)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shù)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指“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tài)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fā)明,一切學術(shù)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jù)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懷疑”是“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三、研讀賞析
再讀課文,品味語言。
教師指出本文作為議論文,語言準確、精練。請同學們畫出相應的語句,朗讀體會。
全班交流。
明確: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如:“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边@短短兩句,幾個字,把對傳說“信”與“不信”,“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的理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無可置疑。
四、拓展遷移
以“我嘗到了懷疑的甜頭”為題,向同學說兩三分鐘話。
要求所舉例子能說明觀點。
明確: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就實際生活進行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和口頭論述觀點的能力。多鼓勵學生對事物提出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評論,課上學生演講,讓他們有了更多進行邏輯思維的機會,這樣,學生的認識與思維水平能得到充實和提高。
五、課堂小結(jié)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diào)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guān)于懷疑與學問之間關(guān)系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