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心得體會我們能及時記錄下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如果對待寫體會不夠認真,那寫出的文字也是沒有意義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遇見心得體會范文6篇,感謝您的參閱。
遇見心得體會范文篇1
如果問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大多數(shù)的人會回答,每個人都在追求財富,權(quán)利,健康,愛和快樂。其實所有的這一切用五個字就可以代替——愛,喜悅,和平。
最近在讀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看到它的時候最初是被舒服的裝幀設(shè)計吸引的,所以決定要看她。很直白易懂,在平實的故事里面倒是的確潛藏著些生活的啟示和思考,不像書評家渲染的那樣濃烈,但也的確不賴的感覺。
常說思想決定態(tài)度,態(tài)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
我開始過一種回歸地面的生活,我想自己還是喜歡貼著地面,踏實,安全感;
我可以從點點滴滴的努力中看到自己的成長,開始正視自己的缺陷和優(yōu)勢,不必為短板自卑而不前,也不必為長板自傲而離群索居,人畢竟是群體性的社會動物,要學(xué)會在人群中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喜悅與否取決于自己的內(nèi)心,無論遇到怎樣的困惑和劫難,都請記住:今天的行為決定明天的能力,未來并不是虛無縹緲,而明天的自己絕不會是今天的這個自己!
我想,所謂成熟,應(yīng)該就是一種淡定和自然——不為物喜,不為己悲。不拍被別人喜歡,也不怕被別人討厭,因為,我們只不過就是自己!
遇見心得體會范文篇2
美玉前陣子來南寧時,送了本書給我《遇見未知的自己》。我沒看完,先借給面條看了。因為她有心理困擾,正好有朋友建議她看這本書。
她沒看完,便建議說:元家族的成員都該看看這本書。
這是一本都市修行的心靈書籍。周末的讀書會,我便以此為主題,分享此書心得。
其實這本書對我觸動不大,因為我已經(jīng)過了那種發(fā)現(xiàn)內(nèi)在自我、喚醒心靈覺醒的階段。當(dāng)然里面有很多學(xué)識可以令我補充新知,完善我的個人系統(tǒng)。
因為沒看完這本書,所以我分享的更多是近期我的閱書心得。
一是,有好書,我會盡量推薦給大家;
二是,你是否要接受,隨緣。
所謂的“人講人緣,書講書緣。”就是這個意思。
這本書對面條小姐的觸動大,因為她剛好處在這樣一個心靈迷茫的人生階段,所以恰當(dāng)?shù)臅芙o她指明燈的作用。所以,書講機緣,處在不同的人階段,有不同的人生需求,傾向的書籍就不同。
就我自己及大部分的女性階段而言:
15-25歲的階段,一般就是《女友》、《花溪》《瑞麗》《時尚》之類的書籍。25-35歲的階段,會更喜歡看張愛玲、張小嫻、倉央嘉措、納蘭性德等小資書籍,也能靜下心來看身心靈修行、養(yǎng)生方面的書籍。35-45歲的階段,喜歡重讀古典名著、喜歡佛禪類書籍,也喜歡疏通知遠的歷史類書籍。45歲之后,喜歡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易經(jīng)》《茶經(jīng)》之類的。
同樣的,人講人緣。往往你認為很好的一本書,很迫切地推薦給別人,別人不一定會采納,這個時候,授者也要考慮和尊重受者的意見,千萬不要勉強人家。
我以前專門和元真研究過這個話題。
好比說,我認為很好的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個體驗、一個課程……推薦給別人,尤其是身邊的人,很希望他們跟我有同樣的體驗??墒菍Ψ讲活I(lǐng)情,我會覺得失落,覺得可惜和遺憾。
后來和元真探討,便釋然。
對方不領(lǐng)情,那也是正常的。一方面,對方可能沒有這個緣分,另一方面,對方的緣分沒到。你何必拿自己的緣分強加到他人的身上呢?
明白了這一點之后,但凡我向別人推薦好東東時,便不會那么地急切。如同我辦這一次讀書會,不是要大家都要看這本書,而是,因為我們是長期的朋友,我是希望通過不定期的活動,讓我們彼此之間,逐步建立更多溝通上的共識。
而,從受者的角度來說,如果有人向你推薦什么東西,必定是那個東西是好的、對他受益的,所以我們要體晾這份用心和善心。
不管是授者,還是受者,希望你們隨緣就好。
遇見心得體會范文篇3
這幾個月來,我發(fā)現(xiàn)兒子自信了,我說什么他都能聽進去,不會與我對著干,感覺他越來越好帶了,而且比以前開心活潑了很多。我發(fā)現(xiàn)他的這些變化都是從我看了李雪寫的那本《當(dāng)我遇見一個人》這本書開始的。
前段時間,我和兒子的關(guān)系充滿了糾結(jié)擰巴,我想給他愛和自由,卻又被恐懼焦慮抓住,心里想好好愛他,說出口的話卻變成了威脅與詛咒。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我自己的狀態(tài)沒有整理好,沒有安全感,我自己內(nèi)心不安寧,有可能還有一點抑郁,不能抱持兒子的任何情緒,看不到也感受不了兒子真實的感覺。
當(dāng)他說要買玩具的時候,我便批評教育他說家里不是已經(jīng)有一大堆玩具了嗎?還買那么多回去干嘛呀?并且指責(zé)他總是把玩具買來之后就堆在家里,不玩了,浪費我的錢。每次一聽我這樣說,兒子馬上變得垂頭喪氣。有時遇到他特別喜歡的玩具,他便會站在那個玩具旁邊,默默的流眼淚,不愿意離開。
面對兒子的眼淚,有時我會非常憤怒,有時也會覺得很難為情,為了擺脫這一窘境,我會拿出殺手锏,對他說:“你再這樣,我就把你送到你爸爸那邊去?!币宦犖疫@樣說,兒子便會馬上哀求說:“媽媽,不要!”
想當(dāng)初剛來深圳的時候,我剛剛找到一份工作,壓力很大,有時我會把這種焦慮無助的情緒發(fā)泄到兒子身上,特別是當(dāng)他學(xué)他爸爸那樣撅著嘴的時候,我更是怒不可遏,我會瞪大眼睛死死地盯著他看,滿眼都是怒火。兒子那段時間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現(xiàn)在想起來真的很后悔,心疼他。
兒子經(jīng)常讓我給他買玩具,以前我老是把握不住這個度,總是左右搖擺,有時候覺得應(yīng)該滿足他,讓他開心快樂一點;有時候又覺得,這樣慣著他,會不會讓他以后不知道節(jié)制啊!
剛好李雪的這本書里面談到這個問題,她的觀點是要誠實回應(yīng)孩子的需求,對于是不是要百分百滿足孩子的欲望,取決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滿足,那就輕松愉快的盡情滿足,多多益善。沒能力或者不愿意滿足,就直言相告,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花錢。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誠實。誠實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滿足,也會知道那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配不上,將來依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
看了李雪的這本書我才知道,及時滿足孩子欲望的重要性。兒子有一段時間很喜歡向我要錢,看到我去超市買東西,見我拿錢出來他就要,看到售貨員找我錢他也要,以前我會拒絕,現(xiàn)在我會給他,他要多少就給多少,然后呢他就存在一個收銀柜的玩具里。
有時我去超市買東西,兒子他會主動的說:“媽媽,用我的錢嘛!”從他的收銀柜里拿一些錢給我,我向他道謝時他一臉的自豪;有時他也會舍不得,說:“媽媽,我沒多少錢了,你還是用你自己的錢買吧!”
現(xiàn)在兒子對于玩具他不會那么強烈地爭著吵著要買了,一般他說要買的玩具我也會買給他。李雪在書中說,父母無論貧富都可以向孩子傳遞: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那么孩子未來自然會物質(zhì)豐盛,而且不執(zhí)著于奢靡。
請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與他分享工作并獲取金錢的樂趣;請不要再嘮叨“珍惜,別浪費”,而是告訴孩子你值得擁有富足美好的生活;請不要再向孩子倒苦水“養(yǎng)家多么不容易”,而是講述你為這個家庭奮斗的自豪和滿足。為了孩子將來物質(zhì)和精神的豐盛,請父母收起自己的沉重和匱乏感,將希望傳遞給下一代。
中秋節(jié)那天,我問兒子想吃什么,他想了想說,想吃方便面。于是我?guī)コ匈I了一包紅燒牛肉面,中秋節(jié)那天我們倆就一起吃方便面。我發(fā)現(xiàn)偶爾吃一下方便面,其實味道也還不錯。現(xiàn)在我遇到一個新問題就是他每天跟我一樣睡得很晚,這個問題想要解決,我知道關(guān)鍵在于我自己,我要改變自己熬夜的這個壞習(xí)慣,如果我能做到早睡早起的話,他才會改變。
?當(dāng)我遇到一個人》這本書的作者李雪,是一個古靈精怪的女孩,她自己雖然沒有生孩子,可是卻一語就抓住了母嬰關(guān)系的本質(zhì)。童年的親子關(guān)系模式會內(nèi)化成孩子的內(nèi)在關(guān)系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她的這本書,與傳統(tǒng)的育兒書有很大的不同,我覺得她的這本書是道,其他的育兒書是術(shù),她的這本書真的值得父母一讀再讀。
遇見心得體會范文篇4
今天我們要推薦的是一本李雪老師的作品《當(dāng)我遇見一個人》,李雪老師的這本書給我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因為她真的是直擊我的內(nèi)心。
在我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先去網(wǎng)上查了關(guān)于這本書的內(nèi)容還有書評,褒貶不一的說法讓我對這本書更加感興趣。這本書說的是母嬰關(guān)系,而我覺得這反映出的問題或者是建議不僅僅是嬰兒時期的問題,只要是還在父母監(jiān)護范圍的孩子都適合。當(dāng)我讀第一遍的時候我就把小時候的記憶代進去,當(dāng)我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我自己所接觸過的問題學(xué)生代入,我覺得毫不違和,甚至完全符合。
這本書緊緊圍繞“愛和自由”去寫,從孩子的角度去整理所遇到的問題,她跟別的心理學(xué)書籍不一樣的地方是不忽略孩子本身的需要,不單從家長的角度出發(fā)。其中“限制是偽造的愛”,我真的很認同。孩子表現(xiàn)出的行為背后的想法大部分家長是不愿去想的,因為他們覺得作為父母所經(jīng)歷的事足以得出正確的觀點,而他們要做的是直接給孩子正確的結(jié)論就行,孩子的錯誤想法是沒有必要的??墒沁@往往忽視了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導(dǎo)致的心理思考過程。
曾經(jīng)有好幾個學(xué)生跟我說過他們想要玩游戲,而他們的媽媽總是不讓,甚至連手機都不讓碰,他們的媽媽越不讓孩子玩,孩子就越想玩,這不單單是逆反心理,這是被限制的孩子的正常反映。后來我跟孩子說如果你成績進步了老師愿意跟你的媽媽談?wù)劊屗淹嬗螒蜃鳛楠剟?。半信半疑的孩子最后還是很興奮的滿口答應(yīng),他跟我說他不相信他的媽媽會答應(yīng)。緊接著,我要求孩子的班主任開了家長會,把情況跟孩子的媽媽做了說明,讓媽媽嘗試讓孩子作為獎勵玩游戲,并讓媽媽主動親口告訴孩子。最后孩子的成績真的有了很大進步,因為他不再在游戲上糾結(jié)了,游戲也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內(nèi)心的真實需要。隨著孩子成績的不斷進步,自己主動減少了玩游戲時間,
從事老師這個職業(yè)以來,我逐漸發(fā)現(xiàn)去輔導(dǎo)班補差的孩子在行為習(xí)慣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而且一個孩子的成績跟智力的關(guān)系沒有想象中那么大。讀完這本書,讓我更加覺得這些孩子的心理需要我們?nèi)リP(guān)注。也許是信任,也許是關(guān)注,也許是共振,也許是鼓勵.......當(dāng)愛和自由同時滿足時,這個孩子的進步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遇見心得體會范文篇5
愛孩子,便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我不要改變你,我只是“如你所是”地愛你?!钛懂?dāng)我遇見一個人》
孩子到底該窮養(yǎng)還是富養(yǎng)?對此,李雪說:真正的富養(yǎng),是內(nèi)心豐盛流動。決定孩子將來能物質(zhì)豐盛的是心靈,而不是現(xiàn)有的物質(zhì)條件。真正的高手只需輕輕一點,即切中要害,直擊問題的本質(zhì)。
想起我小時候,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不過爸爸媽媽總是竭盡所能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我,不管在什么事情上都不會讓我等,比如學(xué)校要交錢了,媽媽總是第一時間把錢給我讓我去交,不會因為暫時沒錢給我就讓我等著,即使真的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媽媽也是跟我講清楚的。
好習(xí)慣無法培養(yǎng),換習(xí)慣只因匱乏愛。一提到習(xí)慣,我就會想到小時候養(yǎng)成了邊吃飯邊看電視的習(xí)慣,那時候看西游記特別迷,一次吃飯的時候吃了一兩個小時,飯都涼了,并且把碗摔了。
又一次媽媽把剛買的盤子放在柜子里,我就去開柜門玩,玩著玩著把媽媽剛買的盤子都給摔碎了,當(dāng)時非常害怕,就嚇哭了,但是后來媽媽并沒有因為這件事情打我,在我的印象中媽媽什么也沒說,看我哭了就抱著我,過一會就去給打掃干凈了。
后來,我吃飯的時候并沒有只盯著電視看,知道自己應(yīng)該先吃完飯再看電視,或者是看電視的時候也得好好吃飯。
遇見心得體會范文篇6
卷卷剛剛過了兩歲的生日。最近我感覺到她已經(jīng)有了同理心。吃過晚飯后,通常是我和卷卷單獨相處的時間,我會問她是出去玩還是在家玩。這天,她選擇在家玩撲克牌。玩了一會兒,我已經(jīng)給她放了一半的洗澡水了。她突然想出去玩。我同意了。
小區(qū)里有個“廣場舞天后”,應(yīng)該是有過舞蹈基礎(chǔ)的阿姨,舞姿優(yōu)美,我也是她的粉絲。
我們出去的時候,恰逢“天后”在教新的舞蹈動作,我便學(xué)起來。此時,卷卷跑向旁邊的滑滑梯。跑了一段路后,看我沒跟上,又停下來等我,嘴里說著“玩滑滑梯”。我便過去跟她說“媽媽想學(xué)會兒舞蹈,我們在這里跳舞好不好”。她同意了!
于是我們就繼續(xù)跳舞,結(jié)果抬手時不小心碰到了卷卷,原來她不知道什么時候站在我身邊了。好在只是輕輕的碰到,我趕緊蹲下來給卷卷道歉,發(fā)現(xiàn)她眼里含著淚水,喃喃道“滑滑梯,玩滑滑梯”,很明顯的,是壓抑了自己玩滑滑梯的欲望。她很愛媽媽,所以選擇陪伴媽媽。
最近,我在微信讀書上讀了李雪的《當(dāng)我遇見一個人》,書中提到:接納并完善自己,教育是一種傳遞,當(dāng)自己杯滿之后,孩子自然會順著對的方向蔓延。這本書的很多觀念與我們的“常識”相背:“好習(xí)慣無法培養(yǎng),壞習(xí)慣只因缺乏愛”。但值得仔細讀讀。
幸運的是,從卷卷很小的時候,我就請教過長輩,學(xué)習(xí)了與《當(dāng)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到的類似的教育理念,傾聽孩子的需求,竭力去滿足,盡量不評價孩子(詳見:不評價的交流方式是怎樣的——李松蔚,慚愧,自己有些時候還做不到完全不評價)。所以,即使卷卷偶爾淘氣的亂扔?xùn)|西,我也只是默默收起來,不批評?,F(xiàn)在看來,只要多回應(yīng)孩子,她自然的就培養(yǎng)了同理心,健康的成長。
讀了《當(dāng)我遇見一個人》,我又學(xué)習(xí)到了一些具體的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比如提到了: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試圖解決對方的情緒,其實只要確認對方的感受就好了。孩子失去心愛的小貓,非常想念。如果父母提出解決方案——別太傷心了,再買一只。其實是否定了孩子對小貓的`愛。如果父母只是陪伴或者回應(yīng)——媽媽看到了你的悲傷,孩子就完整的體驗“失去”的悲傷,變得自然平靜,或許自己就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再買一只小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