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在教學之后要對自己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貫穿教育活動的重要文本,端正好寫作態(tài)度是首要的,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古詩二首》教學反思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篇1
一、授課內容:《古詩二首》第一課時
二、授課重點
1、認識“泉、流”等7個生字,會寫“無、樹”等5個生字。
2、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式了解“惜、晴柔”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
三、學習難點
1、書寫難點:
無:四筆寫成,第三筆撇不超過第一筆的橫,從豎中線上起筆,第四筆是豎彎鉤,從田字格正中心起筆,豎要寫在豎中線上?!盁o”不要寫成“天”。
樹:左中右結構,兩邊高中間低?!澳尽焙汀坝帧钡霓嘧兂牲c,注意穿插和避讓。
愛:上中下結構,上邊是“爪子頭”,注意“點,點,撇”的方向。下半部分是個“友”,不要寫成“又”。
角:上下結構,上小下大。刀字頭短撇從豎中線上起筆。下半部分“用”中間的兩條短橫不能碰到左右兩邊,中間一豎在豎中線上。
尖:上下結構,上方”小“字豎鉤變成一條短豎寫在豎中線上,撇捺要舒展。
2、朗讀指導:
本課為古詩,同學們要學會:(1)借助拼音正確朗讀古詩;(2)借助停頓符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
3、理解詩意:
同學們在試著說古詩大意的時候,要學會借助注釋理解古詩,回答問題時要有條理,先讀出詩句,再說出詩句的意思。
本節(jié)課整體效果較好,大部分學生能夠借助提示對古詩進行理解,也有少部分學生可以不借助提示準確說出自己的理解。在古詩朗讀方面,“惜細流”學生讀錯率較高,通過老師范讀,學生反復朗讀糾正讀音。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篇2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滿意之處:
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通過調查,我了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能讀、能背了。但發(fā)現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同時,我還發(fā)現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
改進措施:
教學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不足之處:
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但是個別字音仍發(fā)音不準確,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努力使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篇3
開學的第一節(jié)課,我上了本課。記得孫校長曾經說過這課的一種教法:繪畫式。我用了。每一句作一個圖,然后形成一副圖畫。那么“春風吹又生”的原因上什么呢?學生們紛紛回答是因為草有根。那么這根就生命力!我覺得二年級的孩子點到此就可以了。學生在理解“枯榮”的時候果然遇到了難題。
知道枯是什么意思,可是說不來榮的意思。在稍做啟發(fā)之后學生馬上明白秋天是枯,春天是榮。在繪畫式結束之的后,我設計了一個情景,讓學生把自己想象在詩人,想一想你如果是詩人你會怎么樣讀這首詩呢?可能是因為第一節(jié)課,他們有點不好意思,我再鼓勵“哪個學生表演的好,就叫他二年四班的白居易”。果然孩子們勁頭來了??墒窃谧簧线€可以,上臺就有些膽怯了。只有四個學生上來。不過我好好的利用這四個學生的膽量,請他們表演,并請大家來評怎么樣更好更像!學生的意見不錯,比如有個學生在演最后一句的時候,明明是小草生長,卻蹲下了。
被學生指出來,我欣喜。有一個學生在讀“離離”的時候語速快,也有學生說,這里應該慢些,才能更顯出草原的廣闊。能到這種程度我很滿意。不過我批評了不肯站起來表演的.學生,我說他們是自己放棄了一次極好的鍛煉的機會。機會一去,就再也不會來了。從今天的放學前的反饋中,知道學生已經懂得這一點并表示以后要努力。不過我得看行動。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篇4
教學經過:《絕句》我采取了詳講的教學方法,但是也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觀察課文插圖,結合課下注釋,說說前兩句寫了哪些景物?請你發(fā)揮想象并結合詩意給這些景物加上形容詞,然后再將這些詞語串聯起來,通順地表達詩句的意思。第二首《村居》更是要求學生模仿前一首古詩的教學方式自學,可以先找出前兩句都寫了哪些景物等。這樣做大大凸顯了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和獨立性。
讀讀寫寫: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或詞,改寫成短文,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自由寫故事,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不足之處:
時間過于倉促,有些詞語學生們理解不是很透徹。時間緊張,對文章讀得不夠細,感情不夠充沛。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有種前松后緊的感覺。
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jié)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讓學生懷著濃濃的興趣投人到學習中去。
2.在學習課文時,把兩首詩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huán)境的各異,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3.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結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
4.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篇5
詠柳
?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在回鄉(xiāng)途中,看到柳樹后突發(fā)感想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當時正是初春時節(jié),柳樹吐出的嫩芽,呈現出了春的勃勃生機。
授課前,我先讓學生畫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樹,并寫上一兩句贊美柳樹的話,好讓學生提前從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妝成般的柳樹,也從形態(tài)方面感知何為萬條綠絲絳。這樣一來,學生對古詩內容較容易理解一些。
導課時,學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當他們雙手舉起自己的作品時,站在講臺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來:“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樹林?!比缓螅来吸c了三個孩子單獨展示自己的作品,他們的描述令我驚嘆,也令在場的老師們驚嘆。看來,準備工作做得很好。授課時,我采用敘事的方式來貫穿整首詩,從一千年前的某一天開始,引出地點、人物,緣何出現了《詠柳》這首詩。
整節(jié)課來看,流程進行得很好,從對“詠”的理解,到對柳樹從遠到近的認識,以及作者從觀察到想象體現出的對春的無限熱愛之情,課堂中呈現得都很好。不足之處是,老師表現得多,學生發(fā)揮得少,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一次經歷,一次收獲,磨礪中總結經驗,在教育這條大道上,和學生攜手共進。
絕句
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并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并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后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tài)描繪,又有鴛鴦慵睡覺的靜態(tài)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閑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yōu)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詩人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言絕句之妙并不止于“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濕和沙礫的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篇6
當完成教學寫這篇教學反思的時候,我心中涌動的是濃濃的感謝和感動,低年級的古詩教學很難定位,僅僅將古詩作為識字的載體,教學時滿足于一遍一遍地讀,缺失了發(fā)展學生思維、語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形同囫圇吞棗,讓學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討,對于學生來講,又是強人所難,會令他們喪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級古詩教學中,從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學生年齡與認知特點,古詩重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解讀古詩時,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古詩教學情趣化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引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再現作品描繪的場景、畫面,豐富作品中的形象,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移情和共鳴,融情于境,入境悟情?!痹诮裉斓慕虒W中我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1.結合關鍵詞深入理解古詩: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作者筆下的柳樹的樣子——高,綠,柔軟,茂密,美麗等,從而引出“高”“綠絲絳”“妝”“萬條”“垂”等關鍵詞。
2.淡化詩意,寓詩意教學于無形:如設計賀知章和老船夫的對話,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古詩的意思。
3.激發(fā)學生想象,發(fā)展學生思維。
4.結合圖片,激發(fā)向往:在這節(jié)課上,我多次通過圖片,讓學生欣賞春天,并力爭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使學生產生“春天真美呀”的感嘆,從而與作者賀知章產生共鳴——表面是贊美柳樹,實際上是在贊美這催生萬物復蘇的春天。
5.旁征博引,指導積累:讓學生匯報所知道的關于春天的古詩。
不足之處:
1.在語文課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東西太多,導致主題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師本人,表現過于緊張,缺乏從容,導致課堂死板。
3.在備課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學生,同樣一節(jié)課,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