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質量,你知道該怎么寫嗎,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作為教師都應該會寫的文本,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公因數教學反思5篇,感謝您的參閱。
公因數教學反思篇1
“因數和倍數”的知識,向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而《求公因數》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會說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公因數,會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并為后面學習分數的約分打好基礎。反思這節(jié)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問題。
1.這節(jié)課,我認為自己在執(zhí)教過程中的優(yōu)勢是在于對教材內容的重、難點有了清晰的認識,學生在講述自己的方法和想法時,我能夠分清哪些是與本節(jié)課重難點內容相關的,哪些是可以淡化的。所以,在整個探究知識環(huán)節(jié),相對減少了無效的言語,突出了內容的重點。
2.本課激活了原有的知識基礎,努力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啟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引導學生感知——理解——構建,教師起了教學“支架”的作用,給予學生適時、適當、適量的幫助,使學生學會參與、學會發(fā)現、學會提高、學會應用,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滿足學習體驗需求。
3.這節(jié)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學了知識就要鞏固方法,應用知識。在練習過程中由于還是會擔心學生忘記找?guī)讉€數的公因數的方法,時時讓他們在回答中重復說方法,耽誤了一定的練習時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痹诒竟?jié)課中,我努力將找公因數的概念教學課,設計成為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流程,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提供數學學習的材料;引導者——引導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找到公因數,公因數;合作者 ——與學生共同探討規(guī)律,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真正成了課堂學習的主人。
公因數教學反思篇2
一、分析基礎知識,準確制定教學目標。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因數、倍數的含義,初步學會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知道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既是“數與代數”領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進一步學習約分和分數四則計算的基礎。我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準確地制定了教學目標,即理解公因數及最大公因數的意義。知道任意兩個數都有公因數;能夠采用枚舉法找到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通過動手、觀察、思考等教學活動,從拼擺過程中發(fā)現公因數,再通過進一步探究明確公因數及最大公因數的含義。
二、在現實的情境中教學概念,借助直觀操作活動,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
以往教學公因數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因數,然后讓學生發(fā)現有的因數是兩個數公有的,從而揭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而本節(jié)課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找出已知面積的長方形的長和寬的長度,確定怎樣使這樣的兩個長方形拼成一個新的長方形。其次,引導學生觀察這樣的幾組數據與長方形面積之間的關系——右面的這些數據都是左面這些數據的因數。三是揭示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含義——指出用紅筆標出的這些數據是左面這兩個數的公因數,找到這里面最大的一個公因數,完成由形象到抽象的過程,把感性認識提升為理性認識。
三、把握內涵外延,準確理解概念的含義。
概念的內涵是指這個概念的所反映的一切對象的共同的本質屬性。公因數是幾個數公有的因數,可見“幾個數公有的”是公因數的本質屬性。因此在因數的基礎上學習公因數,關鍵在于突出“公有”的含義。本節(jié)課突出概念的內涵是“既是……也是……”即“公有”。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在練習本上找出12和16的因數,然后借助直觀的集合圖揭示出“既是12的因數,又是16的因數”這句話的含義,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這樣安排有兩點好處:一是學生通過操作活動,能體會公因數的實際背景,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學習方式,便于學生通過操作和交流經歷學習過程。
概念的外延是指這個概念包含的一切對象。對具體事例是否屬于概念作出判斷,就是識別概念的外延,這對加深概念的認識很有好處。本節(jié)課我注意利用反例,來凸現公因數的含義。在用集合圖法來表示12和16的公因數的時候,找到填寫錯誤的學生的例子,提示學生注意:并集里填寫的是兩個數的公因數,而沒有交在一起的集合圖中,只填寫這兩個數的都有的因數,從而進一步明確公因數的概念。
四、教學中的不足:
教師的提問有時指向性不是很強,學生不能很快地明白老師的意圖,影響了學生的思考,須進一步提高。在教學“兩個長和寬都是整厘米數的長方形的面積分別是2平方厘米和3平方厘米,這兩個長方形的長、寬分別是多少?”時,學生有些困難,我應該讓學生動手在本上畫一畫,幫助學生找到,降低難度,這點考慮不周,沒有切實聯系實際。
自己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應注意提高自身修養(yǎng)。多閱讀、多聽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公因數教學反思篇3
教材共提供了三種不同的方式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方法一:分別寫出兩個數的因數,再找最大公因數;方法二:先找出一個數的所有因數,再看哪些因數是另一個數的因數,最后從中找出最大的;方法三: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我還給學生補充了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這么多方法,教師應該向學生重點推薦哪種呢?教材中補充拓展的分解質因數方法學生是否都應掌握呢?短除法是否都應掌握呢?方法一與方法二相比,由于第一種方法便于觀察比較,十分直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暗暗地就選擇了它。方法二與方法三相比,在數據偏大且因數較多時,如果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來求最大公因數不僅正確率高,而且速度也會大幅提高。但是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來求最大公因數對一些學生來說又有相當的難度,至于為什么要把兩個數全部公有的質因數相乘,一些學生還不太明白。
在教學中,我認為教師不能僅僅只是介紹,還有必要讓學生們掌握這種方法技能。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我感覺比較簡單,學生好接受,好理解。但是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一直要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質數時為止。如果用此法,學生必須首先認識“互質數”,并能正確判斷。雖然有關“互質數”的內容教材83頁“你知道嗎”中有所涉及,相應知識的考查在練習十五第6題中也有所體現。至于學生選用哪種策略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我并不強求。從作業(yè)反饋情況來看,多數學生更喜歡方法一,但是我們要提醒學生養(yǎng)成先觀察數據特點,然后再動筆的習慣。如兩個數正好成倍數關系或互質數關系時,許多學生仍舊按部就班地采用一般策略來解決,全班只有少數的學生能夠根據“當兩個數成倍數關系時,較小數就是它們的最大公因數”的規(guī)律快速找到最大公因數。在這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率先垂范,做好榜樣。在鞏固練習過程中,也應加強訓練,每次動筆練習之前補充一個環(huán)節(jié)——觀察與思考。使學生除了掌握基本策略方法外,還能靈活快捷地求出一些特例來。
這節(jié)課本來想把教材練習十五的習題講解完,但是時間不夠用了,只好下節(jié)課再講。
公因數教學反思篇4
公因數和公倍數的學習是五下教材的兩個重要概念,新教材對這部分內容作了化解難點,個別擊破的辦法,如何教學好這節(jié)內容,我在這次的新教材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嘗試。
1、有效建立概念之間的結構鏈,形成條理化。
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
倍數——公倍數——最大公倍數
這一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在操作與交流活動中認識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認為應特別注重概念間的系列反應,如倍數和因數是前面所學內容,新內容要在此基礎上生根,必須復習舊知,聯系生活,學習新知,圍繞“公”,理解公倍數與公因數的概念,最小公倍數則通過實際生活中如第25頁公交發(fā)車問題或參加游泳問題,來引發(fā)就是求最小公倍數來解決問題,最大公因數則通過長18厘米,寬12厘米的長方形來分最大的小正方形得到,教學中,我們必須注重學生對概念間的關系理解,從而形成條理化。
2、有效設計復習引入的問題串,引發(fā)思維性。
由6和8的因數有哪些?引起學生回憶怎么求一個數的因數?(一對一對地想、由小到大地有序地想)然后發(fā)現它們有1和2是相同的,即為公因數,用集合圖(韋恩圖)可以形象地描畫出來,那么公因數有什么作用呢?
引出改編后的例3,要把長18厘米、寬12厘米的長方形剪成若干個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沒有剩余,有多少種剪法?最大的正方形是哪一種?
學生探究后發(fā)現,正方形的邊長為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反思:為什么?邊長與12厘米和18厘米有什么關系?
從而想到18的因數有哪些,12的`因數有哪些,18和12的公因數即為剪下的正方形的邊長,而6則是比較特別的一個最大的數,即為最大公因數,到這里實際解決了例4。
再次提問:因數是怎么求的?公因數是什么意思?最大公因數是什么意思?怎么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氐浇滩?,自學教材,思考問題。
3、有效使用教材與教輔資料,提高達成性。
什么時候閱讀教材,例題等主體部分看不看?練習部分怎么用?都值得我們每節(jié)課去揣摩和研究。
在公因數的教學中,我既不完全脫離教材,又適當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改變了教材在課堂上的展示方式,整合了兩道例題與習題10的展示與使用,讓學生在“潤物無聲”的境界中,既學習了例題,又學習了新知,還不完全相同。為不讓學生陌生,共同探討之后又讓學生回到教材,仔細閱讀教材,尋找教材重點、難點,作好標記,可以當堂又經過了初步的復習。
書后的練一練以及練習五1—5題,由淺入深,重點訓練學生尋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無需改編,原題照用,可以直接在教材上作練習,當堂鞏固所學新知,結合練習適當進行拓寬與技能的強化,可以直接實現當堂清。
公因數教學反思篇5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因數與倍數的相互關系,會找1~100的自然數的因數,并且在學習面積概念時積累了“密鋪”的活動經驗開展教學的。對于《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這樣一節(jié)概念課的教學,其教學重、難點我認為就是對“公”字意義的理解,也就是如何體驗這個數既是一個數的因數,又是另一個數的因數,才是兩個數“公有”的因數。為了突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結合我們本學期的教研主題“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嘗試教學:
一、重視活動體驗,讓學生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
第一次猜想:一個長方形,長4厘米,寬2厘米。如果用同樣大的邊長是整厘米數的正方形來擺,剛好擺滿沒有剩余,可以選邊長是幾厘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去操作驗證,在操作中體會“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擺滿沒有剩余”,初步感知正方形既要把長方形的長擺滿沒有剩余,又要把長方形的寬擺滿沒有剩余。
第二次猜想:現在把長方形變大,長6厘米,寬4厘米,同樣的要求,這次正方形的邊長可以是幾厘米?學生可以熟練地操作驗證,在活動體驗和交流中進一步感知選擇正方形時既要保證長方形的長擺滿沒有剩余,又要保證長方形的寬擺滿沒有剩余。
第三次猜想:繼續(xù)變大,長18厘米,寬12厘米長方形,還是同樣的要求,用同樣大的小正方形來擺,剛好擺滿沒有剩余,這次可以選邊長是幾厘米的正方形呢?學生繼續(xù)操作驗證。這時學生已經有了前兩次的操作感知,積累了充分的活動經驗,這些活動經驗可以支撐他們去推理、想象,找到能“擺滿沒有剩余”的本質,從而從整體感知正方形邊長的規(guī)律。
然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前后共擺了三個長方形,得到了黑板上的這些數據。仔細想一想,這些正方形的邊長和什么有關?有怎樣的關系呢?”引導學生觀察數據,發(fā)現規(guī)律,引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通過創(chuàng)設以上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實實在在地經歷了公因數產生的過程,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充分體驗公因數的意義。
二、借助幾何直觀,增進學生對概念意義的理解。
通過上面的操作體驗和思考認知,學生認識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又經歷了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過程,學生能感知“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這三個概念之間存在著一些聯系。為了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概念,提出問題:“對比這三個概念,現在你能說說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嗎?可以選其中兩個說一說?!币龑W生進一步地思考。這時學生交流:“‘因數’是一個數的,而‘公因數’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公有的”、“‘最大公因數’首先它也是‘公因數’中的一個,而且是‘公因數’中最大的一個?!备鶕W生的交流,我通過課件,借助韋恩圖形象直觀地演示了“因數”與“公因數”、“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之間的關系,增進了學生對概念意義的理解。
三、通過實際問題,溝通數學概念與現實世界的聯系。
在學生充分理解區(qū)分了“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三個概念之后,提出問題:“一根彩帶長16分米,如果要截成小段來裝飾包裝盒,要求每段一樣長且剪完沒有剩余,每段可以是幾分米?(選整分米數)”學生想到:這是個用因數的知識解決的問題,求每段可以是幾分米,也就是求16的因數。這時,引導學生改編成一個用公因數來解決的問題,學生首先想到了
少需要兩個數據,于是有的'學生想到可以改編成:“兩條彩帶,一條16分米,一條12分米。把它們截成同樣長的小段且沒有剩余,每段可以是幾分米?(選整分米數)”這樣的問題。在學生思考的過程,既是在進一步理解概念的意義,又找到了“公因數”、“最大公因數”概念的現實意義,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
一節(jié)課下來,我發(fā)現學生是最棒的!在不斷地實踐探索中,他們的認識不斷提升,我仿佛聽得到他們思維拔節(jié)的聲音。
當然,仔細琢磨,這節(jié)課還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如:
1、在三次操作之后,找正方形邊長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環(huán)節(jié),有的孩子不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去思考,還停留在操作上,這就說明作為老師,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之間沒有為孩子搭建起合適的橋梁,沒有幫孩子找到一個好的思維支點。
2、因為操作感知時間較長,在本節(jié)課的第二個知識目標——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環(huán)節(jié)就沒有充分的時間將孩子的各種方法展開交流,也是個小小的遺憾。
帶著原有的思考我們做了如上嘗試,然而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個人業(yè)務素養(yǎng)也有待提高,所以沒有做到面面俱到。好在一節(jié)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思考的終止,我又帶著實踐中的新問題上路了。期待著思考的路上,能得到更多領導、同行們的指點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