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有利于教學工作的科學化,老師一定都學會制定教學設計,從而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六年級數學圓教學設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六年級數學圓教學設計篇1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能依據正比例的意義間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不成正比例關系。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量成不成正比例關系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說出下列每組數量之間的關系。
(1)速度時間路程
(2)單價數量總價
(3)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2、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的一些常見數量關系,每組數量中,數量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存在著相依關系,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就來研究和認識這種變化規(guī)律。今天,我們先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
出示例1。讓學生計算,在課本上填表。
讓學生觀察表里兩種量變化的數據,思考。
(1)表里有哪兩種數量,這兩種數量是怎樣變化的?
(2)路程和時間相對應數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這兩種量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提問:這里比值50是什么數量?(誰能說出它的數量關系式?)
想一想,這個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2、教學例2
出示例2和想一想
要求學生按剛才學習例1的方法學習例2,然后把你學習中的發(fā)現(xiàn)綜合起來告訴大家。
學生觀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問,這兩種數量的變化規(guī)律是什么?你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
比值1、6是什么數量,你能用數量關系式表示出來嗎?
誰來說說這個式子表示的意思?
3、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像例1、例2里這樣的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怎樣的關系呢?請同學樣看課本第40頁最后一節(jié)。
4、具體認識
(1)提問:例1里有哪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這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例2里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么?
(2)做練習八第1題。
5、教學例3
出示例3,讓學生思考。
提問:怎樣判斷是不是成正比例?
請同學們看一看例3,書上怎樣判斷的,我們說得對不對。
強調:關鍵是列出關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指名學生口答,說明理由。
2、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口答,并要求說明理由。
3、做練習八第2題(小黑板)
讓學生把成正比例關系的先勾出來。
指名口答,選擇幾題讓學生說一說怎樣想的?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內容?正比例關系的意義是什么?用怎樣的式子表示y和x這兩種相關的量成正比例?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鍵看什么?
五、家庭作業(yè)。
六年級數學圓教學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能用“描點法”畫出表示正比例關系的圖像,幫助學生初步認識正比例的圖像,進一步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變化規(guī)律。
2、使學生能根據具有正比例關系的一個量的數值看圖估計另一個量的數值。初步體會正比例圖像的實際應用,進一步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估計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養(yǎng)成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的習慣。
教學重點:
能認識正比例關系的圖像。
教學難點:
利用正比例關系的圖像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理念:
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課堂中向學生動態(tài)地展示正比例圖像的繪制過程,引導學生能用“描點法”畫出表示正比例關系的圖像,通過觀察幫助學生體會成正比例的量的變化規(guī)律,進而掌握利用圖像由一個量的數值估計另一個量的數值的方法,使學生能逐步利用正比例關系的圖像解決實際問題。
一、復習激趣
1、判斷下面兩種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數量一定,總價和單價
和一定,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比值一定,比的前項和后項
2、折線統(tǒng)計圖具有什么特點?能否把成正比例的兩種量之間的關系在折線統(tǒng)計圖里表示出來呢?如果能,那又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學生口答
想象猜測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表格(略)
根據表中列出的兩種量,在黑板上分別畫出橫軸和縱軸。
你能根據表中的每組數據,在方格圖中找一找相應的點,并依次描出這些點嗎?
2、學生嘗試畫出正比例的圖像
3、展示、糾錯
每個點都應該表示路程和時間的一組對應數值。
4、回答例2圖像下面的問題,重點弄清:
(1)說出每個點表示的含義。
(2)為什么所描的點在一條直線上?
(3)你能根據時間(路程)估計所對應的路程(時間)嗎?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觀的圖像理解兩種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的變化規(guī)律。
三、鞏固延伸
1、完成練一練
小玲打字的個數和所用的時間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根據表中的數據,描出打字數量和時間所對應的點,再把它們按順序連起來。
估計小玲5分鐘打了多少個字?打750個字要多少分鐘?
2、練習十三第4題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組織討論和交流。
要求學生說出估計的思考過程。
3、練習十三第5題
先獨立填表,再根據表中的數據描出長度和總價所對應的點,把它們按順序連起來。
組織討論和交流
4、你能根據生活實際,設計出兩種成正比例量關系的一組數據嗎?
根據表中的數據,描出所對應的點,再把它們按順序連起來。
同桌之間相互提出問題并解答。
獨立完成,集體評講
想一想,說一說
畫一畫,議一議
學生設計,交換檢查并相互評價
四、評價反思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六年級數學圓教學設計篇3
一、說教材分析
學生在本冊已經學會了在具體的情境中確定物體位置,今天對于位置與方向的復習,進一步回顧了方向與位置。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們具有很好的記憶力和較強的總結能力,并熱衷于參加富有神秘感和挑戰(zhàn)性的活動。基于對教材以及學情的分析,制訂出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解決問題,回顧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位置的方法。并總結根據描述在平面圖上找出物體的具體位置。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討回顧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會數學的價值。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難點:根據描述標出物體在平面圖上的具體位置。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直尺、量角器等。
五、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分析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下教法:(1)回顧情境教學法。通過一系列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設計,既體現(xiàn)了生活中的數學,也更好地服務了我們的教學活動。(2)逐層練習、及時反饋法。通過學與練的緊密結合,既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也幫助學生鞏固了舊知。
(二)學法分析
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的學習方法。在比較中,學生有所發(fā)現(xiàn),獲得思維的進步與發(fā)展。
六、說教學程序的設計
(一)設置情景
1、投影出示臺風照片。
⑴同學們對這個例題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關臺風的消息:目前臺風中心位于A市東偏南30°方向、距離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時的速度沿直線向a市移動。師:聽到這側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啟發(fā)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關注臺風的位置和動態(tài)。
(啟發(fā)學生觀察時關注以下幾方面的信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在哪里;
以哪里為觀測點;圖中臺風中心的個體位置在哪里。)
2、交流確定臺風中心具體位置的方法。
⑴讓學生嘗試說說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
⑵教師結合學生的匯報情況進行引導。提問:東偏南30°是什么意思?
(東偏南30°表示的是臺風中心位置相對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臺風中心
位置與a市的連線和正東方向的夾角是30°,即正東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結確定位置的方法。
1、確定觀測點。
2、確定物體在觀測點的什么方向。
3、確定物體距離觀測點的距離。
(三)知識反饋,鞏固延伸
1、警察局收到臥底送來的示意圖。(圖略)
(以警察局為觀測點,找出三個犯罪分子的位置)
2、連連看
3、填空(找出物體的位置及方向和距離)
4、完成書上練習。
(四)課堂小結七、板書設計:
確定物體的位置
1、確定觀測點。
2、確定物體在觀測點的什么方向。
3、確定物體距離觀測點的距離。
六年級數學圓教學設計篇4
1.簡單而富有內涵的引入
余老師原先的引入是從一則廣告開始的,香飄飄奶茶一年所賣出的杯子有3億多,接起來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周??磸V告、說周長、找關系、再化繁為簡,這樣引入有三個好處:一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看到廣告進入課堂,很新鮮;二是從地球赤道整個巨大的圓回到紙上的小圓,要研究大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我們先從小圓開始研究,這就是華羅庚所說的化繁為簡的思想方法;三是生活中的一般實例都是先測量出周長再求直徑,比如,測量一棵樹的直徑,就是先量出它的周長等,這個廣告也是先有周長,我們再來探究赤道直徑是多少。
有三個這么明顯的優(yōu)點,為什么會棄而不用呢?因為它有一個巨大的缺點,那就是時間!整個過程大約用了10分鐘,才進入新課探究周長和直徑的關系。一個缺點把所有的優(yōu)點都掩蓋了,所以,余老師改成下面的引入。先出示一個普通三角形,問它的周長在哪里,要測量什么,怎么計算?再出示一個正方形,也是問同樣的問題,最后再追問:為什么只要測量一次,正方形的周長時邊長的幾倍?最后在出示圓。這種引入的優(yōu)點是什么呢?一是從平面圖形的周長引入,和前面所學的連成一條線,形成知識系統(tǒng);二是這節(jié)課的一個內在線索是探尋圓周長和直徑的關系,這個比值是一個固定的數!正方形正好具備了相似的關系,正方形的周長時變長的4倍,也是一個固定的數;三是時間,前后不到3分鐘!因為課的導入追求迅速、高效,所以余老師采用了第二種方法導入。
2.自發(fā)而科學嚴謹的探究
關于課堂當中的操作,大多數是教師的指令行為,老師說做什么就做什么,學生根本不明白老師為什么要我們這么做!在本節(jié)課中,余老師通過巧妙地問題設計,引導學生自發(fā)的進行探究,"這兩個圓,哪個圓的周長比較長?""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怎么樣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怎樣測量圓的周長?"每個問題都經過精心設計,逐步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明確了操作的目的。在操作時提出了各種操作要求,小組合作分工,務求科學嚴謹!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也是一次科學研究的過程,這是學生忘記了知識之后所留下的最寶貴的智慧!
3.數學思想和文化的滲透
在本節(jié)課中,余老師在不知不覺中滲透了多種數學方法,比如在測量圓周長的時候是化曲為直的思想方法,在匯報操作結果的時候,滲透了"變"與"不變"辯證思想,這也是理解圓是一個固定的數的重要過程,在介紹劉徽割圓術的時候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等等。在介紹圓周率的歷史的時候,提到了我國研究圓周率的主要人物,以及和西方的比較,滲透了思想感情教育。這些數學文化和數學思想,都是我們在課堂中需要挖掘和滲透的,這是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
思考:圓周長÷直徑=圓周率,這條規(guī)律的出現(xiàn)時機,余老師是放在學生的匯報之后,介紹圓周率的歷史之前。我的想法是,學生的操作結果無法得出這是圓周率,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范圍,所以,我想,是不是放在接受前人的探究歷史之后再將這條規(guī)律補充完整是不是好一些,這樣,學生對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循環(huán)的小數,是一個固定的數,會有一個更加明確的認識呢?
六年級數學圓教學設計篇5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列、行的規(guī)則。能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
2. 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歷由具體的座位圖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圖的過程,提高思維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3. 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增強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激發(fā)需要
提問: 能說出我們班中隊長坐在哪里嗎?
出示例1主題圖,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軍的位置。(學生可能認為小軍坐在第4組第3個,也可能認為小軍坐在第3排第4個)
質疑:同樣都是表示小軍的位置,怎么會有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呢?(第一種意見是把一豎排看作一個小組,小軍就在第4組第3個;第二種意見是把一橫排看作一排,小軍就在第3排第4個)
提問:怎樣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簡明地說出小軍的位置呢?(學生可能想到:先說清楚是什么排或什么是組,再說明小軍在第幾組第幾個或第幾排第幾個;統(tǒng)一規(guī)定,橫著的是排,大家都按照這樣的規(guī)定去說)
提問: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更好些?(學生中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意見,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如果有一個約定,大家都按照這樣的規(guī)則去做,就不會表達不清了)
揭示課題:怎樣規(guī)定橫排和豎排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既準確又簡潔的確定位置的方法。(板書課題)
[說明:讓學生說出中隊長的位置,有效地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用“第幾組第幾個”或“第幾排第幾個”的知識確定位置的經驗,幫助學生找準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描述小軍的座位,使學生體會到用已有的經驗描述小軍的位置,由于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從而引起學習和探索新方法的內在需要,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 認識列、行,理解數對
1. 對照座位示意圖認識列與行。
講解:(出示教材第15頁的座位示意圖)習慣上,我們把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確定第幾列一般從左往右數,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往后數。用這樣的方法來描述,小軍就坐在第4列第3行的位置上。(板書:第4列第3行)
提問:(在示意圖的第2列第4行的位置上,點出小明)小明坐在這個位置,他的位置是在第幾列第幾行?(板書:第2列第4行)
提問:小麗坐在第5列第2行,你能在圖中找出小麗的位置嗎?(學生指出小麗的位置,并板書:第5列第2行)
自己在圖中找一個點,并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式描述這個點的位置,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
反饋:會用第幾列第幾行這樣的方式來確定物體的位置了嗎?(要求學生舉例說明)
2. 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列和行,并且能用第幾列第幾行來確定物體所在的位置。既然大家約定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式來表達物體的位置,就不會引起誤解。那能不能用一種更簡潔的方法來表達呢?(學生可能會想用字母分別表示列和行)
講解:大家想出的辦法很好。其實,我們可以進一步規(guī)定:用一個數表示第幾列,再用另一個數表示第幾行,那么,小軍的位置就用兩個數來表示就夠了。你能知道是哪兩個數嗎?(4和3)習慣上,我們用一個數對來表示:(4,3)。
提問:數對前面的一個數4表示什么?3呢?
提問:你能用數對分別表示小明和小麗的位置嗎?(學生用數對表示,并說明每一個數對的含義)
要求學生同桌合作,一人指出位置,另一人說說這個位置是第幾列第幾行,并且用數對表示出來。
3. 完成教材第15頁的“練一練”。
(1) 在圖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找到后,在圖中用筆涂出來,并用數對表示,填在書上的括號里。
(2) (6,5)這個數對在圖中表示的是第幾列第幾行的位置?
[說明:先通過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列、行的含義與確定列、行的規(guī)則,再通過確定小明、小麗的位置幫助學生熟悉這一規(guī)則,為數對的引入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從列和行的規(guī)定,到用數對來表示,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對的含義,又滲透了符號化的思想,有利于學生感受數學符號的簡潔性,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之后,讓學生嘗試運用數對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對數對含義的理解。整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層次鮮明,重點突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 鞏固練習,發(fā)展智慧
1. 完成練習三第1題。
出示教室座位圖,并標出每一個學生的名字。
(1) 說一說: 要求學生用數對表示自己或同學的位置,并組織交流。
(2) 比一比:同桌合作,在圖上指出某個同學的位置,讓同桌盡快用數對表示出這個同學的位置。比比誰的反應快。
(3) 猜一猜:用數對表示出自己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同學猜出這個同學是誰。
2. 完成練習三第2題。
出示題目。
(1) 生活中也經常用數對確定位置。請看,小明家廚房的一面墻上貼著瓷磚,請用數對表示四塊裝飾瓷磚的位置。
學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2) 討論:你發(fā)現(xiàn)表示這四塊瓷磚位置的數對有什么特點嗎?(前一個數相同,說明兩塊瓷磚在同一列;后一個數相同,說明兩塊瓷磚在同一行)
3. 課件出示練習三第3題。
出示題目。
(1) 說位置:這是學校會議室的地面圖,同座位的同學相互說說每塊花色地磚的位置。(用第幾列第幾行表示)
(2) 寫數對:能用數對表示出這幾塊花色地磚的位置嗎?(學生完成后,組織交流)
(3) 找規(guī)律:觀察這幾塊花色地磚的位置,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先讓學生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再組織全班交流。
4. 拓展應用。
出示右圖。
談話:如圖,“光”字的位置可以用(c,2)來表示。說出下面類似于數對的每組字母和數各表示什么漢字,并連起來讀一讀:(b,3)、(a,5)、(c,4)、(e,2)、(d,1)。
學生在小組中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并齊讀: “我們愛數學”。
提問:你愛數學嗎?為什么?
[說明: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能力。首先結合學生在教室中的位置,通過說一說、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對列、行和數對含義的認識。然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用數對來確定墻面瓷磚和地面花色地磚的位置,這里注意通過比較瓷磚和地磚的位置特征,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交流,使學生發(fā)現(xiàn)數對中的一些規(guī)律,如同一列中,數對中的前一個數相同;同一行中,數對中的后一個數相同等,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最后通過類似于數對的一組字母和數找相應的漢字——“我們愛數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對的理解,提高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四、 自主總結,生成問題
提問: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值得我們課后去探究?
出示“神舟六號”飛船返回地球的畫面。
談話:“神舟六號”之所以能順利地返回,也要用到我們今天學習到的知識。地球這么大,怎樣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呢?請同學們課后去查閱有關資料,并和其他同學交流。
[說明:一節(jié)課的結束,不應該是學生探索活動的終止。讓學生帶著問號離開教室這個小課堂,走進探索的大課堂。教學中,通過對“神舟六號”返回地球畫面的回放,引發(fā)學生思考:地球這么大,怎樣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呢?這樣做既為下節(jié)課進一步用數對確定位置打下伏筆,又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