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將自己的思路梳理好,會寫適合自己的教學反思是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的前提,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比例教學反思反思5篇,供大家參考。
比例教學反思反思篇1
《比例尺》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同時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難點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這一課我在教學時,首先立足于學生發(fā)展的教學目標,課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腦筋急轉彎題:“今天早上老師從家到學校上班用了15分鐘,可是有一只螞蟻卻只用5分鐘就從莆田爬到福州,這是為什么?”,這里創(chuàng)設了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著,引導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自學。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樣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樣,培養(yǎng)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學生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最后提問:學習了比例尺,對我們有什么用處?使學生對今天所學知識有更深入地了解。
這一節(jié)課,通過這一系列的設計,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探究,對本課的知識掌握較好,對比例尺也進行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進一步得到體驗,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比例教學反思反思篇2
《比例尺》中的內容,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之一。這部分內容還是學生學習有關地圖、工程圖紙計算的啟蒙點。另外,這部分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可謂中流砥柱也!所以,教學時,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比例尺,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正確說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體意義,能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出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意義重大也!
教學重點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出比例尺和實際距離。在教學中,我采用了自學教學法,老師適時點撥,注重讓學生用動手操作、大膽設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
一、就地取材,自主探究可取
教室里有現成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問:中國地圖是憑借什么把幅員遼闊的960萬平方千米的祖國大地畫在了僅80平方分米的圖紙上?因為有自學任務在前,學生知道從地圖上找比例尺,初步感知比例尺。比例尺的產生過程則以以下方式由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出來:請學生將學校的旗桿畫在一張紙上。旗桿高15米,質疑:按實際長度畫能畫得下嗎?小組合作,教室里瞬間熱鬧起來,學生不可能按原來的長度畫,只有想辦法縮小。請學生用一句話說明用1厘米代表了實際的多少米,學生標注。教師巡視,找有代表性的,如“圖上厘米相當于實際10米”,“圖上1厘米相當實際300厘米”;“用1厘米代表15米”摘抄下標注。這一過程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為學生供了獨立思考的開放空間,關注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學習的過程學生印象深刻,興趣濃厚。我認為學生經歷比例尺的產生過程比知道比例尺意義本身更有價值。
二、捕捉生活中的數學信息,讓比例知識絢麗多彩
如果我們以學生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為載體,必能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在生活中捕捉數學信息,提供可體驗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感知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比例尺在繪圖時的運用,我收集了學校平面圖的一組數據,有教學樓、辦公樓、自行車車棚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分組計算出比例尺。這一設計,不僅及時地鞏固了比例尺的求法,從算出的比例尺都是1 :6000讓學生感知:同一幅圖里各個角度和點都是按同一個比例尺繪制的。這樣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動手中理解,在討論中收獲,所獲取的知識是深刻的,經歷的過程是愉快的。
比例教學反思反思篇3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曾想過這樣設計:先復習一下比例尺的意義,然后隆重推出課本的信息窗,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如:從濟南到青島有多遠?需幾小時到達?然后重點探索如何根據圖上距離和比例尺求出實際距離。但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對根據數學信息提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似乎興趣不是很大,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呢?我靈機一動,對信息窗做了一下修改:
課一開始,我問:同學們,你們到過青島海洋世界嗎?(由于青島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城市,學生熱情比較高。)如果我們要從威海出發(fā)去青島,客車以每小時100千米的速度行駛,你知道路上需要幾小時嗎?
這時,學生紛紛發(fā)言: 這怎么行?必須知道青島和威海兩地之間的路程??!接著,我出示了信息窗中的地圖,問學生:根據現有的資料,你能算出這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嗎?學生興致很高,找到的思路很多,但很少用課本上的方法,想法最多的思路有:
思路一:比例尺1:8000000可以理解為圖上一厘米代表實際8000000厘米,因此圖上3厘米實際就是3×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
思路二:因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困此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也就是說,3÷1/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
雖然學生沒有用課本上的方法,但我認為還是非常有必要給學生補充的,而且由于思路簡單,利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掌握。另外,在設未知數時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設成厘米為單位,最后為什么要注意化成更大一些的單位,如米、千米。
本節(jié)課的知識比較零散,還涉及到如線段比例尺的類型,放大比例尺應注意的問題等,本節(jié)課沒能全部解決,但我覺得本節(jié)課的方法思路學生明白透徹了,也為其它類型的題打好了基礎。重要的是,本節(jié)課中,學生體會到了用不同的思路來解決問題,那么在出現線段比例尺的時候,學生就不會生搬硬套的用公式來解決了。
這節(jié)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fā)展。
比例教學反思反思篇4
這一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比和比例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比例是建立在比的關系的基礎上的,所以必須讓學生回顧明確什么是比和比值。兩個數相除叫做這兩個數的比,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比號寫法,另一種是用分數寫法。只有比值一樣的兩個比才能組成比例。從內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這一內容,在整個小學階段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他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其意義,還要學會判斷兩種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我選擇了師生互動,以教師的“引”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這一概念。
首先,讓學生弄清什么叫“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我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fā)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在變化中發(fā)現: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變化方向性。
其次,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考慮: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路程和時間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90米。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值都是90米,從而突破了正比例關系的第二個難點,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把學生對成正比例的量的意義的理解成一系統(tǒng)。由于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學習還是讓學生對比例1來自己理解數量和總價的正比例關系。
最后,在兩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教材中這個概念比較長,所以對于學生來說要真正完整的記憶下來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所以我結合每個關系式,讓學生找相關聯(lián)的兩個量,它們是怎么樣變化的,比值有什么特點,這樣對應去理解每句話,最后達到真正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把這個意義從局部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系。然后,老師舉例子說明,并且請學生互動找例子。
對于學生來說,數量關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復強調過的,學生印象比較深刻,但是還是有一部分數量關系學生掌握的不理想,在后面的練習中體現了這一點,因此還應該多練習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進一步把”正比例”這一知識點掌握扎實。
比例教學反思反思篇5
《正比例的意義》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都是要讓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并初步學會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系,同時向學生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對于小學生來說,這部分內容還比較抽象,在理解上具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教學本課的主導思想是: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熟悉的數量關系,體驗數量的變化規(guī)律,進而進行歸納概括,經歷由形象到抽象,由具體到一般的抽象思維過程。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發(fā)現兩個量之間的變化情況(一個量擴大,另一個量也隨著擴大;一個量縮小,另一個量也隨著縮小,但是比值不變)并不存在多大難度。關鍵是讓學生把這種規(guī)律和正比例的意義建立思維聯(lián)系,讓學生深刻理解比值一定的意義。
我主要是通過這幾個問題在學生觀察與思維之間搭建橋梁的:
1、表中的這些數據可以組成比例嗎?請你寫出幾組比例。
2、你是怎樣正比例中的“正”呢?(一個量擴大,另一個量也擴大;一個量縮小另一個量也縮小,變化趨勢是一致的。)
3、體積和高的比值,也就是底面積為什么不變呢?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說明嗎?【根據比的基本性質,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4、你是怎樣理解底面積一定呢?(一定就是指底面積不隨著體積和高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不管體積和高怎樣變化,底面積總是一個固定的數。)
通過對這幾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學生對正比例的意義的理解可能會深刻一些,也就不太容易和后面學習的《反比例的意義》相混淆。
在后面練習拓展的過程中,我發(fā)現有部分學生對比值一定這個概念的理解還不是太深刻。
比如判斷:
圓的面積和它的半徑成不成正比例。學生計算出它們的比值是圓周率乘半徑,仍有部分學生認為一個圓的半徑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它們的比值也是不變的,出就是圓的面積和它的半徑正比例??磥韺W生對比值一定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