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加幾教學反思精選7篇

時間:2022-12-18 作者:betray 教學計劃

只有認真將教學反思寫好,才可以讓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得到記錄,老師們在動筆寫教學反思之前,要回顧在教學期間的成績與不足,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7,6加幾教學反思精選7篇,感謝您的參閱。

7,6加幾教學反思精選7篇

7,6加幾教學反思篇1

大家都說“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睕]有興趣的學習是枯燥的。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币虼耍艺J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

在我教學《胖乎乎的小手》一課時,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一系列活動。首先我從拍手猜謎語“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入手,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小手,說說是一雙怎樣的小手,從而引入課文的學習。其次在學生學習課文后,我設計了用“因為……所以……”或“……是因為……”的句式說說說大家喜歡這雙小手的原因這個練習,以此來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最后在明白全家人喜歡這副畫的原因后,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作業(yè):在畫紙上畫下或印下自己的小手,并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在下方配上一句話:這雙小手給爸爸——,給媽媽——,幫老師——

語言學習離不開實踐活動,脫離了語言環(huán)境,語言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和意義。低年級學生喜動愛玩,“猜小手”、“畫小手”、“印小手”、“夸小手”就是給學生提供了廣泛的活動空間,搭建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我想只要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做一個有心人,精心的去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相信我們的學生一定會越變越出色!

7,6加幾教學反思篇2

高二語文教學工作告一段落,感覺自己盡心盡力了,但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仔細回顧起來,感覺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總結,需要提高。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甚至有些學生漠視語文,表現(xiàn)出了種種的消極心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不夠,效率不高,確實值得反思?,F(xiàn)在我結合這一段時間以來的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不正確心態(tài)和解決方法做一下歸結。

一、學生的不當心態(tài)

1、漠視心理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xiàn)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tài)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作文想寫多長就寫多長,不問質量與字數(shù),不關心老師給出的分數(shù)。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shù)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shù)也低不到哪兒去。

2、敷衍心理

一些學生學習被動,你讓他學點他就學點,你不說,他就不學。你讓他背書默寫,他磕磕巴巴也能背上來,但一寫就出現(xiàn)錯別字。這些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yè),滿足于老師提問時,有“我已學過了”的回答;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

3、焦慮心理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shù)仍?,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xiàn)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焦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fā)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4、投機心理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雖然老師提出要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yǎng)語感,但其充耳不聞。真正遇到與教材有關的題目時,卻做不好。

二、自己的解決辦法

1、變更教學的內容

課堂上需注意充分調動、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所有學生的諸方面素質的主動、生動、全面、和諧、充分的發(fā)展,而不只是知識的傳授。主動把教師“一言堂”奪取的學生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這是課堂教學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基本前提。如果只停留在滿足于口頭上、認識上的轉變觀念,不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變革教學行為,課堂上便不會有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有鑒于此,我認為,應樹立“五不”意識,即: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不暗示;凡是學生能自主探索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說的,不說;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不做。教師應甘愿成為課堂的配角,不與學生搶風頭。

2、注重興趣的培養(yǎng)。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于創(chuàng)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復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時,《詩經(jīng)》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于“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蔽蚁耄Z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進行成功教育

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決。”俗話也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于高二階段的學生更為重要。對于學困生,要鼓勵和引導他們,不能讓他們自暴自棄,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嘗試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要自己邊教學邊總結。

7,6加幾教學反思篇3

教學反思:

這首詩表達了對長江的贊美和依戀之情,讀起來充滿激情和力量,讓孩子因長江而自豪,因祖國而驕傲!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品讀”是重要的教學手段。

一、教學過程要抓住孩子的心。

教學過程中,起初我以全詩中“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這句直抒胸臆的詩句,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質疑:“為什么說長江是‘無窮的源泉’?為什么長江有‘母親的情懷’?”仔細想來,這首詩是將長江的“無窮的源泉”和“母親的情懷”有機結合、相互交融來寫的,沒有必要將哪些句子是寫“無窮的源泉”,哪些句子是寫“母親的情懷”這樣分開來理解。只要學生能從詩句的品讀中領悟到長江具有“無窮的源泉”和“母親的情懷”這兩點即可,哪怕從同一個詩句中既領悟到長江無窮的源泉,又感悟到長江母親的情懷,只要學生說得有道理都可。這樣孩子就不會為理解而理解,而是將心中的長江形象與祖國山河的壯麗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從而贊美和依戀。

二、指導朗讀要抓住孩子的情。

意境是詩歌的核心,是詩人精神境界的藝術表現(xiàn)。所以我第二個方面我必須在引導學生進入意境上下功夫,讀出情感,讀出味道。讓孩子在多媒體教學紀錄片的配合下,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誘導學生進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與作者心靈相通產(chǎn)生情感共鳴。最后使孩子們的情感在歌聲中得到升華。

這堂課我認為沒有過多的贅述,學生便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進行閱讀與思考了。我想詩是感性的,是用心去感悟的。語文教學就應該在語言文字中充分挖掘孩子的情感,讓孩子實實在在地去感受中華文字的美。

7,6加幾教學反思篇4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τ诘湍昙壍膶W生來說,要根據(jù)抓住他們的心理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每一堂課的教學中,教師都應該以微笑面對學生,給學生營造一種和諧、安定、愉快、融洽的課堂氣氛,為師生間的、生生間的平等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課堂上,我不僅給學生提供探討問題的機會,讓他們在相互的交流中獲得知識,而且,有針對性地對全體學生進行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比如,班上少數(shù)孩子比較害羞,從來不敢舉手發(fā)言,在小組中也很少交流自己的看法。為了使這部分孩子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討論交流等學習活動中,我鼓勵學生大膽舉手發(fā)言,如遇到一時答不上來或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就大聲告訴老師“我有困難,需要幫助”或“我沒想好,下次來”這樣不但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還逐步有效地使每個孩子得到勇氣的鍛煉。通過這些訓練,積極舉手發(fā)言的小朋友漸漸變多,對他們實行鼓勵,讓他們充滿信心。

總之,整節(jié)課我力求給學生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充分發(fā)揮師與生、生與生的多向互動作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

?識字5》是一篇韻文,其實就是一首詩歌,教學中,我把詞串和圖畫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朗讀中想象詞串描繪的畫面,并練習美美的朗讀。在朗讀中增加語言積累,由學一個詞,一排詞學習積累詞語。在讀詞串中練習說話,把讀詞串和語言表達聯(lián)系起來。在指導寫字時,把左右結構的字結合起來,讓學生觀察字形和結構,并重點指導了“刺”的書寫。課后有一個小反饋,讓學生用識字5中的詞串寫一小段話,鍛煉小朋友組織語言及寫的能力。

7,6加幾教學反思篇5

1、學生在本節(jié)課中學有所獲:《玲玲的畫》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活動的小故事。玲玲準備參加比賽的畫,不小心弄上了墨漬,在爸爸的啟發(fā)下,墨漬被“變“成了小花狗。課文中爸爸的話揭示了主題,引人思考。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對于啟發(fā)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因此教學中我牢牢抓住這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重點,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在尊重學生個性的理解的同時,巧妙的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指導學生讀書方法,在讀書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故事蘊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響和啟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2、現(xiàn)在在語文課堂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將多媒體使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我已經(jīng)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來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畫,接著進一步使用這一教學資源,讓原來的畫與改了之后的畫進行一個比較,對比出因為一個無意間的過失讓畫面上多了一只懶洋洋的小狗,使得整個畫面顯得生趣盎然。

從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領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钡膬仍诤x,也向學生傳達這樣一個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生活就會有無限的可能。

3、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我更多的關注教師的教,缺少對學生的需求的關注。呈現(xiàn)在課堂上,學生顯得被動。而細節(jié)之處的處理也欠圓滑,教學的痕跡比較濃??磥恚挥姓嬲褜W生裝在心中,處處以學生的需求出發(fā),語文課才能更加充滿語文味。

7,6加幾教學反思篇6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一篇記敘文,課文講述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誕生的經(jīng)過,是一篇科學故事。文中寫了一名叫雷奈克的醫(yī)生一次偶然的發(fā)現(xiàn),從中受到啟發(fā),通過反復實驗,發(fā)明了世界上地一個聽診器。告訴我們只要平時善于觀察,肯動腦筋,就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的道理。我讓學生也來學習課文做個試驗,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同桌一人耳朵緊貼桌子一頭,另一人在桌子另一頭用筆劃著桌子。那么在一頭的同學就能聽到了響亮清楚的劃桌子聲。如此同桌互聽。第二個試驗是將紙卷成筒兒,一頭靠著同桌的胸腔,一有關當局湊近自己的耳朵,聽對方的呼吸聲、心跳聲。由于試驗時做得不夠嚴密,紙筒會露風,而且班上并不是十分安靜,所以聽到的大多是轟隆隆的空氣聲。也有同學聽到了咚咚咚的心跳聲。實踐給學生們帶來了一個驚喜,一個發(fā)現(xiàn)和一次體驗,增強對課文的理解。他們有了實踐發(fā)現(xiàn)后非常興奮,對聽診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對雷奈克的高興有了感悟。

課文是科學故事,講述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誕生的經(jīng)過,讓學生明白只要我們平時善于觀察,肯動腦筋,就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的道理。

在教學時先從題目入手,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好好權衡一下,你覺得哪個詞語最吸引你的眼球?”大家一致得出是“第一個”,并說出了道理,因為聽診器我們并不陌生,已經(jīng)很普及,但最先發(fā)明的人應該是最了不起的,在探究下,我們進一步讀好課題,此時問學生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會對聽診器是誰發(fā)明的很感興趣,第一個聽診器是怎么想起來發(fā)明的呢?會是什么樣子?這些有價值問題的產(chǎn)生更有利于學生深入學好課文。

第二自然讀是全文的重點,講述了受孩子玩蹺蹺板的啟示,雷奈克做出聽診器的雛形。課文除了對雷奈克成功地聽見病人心跳后的喜悅進行描寫外,對雷奈克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語言、行為以及內心活動都沒有很具體的描寫,這留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所以我指導學生在閱讀時采取讀中感悟、讀中想象的策略。效果比較好。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總能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不過我倒有些喜歡這些問題。在課上,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或理解有難度時,正是需要我們引導,體現(xiàn)教師價值的地方。今天,我上完了13課的第一教時,光自學生字詞,朗讀課文就花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我并不覺得課上效率低,反而發(fā)現(xiàn)讀準、讀熟、讀好課文,很多的問題都已迎刃而解了。當然,學生也有索然無味的時候,比如今天課上,有些長句讀不好,但學生明顯已失去了堅持的興趣。此時,需要想些方法。我“故技重施,屢試不爽”。組織朗讀比賽,以小組為單位?!敖裉欤降啄膫€小組讀得最好呢?我要給你們打分?!睂W生立刻振奮了精神?!安贿^要想獲得好成績,必須每個成員都付出百倍的努力?!毕冉o一段時間練讀。學生個個都全力以赴,認真練讀。課文讀得有聲有色。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也樂意糾正。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朗讀的效果和學生練讀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良好的讀書習慣,甚至強烈的集體榮譽感。何樂而不為呢?

7,6加幾教學反思篇7

20xx年10月21日—22日,麗水市小學科學20xx年度課堂教學評比活動在龍泉市實驗小學舉行。九堂參與評比的課中,蓮都區(qū)藍劍鋒老師和遂昌縣藍智俊老師都選擇了《巖石會改變模樣嗎》。之前自己對這個內容就比較關注,本次又聆聽到兩位老師的不少精彩設計,產(chǎn)生了不少新的想法,在此列出,與各位同行探討。

首先是對教材進行分析?!稁r石會改變模樣嗎》隸屬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從內容編排上該單元分為四個部分,其中第3—7課為第三部分,重點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變化,包括風化作用、侵蝕和沉積作用。在這課之前的第2課,學生認識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表形態(tài)變化,然后過渡到本課《巖石會改變模樣嗎》,是學生認識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變化的開始,同時為后面的“土壤中有什么”的學習作了鋪墊。本課教材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巖石變化的原因”,第二部分是“風化作用改變了地形地貌”,最后的拓展活動是調查家鄉(xiāng)特殊的地質景觀及形成的原因。本課主要通過探索巖石破碎的原因,認識溫差、水、大氣、生物等各種自然力對巖石的破壞作用——風化作用。在風化作用下,巖石發(fā)生了變化,并導致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形成許多自然景觀,當然這種變化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在比較細致地鉆研教材后,現(xiàn)在針對聽課體會來說說我的教學設想。

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本次上課的兩位藍老師,在導入時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借助觀看巖石圖片的方式,意圖是讓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片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這確實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法。不過,我更喜歡這樣上:

教師先拿出一塊巖石a(質地較軟、棱角較分明),問:這是什么?學生若回答“石頭”,則順勢說一下,它還有個更規(guī)范的名字“巖石”。(板書:“巖石”)再拿出另一塊巖石b(質地較硬、比較光滑的鵝卵石),問:比較一下這兩塊巖石,它們的模樣有什么不同?(在“巖石”之后補充板書:“模樣”)這里采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對模樣有初步的認識。

然后,拿起巖石a和巖石b,問:如果現(xiàn)在要改變這兩塊巖石的模樣,你有什么辦法?(在“模樣”前補充板書:“改變”)學生可能會想到鐵錘敲、在地面上用勁摩擦、兩個巖石互相撞擊等方法,教師可以讓那幾個學生現(xiàn)場演示,演示時一定要讓引導學生進行巖石前后的對比,并讓學生思考“把巖石放在水中弄濕”和“在巖石外表涂抹顏色”有沒有改變模樣,從而真正明白“改變模樣”的含義。

教師小結:剛才,我們用人力因素改變了這些巖石的模樣,如果把這些巖石放在大自然中,它們的模樣還會不會改變呢?如果會——你認為自然界中的哪些因素會讓巖石改變模樣?(根據(jù)學生回答隨機板書:溫差、水、大氣、生物等)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許多老師都喜歡絞盡腦汁策劃新課導入,什么魔術、圖片、錄象、實驗等,以前我也是這樣想和做的.。如今我終于醒悟,課初的5分鐘,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根本就不需再去刻意激發(fā)興趣。而且,一開始若把興趣完全激發(fā),若后面沒有更吸引人的活動,學生就很容易產(chǎn)生失落心理,嚴重影響后面的學習效率。一節(jié)課比較合理的學習興趣應該是這樣的曲線分布:課初5—10分鐘穩(wěn)步上升,課中的20—30分鐘漸入佳境達到高潮,到最后興趣點有點回落但還保留在一定的高度。

我的觀點是,不要把開頭搞的太花哨,抓住關鍵直奔主題,按照“巖石——模樣——改變模樣(人力)——會改變模樣嗎(自然外力)”的順序,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奠定必要的基礎。另外,準備了兩種不同質地的巖石,隱含了讓學生知道巖石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不同軟硬的巖石在同等條件下改變的程度會有區(qū)別。

二、材料準備,嘗試放手

有些特定的實驗材料,學生不容易準備或教師要做刻意的安排,那當然由教師準備和提供。除此之外,我覺得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幾個原則:“能讓學生準備的就讓學生準備,能用身邊材料就少用專用儀器,選用的實驗材料越精越好”。

關于巖石的這兩節(jié)課,兩位老師準備得十分充分,不僅提供了所有的實驗材料,還對每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設計。比如實驗用的巖石,從后期的結果上看,兩個老師準備的都是比較容易產(chǎn)生明顯現(xiàn)象的巖石,再比如對“流水實驗瓶”中的水量多少也做了刻意安排。

不過我在想,能不能大膽地放放手,讓學生自己帶巖石呢?巖石在學生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而且學生準備的巖石往往是各種各樣的,從而會讓實驗結果會更豐富。至于“流水實驗瓶”里的水,多少又有什么關系,讓學生適時觀察水多和水少時對巖石作用的影響程度,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我會讓學生準備龍泉本地的巖石,教師再有意識地補充些軟硬不同的巖石,然后讓學生做實驗。甚至我會多準備些比較堅硬的巖石,讓大部分實驗組都看不到明顯的變化,然后進行思維的提升,讓學生從看不到明顯變化的現(xiàn)象中推理出變化是存在的,只是這個變化非常緩慢和微小,這更接近自然界中的風化現(xiàn)象。

三、探究活動,精心安排

教材安排了幾個模擬實驗,按先后順序分別是“冷熱對巖石的作用”和“流水到巖石的作用”。仔細研讀后,我覺得應該先讓學生做“流水實驗”,再做“冷熱實驗”。也許有些人會對此不以為然,實不知其中用意。首先,從實驗難度上講,“流水實驗”比“冷熱實驗”簡單,從易到難,更符合教學規(guī)律。其次,“流水實驗”的材料準備比較簡單,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帶,再用“冷熱實驗”來調控學生,留下第一個實驗使用中的一塊巖石,把其他的實驗材料全部上交,有助于排除無關干擾,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無論是“流水實驗”還是“冷熱實驗”,都必須讓學生在觀察結果的同時要注意關注過程。比如,一開始就必須讓學生明確實驗用水是透明的,巖石也是清洗干凈的,從而保證實驗探究的嚴密性。否則,萬一有學生提出質疑,說水變渾濁和瓶底有微粒是巖石本身上粘的沙土,那就真的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在“流水實驗”中,兩位老師都注意到模擬自然環(huán)境中流速變化,這非常好,在以往的聽課中我沒有見識過。如果教師再引導學生小組分工,一個同學負責做實驗,另外的幾個同學觀察流速變化時流水對巖石的作用會有什么影響,并有記錄員進行記錄,就可以在反饋時得出流速快水對巖石的沖刷就加劇,而巖石相互之間的撞擊也更明顯,從而推理出河流中為什么上游和中下游的巖石有那么大的區(qū)別了。

而“冷熱實驗”,我建議教師在組織討論實驗器材的正確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項后,給學生長時間的探究(比如5-8分鐘),在這期間不要對冷熱交替的次數(shù)進行要求。估計這里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是學生冷熱交替的次數(shù)少但加熱時間長,二是冷熱交替的次數(shù)多但加熱時間短,無論哪種情況,其實都可以對巖石產(chǎn)生一定的作用,而且兩種方法并無明顯優(yōu)劣之分。

至于教材后面的“動植物對巖石的作用”,我一直很反對用石膏做模擬實驗,因為石膏和自然環(huán)境中的植物作用差別太大,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語。這里簡單的處理方法是讓學生進行猜測,從樹木的根會讓巖石破裂、動物的行為會讓巖石磨損、動物的糞便會侵蝕巖石等,從而明白生物的作用也會改變巖石的模樣。

這節(jié)課,還有個很好的教學點,那就是風化和“風的作用”兩個概念的區(qū)別。其實風的作用在教材中是被表達為大氣的作用,但具體怎么作用并沒有進行明顯的闡述。教學中把這個內容作為拓展的機動部分,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