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邏輯讀后感6篇

時間:2023-08-30 作者:Kris 讀后感

我們深入閱讀,終于迸發(fā)出真摯的讀后感,我們的思緒在閱讀后充滿了各種讀后感,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法的邏輯讀后感6篇,感謝您的參閱。

法的邏輯讀后感6篇

法的邏輯讀后感篇1

金融的產生與發(fā)展基礎是契約架構與個人權力的保障,因為價值的跨空間、時間交換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因此需要相應的制度去確保交換的公平性!家族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其實就是一種規(guī)避未來風險的隱形投資,而血緣關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約架構!典型例子就是“養(yǎng)子防老”,父母擔心老無所養(yǎng),在年輕時會把大量時間、金錢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養(yǎng),這其實就是一種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資!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從金融學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釋。如上所說,以血緣關系為依托的家隱性來說是為了規(guī)避未來風險,是經濟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養(yǎng)孩子的目的是防老無所養(yǎng),因此,小時候孩子必須對父母服從,要不長大還了得!這種情況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種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個性受到嚴重壓制,整個社會缺失創(chuàng)新氣氛。儒家的長幼有序,三綱五常從道德上給與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僅家庭內部,社會方面也會給與不孝子女以巨大壓力。這樣,家文化帶有很重的責任與義務感,極大地剝奪了孩子的權利,壓制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所以就要找另一種方式去規(guī)避家庭風險,那就是現(xiàn)代金融!

經濟獨立是個人自由的基礎。如果老年人也能經濟獨立,那么他們將不會對孩子的行為過分干預,退休基金、養(yǎng)老保險等為規(guī)避未來風險提供了充分的選擇,老人參與這些金融活動就會在年老時享受金融投資帶來的回報。

上面的描述只是從家的角度分析金融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那么對于社會而言其存在性以及發(fā)展的必要就不言而喻。

金融初期主要形式是銀行以及保險。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是其發(fā)展的搖籃。這些國家為了拓展其海外貿易,維護海上霸權地位,大力發(fā)展銀行以及保險業(yè)務,后來為了維持戰(zhàn)爭需要,又大量發(fā)行國家債券,從而為金融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英國是最早發(fā)行股票的國家,但由于缺乏相關監(jiān)督契約制度,發(fā)生南海股市大泡沫,英國決定限制股票發(fā)展,從而逐漸在競爭中失去金融霸主地位而被美國取代。證券,保險,基金,債券,說到底,就是為了優(yōu)化資金的配置,將未來收入流現(xiàn)金化,也即資本化!

人們一般在青壯年時期消費需求最大,但此時的錢也最緊張,而到老年時最不需要花錢卻最不缺錢,為此利用金融,他們可以通過借貸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來滿足消費的需求,這樣做的好處:1、優(yōu)化資金的配置,使資金能按需分配,避免出現(xiàn)沒錢時消費需求最大而有錢時消費需求弱的現(xiàn)象;2、減輕一次購買時的壓力,提前享受生活;3、促進社會消費,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因此美國式的消費模式是一種合理理財與投資的模式,是先進的!那么,為什么美國還會成為經濟危機的源頭呢?這是否說明美國式消費的終結?

答案是:不是!美國的金融危機的確來源于這種借貸消費,但不是模式本身所帶來的。舉美國住房按揭貸款為例:a想買一套房,但他付不起全額資金,于是他向銀行借貸,以未來的收入作為抵押買下這套房。假設還款期限為30年,那么銀行就只能在30年后才能連本帶息收回所有錢,這就存在流動性風險,如果銀行中間需要錢或者30年后收不回來這筆錢怎么辦?這勢必影響銀行的借貸,影響金融的發(fā)展!伴隨這個問題的產生就有了聯(lián)邦住房按揭貸款協(xié)會(fm),他的作用是專門買那些銀行想轉手的按揭貸款(現(xiàn)金支付),于是死錢又變活錢了。銀行承擔的風險小了,貸款量也多了。接下來的挑戰(zhàn)是fm的錢也不是無限的,于是70年成立了gm,專門將從美國買來的各種住房按揭到款打成包,然后將貸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證券的形式向資本市場投資者出售,即按揭貸款證券。這樣就將風險分擔到社會中,同時使活錢的來源無限變大,但同時借貸者與資金提供者的距離越來越長,交易鏈長了,風險就大了,中間夾雜著很多的代理商、代理機構,他們很多只負責收取中介費而不管其他的,一環(huán)壞了,那么全環(huán)就可能出問題。從而引發(fā)次貸危機,又因為房貸已經同眾多金融產品及其衍生物密切相關所以導致金融危機也就不足為怪了!

法的邏輯讀后感篇2

我們可以說邏輯學是研究思維、思維的規(guī)定和規(guī)律的科學。但是只有思維本身才構成使得理念成為邏輯的理念的普遍規(guī)定性或要素。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維,而是思維的特有規(guī)定和規(guī)律自身發(fā)展而成的全體,這些規(guī)定和規(guī)律,乃是思維自身給予的,決不是已經存在于外面的現(xiàn)成的事物。

在某種意義下,邏輯學可以說是最難的科學,因為它所處理的題材,不是直觀,也不象幾何學的題材,是抽象的感覺表象,而是純粹抽象的東西,而且需要一種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夠回溯到純粹思想,緊緊抓住純粹思想,并活動于純粹思想之中。但在另一種意義下,也可以把邏輯學看作最易的科學。因為它的內容不是別的,即是我們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熟習的規(guī)定,而這些規(guī)定同時又是最簡單、最初步的,而且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例如:有與無,質與量,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一與多等等。但是,這種熟知反而加重了邏輯研究的困難。因為,一方面我們總以為不值得費力氣去研究這樣熟習的東西。另一方面,對于這些觀念,邏輯學去研究、去理解所采取的方式,卻又與普通人所業(yè)已熟習的方式不相同,甚至正相反。

邏輯學的有用與否,取決于它對學習的人能給予多少訓練以達到別的目的。學習的人通過邏輯學所獲得的教養(yǎng),在于訓練思維,使人在頭腦中得到真正純粹的思想,因為這門科學乃是思維的思維?!蔷瓦壿媽W作為真理的絕對形式來說,尤其是就邏輯學作為純粹真理的本身來說,它決不單純是某種有用的東西。但如果凡是最高尚的、最自由的和最獨立的東西也就是最有用的東西,那么邏輯學也未嘗不可認為是有用的,不過它的用處,卻不僅是對于思維的形式練習,而必須另外加以估價

法的邏輯讀后感篇3

看完這本書,最大感受是相見恨晚。陳教授出版這本書出版的太晚了。如果早在幾年前能看到這本書,恐怕本人就不會做出提前還房貸的決定了,現(xiàn)在可能就是擁有幾套房子的業(yè)主了。

二、兩方面評價:

1、積極的方面:本書用通俗的語言,獨特的視角,對金融的本質做了一個經典的闡述。個人印象最深的核心觀點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錢、資本及財富的三大關系;二是國家財富、企業(yè)資產與收益、個人未來收入、土地和自然資源四大資本來源;三是市場化、私有化、法治化等資本化三大助推因素。

2、不足的方面:一是關于孝道文化的闡述有偏激之嫌。有孝心是作為一個人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家庭道德,隨著社會發(fā)展的特別是市場化的發(fā)展可能會在孝心表達的形式、方式上發(fā)生變化,但絕不是不再要孝道,終結或淘汰孝道文化,而應該是在文化體系的部分內容上發(fā)生變化,但人應有孝心的根本要求不應改變。

二是對以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陳教授一語中的,指出是因為委托與代理的鏈條太長、花別人的錢不心疼而導致而成,但對如何防范和治理金融危機,特別是對我國在今后大力發(fā)展金融業(yè)的過程中如何有效防范金融危機,并未提出系統(tǒng)、具體、專業(yè)的對策與舉措。

三、三層面反思

1、對于國家層面:一是金融的發(fā)展會帶來財富的增長,我們國家的金融化程度還很低,國家應圍繞三大助推因素,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條件,不斷提升資本化水平;二是國富不如民富,國家應盡量用公債來補充財政赤字,少征稅,藏富于民,把錢留給國民投資創(chuàng)業(yè)。

2、對于公司層面:一是對于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企業(yè),要認清形勢趨勢,緊抓大好時機,借勢實現(xiàn)跨越發(fā)展。二是要學會把企業(yè)資產與未來收益資本化,讓企業(yè)自身更富有,更有實力。

3、對于個人層面:一是要學會用將個人未來收入資本化的手段來增加個人財富,均衡使用、享用個人財富。二是為了降低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或者提高未來收入水平,避免因年齡等原因而貶值或加快貶值速度,我們應著眼長遠,面向未來,一方面要立足自身職責,扎實做好工作,用我們的才華與智慧實現(xiàn)公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為只有公司基業(yè)常青,我們的未來收入才有保障;另一方面,我們要持之以恒地加強自身學習,豐富個人實踐,不斷提升個人素質能力與市場競爭力,通過個人價值的不斷提升去應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避免資本化的前提、基礎出現(xiàn)偏差。

四、四點延伸思考:

1、我們應當購買什么樣的股票?在資本市場不夠健全發(fā)達的情況下,更多的是靠投機,但在資本市場比較發(fā)達的前提下,我們應當購買公司未來收益較大且確定性較高的股票,應當搞價值投資。

2、陳教授關于價值的理論對馬克思資本論關于價值的經典論述提出了挑戰(zhàn),應如何來理解和看待?

3、公司在資本化、金融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公司在國家與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其地位將越來越高,作為一名企業(yè)人,我們倍感自豪,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即中央電視臺的大型紀錄片《公司的力量》,會對公司這一企業(yè)形式的發(fā)展歷史及其在社會發(fā)展中扮演的角色與所起的作用,有一個更加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和認識。

4、要正確對待財富。正如《財富如水》中所言,財富與水有著許多共性,都可流動,都有可能會蒸發(fā)或揮發(fā),甚至被凍結。最重要的一點,水有兩面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沒水喝人會渴死,但喝多了則會撐死或毒死,財富亦是如此。我們要明財性,審財情,結財緣,還財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散之亦有道。

每天抽一點時間,花了接近十天左右的時間把這本書看完了,面對這么一本只有280頁不到的書籍,而且是通俗化語言的書籍,本應該可以更快看完的,但是中間被經常性打斷,無奈,最終卻花了這么多天才把這本書看完。

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看到這本書的名字,總會讓我想起很久之前一些經濟學家做個一個辯論賽,辯論的題目是:到底是金融立國還是實業(yè)(制造業(yè))立國,前者以美國為例進行了全方面的闡述,后者以德國為例從各個角度進行剖析。他們慷慨激昂,旁征博引,滔滔不絕,為自己的立場各抒己見,爭取這次辯論賽的勝利。

看完之后,我覺得都很有道理,而我這么一個門外漢,顯然沒有反駁任何一方的根據(jù)。最后只能恨自己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無奈,并以無論是金融立國還是實業(yè)立國,我覺得能夠讓社會進步,讓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并竭盡所能的為每一個人提供最好的保障,這是我等平民所深切關心的事情。

這兩個國家都是我非常欽佩的國家,一個是制造強國,一個以嚴謹為傲的民族,百年企業(yè)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文化,在這個國家前進路上的同時深深的影響著他們;一個是金融帝國,一個世界超級大國,一個金融思想前沿,科技發(fā)達的帝國,雖然它會發(fā)生金融危機的事件,但是仍舊影響不了它在世界之巔的位置。

看完這一本書讓我感覺到一個制度法律和金融方式的變革有多么的了不起。

一個法律制度完善的國家會讓他們無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制造還是虛無縹緲深不可測的金融發(fā)展更進一步,而它們的發(fā)展又可以進一步促使法律制度的進步。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不斷出現(xiàn)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這個貨幣出現(xiàn)是多么偉大的一件事情,這對當時以物易物的交易環(huán)境產生了多么重大的變革,讓交易變的不再那么的麻煩,不用考慮用自己的牛換成養(yǎng),再換成豬,最后換成自己想要的衣服。

在英國奪得世界霸權之前,由于金融的發(fā)達,讓他們可以以更低的利率獲得更多的貸款,贏得戰(zhàn)爭,最終稱霸全球幾個世紀,成為日不落帝國。而其最為成功的東印度公司更是為以后的股份制公司埋下了鋪墊,促進了今后的商業(yè)的發(fā)展。股份制的發(fā)明無疑是歷史上偉大的發(fā)明,并不亞于我國的四大發(fā)明。

從最初的原始社會公有制,再到后來的部落再到家庭,這個最小的社會單位,并傳到現(xiàn)代。這是社會的進步,是我們生產力提升的結果。而家也成為我們溫馨的港灣,成為世間最美好的地方之一,然而,我們也會經??吹郊彝シ茨砍沙鸬睦?,甚至反目成仇,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為利益的原因。我也同意作者個觀點,那就是家庭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不應該是一個有商業(yè)氣息的戰(zhàn)場。而養(yǎng)兒防老雖說是我們一直所倡導的,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卻成為更多問題的起點。一方面,孩子只能是百善孝為先,言聽計從,活不出自己的自由,沒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權利;而另一方面,父母親到老了,也不一定能夠百分百得到可靠的保障,有的甚至被遺棄。當然,孝順是我們的美德之一,是我們應該倡導的,更是在他們老年的時候。但是,這也反映出父母害怕自己老無所依狀態(tài)的出現(xiàn),所以,不僅要給他們灌輸這個道理,還要多子多福。

這個也從側面反映出,金融等手段的不發(fā)達而出現(xiàn)()的問題,如果有發(fā)達的保險業(yè)和金融保障體系,他們根本不用擔心自己的養(yǎng)老問題,因為沒有他們的話,他們即使到了老年,經濟生活也不要有任何的擔憂。

于此,他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去愛這個小孩,如何讓家庭充滿愛。而我們社會中的市場也是如此,正如作者所說:當一種經濟夾雜著其他因素——友誼、情感和親戚——那么,只會污染人類關系的靈魂。從人類的經驗看,經濟交易留給市場,感情交流留給家庭,這是最好的一種安排,也是市場化分工發(fā)展的總趨勢。

現(xiàn)在我也就明白我們公司旁邊的一個幾十億的企業(yè),老板為什么情愿給他親戚一些錢,也不讓他們去他公司上班的原因。

簡而言之,沒有金融,我們能夠生活下去,但是有了金融,但是會讓我們生活的更好。

法的邏輯讀后感篇4

看到這樣一句話:除了時間管理,我們還應該關注精力管理。不過很慚愧,無論是時間管理,還是精力管理,我都沒有做好。我說一下我的嘗試。

在少數(shù)派的一篇文章里,我認識了“精制碳水”這個名詞,也意識到精力管理這個概念。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中午一頓美味的午餐后,就開始十分疲倦,然后開始午睡。但是,我們的午睡體驗往往很差,下午要是沒課,一不小心一個下午就睡過去了,要是下午有課,起床那個瞬間又會極其難受。不可否認,午睡對我們恢復下午的精力非常必要,但是午睡又很難控制。

由于亞洲食物普遍含有較多精制碳水,我們一頓午飯后,這些精制碳水消化導致血糖升高,進而導致犯困。意識到這一點后,我對這個星期的餐食做了一個嘗試:

早上:吐司+香蕉+牛奶/果汁;

中午:三明治+香蕉+咖啡;

下午:蔬菜沙拉。

一個星期下來,不知是咖啡的原因還是因為減少精制碳水的攝入,這確實讓我中午沒有那么犯困了,但是這讓我更早開始饑餓。另外,我覺得這可能對我來說,節(jié)約的時間大于增加的精力,這讓我不用到食堂慢慢排隊。除了沙拉需要點外賣,需要耽誤一點上下樓取餐的時間。

另外,盡管中午沒有往常那么犯困了,但是不代表不需要午睡了。但是上床睡覺容易貪睡,我開始在書桌上趴在睡,然后10幾分鐘后就會因為手麻,腳麻而醒來,并且由于眼球受到壓迫,醒來還要幾分鐘恢復視力,不由覺得自己有些本末倒置了。

讓我最為頭疼的不是午睡,而是晚睡。我有天嘗試睡前不玩手機,結果1個小時沒有睡著,不得將手機繼續(xù)拿起,在刷手機中不知覺睡去。這幾天一直都沒有做到早睡早起,浪費了不少早上的大好時光。

在少數(shù)派有看到另一篇文章《對某些人而言,學會睡覺比任何事都難》。其實我覺得睡覺對任何人都不難,難的是管理睡眠,在該睡的時候,能快速入睡,在不該睡的時候,不要犯困。

?簡單的邏輯學》是一本“小書”,就頁碼而言不到200頁,我卻花了6天才讀完。反映了我在閱讀上并沒那么投入。其實這本書大部分內容,都覺得比較熟悉,因為在離散數(shù)學中的數(shù)理邏輯部分就有學過,區(qū)別的話《簡單的邏輯學》是文字版,而離散數(shù)學中是符號與數(shù)字。當然,《簡單的邏輯學》本就是一本科普讀物,自然要使用通俗文字來解釋一些復雜概念。

這本書除了讓我們簡要地復習了一下以前學過的數(shù)理邏輯,更多讓我學到是最后一章的【謬誤】部分。我們因為各種主觀原因產生非常多邏輯上的錯誤。當然很多我們都有所聽聞。

這些謬誤其實也是工具,我們在談判溝通過程中,可以利用這些謬誤使得別人入坑。比如“混淆視聽”這個謬誤,通過一些無關的信息,來轉移別人的注意力。

這里還提到一個謬誤:以出身論英雄。在剛來的我們這一所十分普通的一本學校時(不是985,不是211,更不是雙一流),我對社會上許多大公司招實習生看簡歷只看985,211院校學生的行為十分鄙夷,這無疑是一種以出身論英雄的邏輯謬誤。

不過隨著認知的增長,我也能理解這種行為了。這種明顯的邏輯謬誤(一般院校就沒有人才),這些hr無疑都非常清楚。但是篩選人才是需要成本的,從985院校里10個人里就能找到一個合適的人才,但是到普通學校,可能就需要從100個人里去找一個。這就讓篩選成本上升了10倍。

因此,很多謬誤,盡管邏輯不正確,但是各種客觀原因的限制,我們知道是錯的,但是卻無力更改。

法的邏輯讀后感篇5

近來從網上看到一本小書,是一個美國人寫的,不足150頁,但讀起來感覺越來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國作者的魅力了,甚至連本書的編輯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這本書書如其名,就是《簡單的邏輯學(beinglogical)》。

本書將邏輯分為五個章節(jié)。第一章是準備,為成為一個邏輯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邏輯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確的邏輯思考。第二章闡述了引導邏輯思考的基礎事實,第三章重點是“論證—邏輯思考”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第四章,探討導致非邏輯思考的態(tài)度及思維模式。第五章圍繞“謬誤—非邏輯思考”的細節(jié)展開。

邏輯,作為一個整體,是個寬廣、深奧、精彩紛呈的領域,這本書既沒有刻板的理論論述也不是正規(guī)的教科書,這是一本現(xiàn)實應用的指南,對那些初次接觸邏輯的人介紹邏輯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實踐者,而不是理論家。

通讀全書,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邏輯學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稱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按嬖诰褪呛侠怼?。它告訴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們都有其自身的根源。當然“問題”,比如質量問題、投訴問題、收費問題等等,作為事物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理論上,產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個人去追尋探究的。所謂原因,它必能導致我們所觀察到的結果,并在結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記;每一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將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體探尋問題根源的過程中,我們一般從結果出發(fā)。每一個問題必然與其結果之間存在必然的相似之處,是我們要遵循的原則。一般情況下,當我們探尋某個原因的時候,我們不能知道產生某種原因的結果是什么,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前面的結果得到關于它的間接的知識。通過統(tǒng)計、評估結果的強度、分布、性質,我們可以推測出原因的部分特性,這些知識將指引我們繼續(xù)探尋的方向。這這里作者舉了一個誰打翻了廚房里的牛奶的故事。從奇怪的聲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見螞蟻,到金絲雀出籠,到窗戶外鄰家的貓,作者一步步探尋和排除,最終鎖定那只灌木叢中正添嘴的貓為重點懷疑對象。

其次,對原因的探尋不要半途而廢。事實經常告訴我們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發(fā)生的原因,而b的發(fā)生又導致了c,c接著帶來了d……,如圖示:a→b→c→d……假設圖中d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發(fā)現(xiàn)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決事物的正確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則,我們決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邏輯思路走到這里是值得表揚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還不夠遠。c確實是導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鏈的源頭是a,a導致b,b導致c。b和c都是一個過程結果,關于b的問題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夠的干預,否則d的問題就難以得到徹底的解決。陳院長常提到的“燈不亮了”故事就是一個典型,還有我們所知的“蝴蝶效應”、“多米諾骨牌效應”。

作者同時指出,有時,我們不能發(fā)現(xiàn)問題的根源,僅僅是因為我們懶惰,沒有充分地研究;有時則是耐心不夠。對于要做的事情,我們總想著用最快的、一勞永逸的辦法來解決,殊不知,問題的根源還在原地嘲笑我們呢!

法的邏輯讀后感篇6

又是一本具有啟蒙意義的金融學小書。在中國,金融這個概念離老百姓比較遠,跟金融沾邊的也就是股民了。股市是什么?金融是什么?

我主要分享金融的邏輯、資本化的邏輯和文化的金融學三部分。

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所有涉及價值或收入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間進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學就是研究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何發(fā)生,怎樣發(fā)展等等。比如貨幣、借貸交易、股票。

在金融經濟學中,任何東西或證券部存在什么固有價值,只存在相對價值。也就是,只有相對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價值這回事。效用決定價值,而不是勞動成本決定價值,這對于理解金融的邏輯極重要。

何為資本化?錢、資本和財富。錢主要是貨幣,而財富往往是物是東西,貨幣是把東西賣掉之后的價值載體,而資本更多是東西的產權證,是與具體的東西相對應的產權。以未來收入為例,個人的未來收入是財富,但如果沒有金融工具把未來收入證券化變現(xiàn),那也頂多是可以感覺到但不能花的財富,也不是資本。通過將部分未來收入以產權證形式流動起來,未來收入流也能成為資本。財富不一定能一下子變成錢,財富的范圍比資本大,資本比錢的范圍大。問題是:什么決定財富、資本與錢之間的相互距離呢?一個國家對東西、對未來收入流進行資本化的能力,也就是市場、契約與產權制度,決定了這三者間的距離。(財富、錢、資本)

美國為什么更有錢?一個社會可以有很多資源、資產和未來收入,但它可能沒有金融資本,只能靠從資本化能力強的國家引進外資:只有在產權明晰、產權與契約權利保護可靠的情況下,人們才會認可金融票據(jù)、證券等權證的價值,未來收入與資產才可以被資本化。資本化的效果是加快資源的配置速度,降低配置成本,提升配置效率。

為什么中國錢多了許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原來由親情、友情實現(xiàn)的互助互惠式隱性金融交易被錢化之后,如果替代性的顯性金融保險、信貸、養(yǎng)老、投資產品又無法跟上,中國人在錢多的同時,可能反而對未來更感到不安。

金融的治國之道?決定經濟國策的兩個關鍵要素是國債利率和國家投資回報率,前者取決于金融市場的發(fā)達程度,后者取決于國家制度是否有利于市場交易。

說到底,是應該往國庫多存錢,還是不僅把收入都花掉而且要借國債發(fā)展,答案取決于長期限資本市場的發(fā)達程度,也取決于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前者決定公債利息成本的高低,后者決定政府投資的效率及回報的高低。由于金融發(fā)展也取決于國家制度資本,所以,最終是制度決定了國策模式。

外國人喜歡買美國國債,美國政府用低息借到這些錢后,通過減稅把錢轉給美國老百姓去做股票等生產性資產的投資,這種策略的效果是讓美國財富超速增長。這即是自己有雞再借雞生蛋的效果。

文化的金融學部分。儒家文化的今與昔。過去家庭主要有兩個功能:一個是經濟互助,一個是精神互助。其經濟功能包括兩方面:第一,父母與孩子、兄弟之間胡亮負有隱性回報責任;第二,因血緣關系,內部交易能節(jié)省雙方交易成本。為了支持家的這種功能,社會就必須有相配的文化,幫助實現(xiàn)這些隱性金融契約。這就是儒家文化產生的背景。

但是現(xiàn)代的發(fā)達城市,有了收入又有了未來的經濟風險的保障,他們更多把家看做是感情交流的單元,原來由家勝任的經濟功能逐漸被金融市場承擔,孝道責任逐漸由愛取代,經濟和金融發(fā)展正在改變這些文化。在這種經濟功能主要由市場承擔的情況下,那么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必須有相應的內容,在此背景下西方發(fā)展處自由、民主與法治。

最后說一說對年輕人貸款的認識。

如果年輕人自己通過按揭貸款買房、結婚,自己以后賺了錢還銀行,自己花自己的錢,而父母用積蓄買養(yǎng)老保險、養(yǎng)老基金,等退休后花自己的投資回報錢,那不是讓大家都更有自尊、自由嗎?

想象一種場景:兒子要結婚了,父母通常會把所有積蓄送給他,讓他辦酒宴、買房子。對于一個普通家庭,這幾乎是父母的大部分財產。但問題是,一旦父母把養(yǎng)老錢給了孩子,他們靠什么養(yǎng)老呢?

想象一種情景:年老退休的父母只能被動地等待,等著他們的孩子給錢,以養(yǎng)活自己。老年人就處在一個被動的、權力不平等的狀態(tài)下,尤其是已經失去了賺錢的能力,這對老年人的消費行為多么有影響?。⊥瑫r,兒子這時候也處在中年危機的狀態(tài)。上有老要供養(yǎng),下有子女要撫養(yǎng),還要考慮妻子的感受。在這種情景下,個人生活扯不清的負擔背后的原因就是——花父母的錢!

另外,對于年輕人,貸款也恰好符合了他們的需求。隨著時間的累積,多數(shù)人的收入不斷增加。其收入取現(xiàn)呈上升趨勢。但這里有個尷尬,在于隨著年齡的增加,人們對于金錢的需求往往不那么大了。也就是,年輕時是最需要花錢的年紀,但賺的最少;成年后是不太需要花錢的年紀,但賺的最多?;诖?,貸款就彌補這種尷尬。它將未來的收入提前支出,用在最需要的時間。像這種能提高個人幸福指數(shù)的事,我覺得挺好。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投資性買房趨勢逐漸走低,以及金融監(jiān)管和法律制度不斷完善,金融領域在近兩年可謂呈井噴趨勢。比如互聯(lián)網金融、新三板和私募等業(yè)務。我說不準這是否是一個大風口,但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國家會漸漸頒布支持金融投資的政策,國民的趨利性會將市場行情拉高。

說起來,不管是對金融工具的理解層面,還是對法律金融的認識,都是嶄新的有益的一頁。拋去先機會帶來的優(yōu)勢外,從法律角度考量,金融領域會帶來下一個訴訟引爆點。

1、金融政策的出臺,就會帶來法律制度規(guī)定的滯后,會出現(xiàn)金融領域的灰色地帶,進而容易引發(fā)訴訟。但凡一個領域的興起就會帶來的訴訟,這是市場規(guī)律。但金融行業(yè)的不同,要關注到“引爆點”。像互聯(lián)網金融、小額貸款公司、保險公司等體量小但數(shù)量多的公司最容易帶來大量訴訟業(yè)務。

2、由于金融產品標的大、利潤高的特點,因此金融行業(yè)會更重視法律風險防控,便會有非訴業(yè)務的需求。

毫無疑問,“互聯(lián)網+金融“的背景下一定會造就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優(yōu)秀青年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