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精彩的讀后感可以引起讀者對閱讀文章的興趣,相信喜歡閱讀的你一定有讀過很多經(jīng)典的書籍吧,龍應(yīng)臺的散文 《目送》你一定不能錯過,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guān)于《目送》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4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目送》讀后感1
不知怎的,近期我忽然迷上了關(guān)于生死的書籍,鬼使神差下,我看起了《目送》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憂傷中透著縷縷美麗,其中有42個小文,三大段,令我印象最深的無非是第一個大段,“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而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第一個小文——目送。
目送講述的是作者看爸爸越來越老,直至死亡。兒子愈來愈大,離自己越來越遠(yuǎn),這使我不禁想起了大姨家的表哥,他今年剛上高一學(xué)業(yè)漸漸繁重起來,他沒有當(dāng)寄宿生??杉词顾麤]有當(dāng)寄宿生每次回家時也是十點多了,洗漱后便睡下了日復(fù)一日,他與大姨少了溝通和交流,因此他離開時常常都只留給大姨一個漸行漸遠(yuǎn),直到消失的背影。一次,母親去大姨家吃飯飯桌上大一感慨道:“孩子大了,離你也就遠(yuǎn)了,就再也看不住了?!薄翱刹皇锹?,再過幾年我們家也會有一只籠子關(guān)不住的鳥兒了。”母親笑著說道,兩個女人的對話充滿了淡淡的憂傷和無奈。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每次讀這句話時,我總會鼻子一酸,淚珠嘩啦啦的掉在地上,但同時這也是我最最愛的一句話,他讓我知道了很多:知道了自己不僅有為人子女的時候,而且也須為人母,就像是世上的許多事一樣,有著它的因果報應(yīng),知道了如何在對的年華,做對的事,知道了……總而言之,它使我長大了,是我第一次感到了時間原來少的可憐,我們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三五年,而后我們便是在他鄉(xiāng)孤身一人,無依無靠的孩子。
父母子女一場需要多大的幸運和緣分啊,所以請善待你們的父母,那些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要知道他們傾注多少愛在你身上,對你有多么大的期望……
《目送》讀后感2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zhuǎn)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zhuǎn)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guān)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guān)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guān)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wǎng)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fā)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xí)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jīng)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yuǎn)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fēng)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dāng)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后感3
喜歡《目送》是因為曾經(jīng)看到這樣一段話:“慢慢的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這段話讓我感觸頗深,也讓我想更加深入的閱讀這本書。
全書七十三章節(jié),文筆描述很細(xì)膩。序中便描述了父親的病、母親的老,母親將自己珍藏的首飾拿出交給女兒,女兒推脫不要,母親:“女兒,與其到時候不知道東西會流落到哪里,不如現(xiàn)在清清醒醒的交給你吧。”因為父親生病住院,母親漸漸變老,怕自己不記得事情,像在交代后事一般把東西交到自己女兒手中。此序與第一章第二節(jié)“雨兒”相呼應(yīng),此節(jié)主要描述母親已經(jīng)糊涂不記事,不記得女兒,只記得雨兒。就像現(xiàn)在常說的人老了就回歸孩子的心性,像老頑童。女兒像帶孩子一樣照顧她,帶她出去坐公車、搭捷運(母親生平第一次搭捷運),帶她欣賞外面的風(fēng)景。好像在珍惜這僅有的時光一般。讀這兩節(jié)有種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心酸和害怕,因為自己的父母也在一天天的變老,甚至是害怕他們變老,害怕失去最愛我的人。
其中感悟最深的還是目送這一節(jié),既寫了孩子的長大,又回憶了父親。華安上小學(xué)第一天,龍應(yīng)臺手牽手把兒子送入學(xué)校,“華安背著書包往前走,但他不斷的回頭”他不斷的回頭搜尋母親的身影。十六歲,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告別時照例擁抱,但是已經(jīng)明顯感覺到孩子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入關(guān)后“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二十一歲,即便同路也不愿搭母親的車,即便同車也是華安帶上耳機,聽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后半節(jié)寫到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送作者到大學(xué)任教,車子沒有開到校門口,而是停在巷子“女兒,爸爸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xué)教授的車子”,車子駛出巷子口轉(zhuǎn)彎看不見了,作者還站在那里。到十幾年后醫(yī)院里,父親坐輪椅的背影消失在醫(yī)院玻璃門前。讀這一節(jié)的感受是落寞,是孩子的成長和父親的老、病,而且他們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我不太喜歡電子書,喜歡讀紙質(zhì)的書,因為當(dāng)拿起書本坐在家里讀的時候,自己是安靜的,心是安靜的,心會被帶到書的情境中,《目送》本書讀到現(xiàn)在更多的感覺是落寞和傷感,好像也讓自己提前做好心里準(zhǔn)備,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到我現(xiàn)在的這個年紀(jì),為人子女為人父母,也已經(jīng)慢慢意識到,父母子女一場是一場修行,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她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關(guān)于父母,那是最愛我的人,自己成長,他們不斷變老,我開始變的害怕,害怕失去他們。關(guān)于子女,那也是我最愛的人,從襁褓里的嬰兒到幼兒園到如今的小學(xué)、將來的中學(xué)、大學(xué),工作,走入社會,倏的一下就會長大,雖有不舍但必須放手。我們所能做的也許就是珍惜當(dāng)下,為愛,多些陪伴……
《目送》讀后感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的一篇文章中,也曾引用過這句話,我想,當(dāng)許多人讀這句話時,都能夠感同身受,這是親情的柔軟,是親情的溫度。人的一生,需要經(jīng)歷多少次的離別,目送、傷懷,才能懂得珍惜與放手呢?
當(dāng)讀著文中孩子第一天上學(xué)的情景:“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這是每個孩子必經(jīng)的成長歷程,這讓我想起第一次送小女去幼兒園,她的臉上雖掛著淚珠,但卻是那么懂事地壓抑著自己的情緒,沒有像別的孩子那樣大哭大鬧,老師拉她進(jìn)教室時,她一直眼巴巴地望著我,我也眼眶濕潤地目送著她,不得不鼓勵她向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的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這是多少孩子與父母的心聲?作者將父母與孩子彼此之間內(nèi)心的那種不舍,痛楚與萬般的語言只能用奪眶而出的淚水表達(dá),有一種很強的畫面感,讓人為之動容。
大女兒上一年級就送去城里寄宿,每次星期天下午送她到車上,她的小臉緊貼在玻璃窗上望著我“吧嗒吧嗒”地掉眼淚,當(dāng)汽車慢慢啟動,孩子不停地向我揮著小手,望著逐漸遠(yuǎn)去的車,淚流滿面的我常常呆呆地站很久。每個父母,都在一次次地目送著孩子的背影,這是一種成長的喜悅,也是一種告別的憂傷,當(dāng)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留下被拉長的目光,在追趕……
孩子在不斷地成長,而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像一只雛鷹,他的翅膀會一天天的變硬,總有一天,會飛出我們的視線,而我們只能望著他遠(yuǎn)去的背影,給他真誠而美好的祝福,惟愿他前進(jìn)的道路上鋪滿花香,更充滿陽光。
文章的后面,又寫到送父親去火葬場的那一幕:“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fā),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住這最后一次的目送”。雖然沒有寫如何的痛哭,但生與死,就在這目送之間,讓人能夠感受到,這樣的凝望,一定伴著淚水與疼痛,心一定是悲痛欲絕的,這是一種撕心裂肺的告別:“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生命的終結(jié),就在陰陽相隔的隧道里,慢慢地,慢慢地,所有的一切都將消失,成為人世間的一粒塵?!?
人這一輩子,不光是父女母子,親人之間的情緣,都在不斷地目送,漸行漸遠(yuǎn),驀然回首,留下的只不過是一片空虛與寂寞罷了。
讀《胭脂》這篇,也讓我很受感動:“買了很多不同顏色的指甲油,專門用來跟她消磨臥房里的時光。她坐在床沿,順從地伸出手來,我開始給她的指甲上,一片一片慢慢上,每片指甲上兩層……”多么孝順的女兒,多么貼心的小棉襖!這靜默無言的舉動,卻表達(dá)了最深沉的愛。面對連女兒都不認(rèn)得,無法用語言交談的老母親,女兒用另一種相處方式:認(rèn)真而細(xì)致地“擺布”胭脂陣來哄母親開心,將母親的手指甲和腳趾甲都涂完,又拉著母親在鏡子前化妝,這種女兒對母親的寵愛,多像一個母親對幼小的孩子的寵愛!這就是:“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的最好的回報!
在親情和孝心頻頻被物欲和私利侵蝕并逐漸荒漠化的今天,讀這樣的文章是能夠觸動人心的。文中樸實而簡短的對話,濃縮了母女之間血濃于水的真情,這種情感就像一股潺潺流淌的小溪,洗滌著每個人的心靈,讓孝心和愛心不被蒙上一層厚厚的塵垢,這讓我們會捫心自問:我們對父母,有這樣的耐心嗎?我們曾這樣陪伴過父母嗎?
牽掛是親情,友情和愛情中永遠(yuǎn)的“保鮮劑”,“這些是牽掛你的人慷慨贈予你的時光和情感”,那種“想見亦無事,不來常思君”的真摯情感,是多么難能可貴!當(dāng)讀著作者臨上飛機前給朋友打電話,讓幫忙收拾家,那種口氣不像是跟朋友說話,倒像是在叮囑自己的親人,讓人覺得心里暖暖的,那種如姐妹般毫無掩飾的率真,裹挾著朋友之間的相互關(guān)心,相互幫助,相互珍惜的溫情,這亦或是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擁有的純真友誼。
這本書語言簡潔樸素,貼近生活,作品所描述的都是身邊的人和事,題材似乎俯拾皆是,看似像拉家常,娓娓道來,但那濃濃的生活氣息把人性的美躍然紙上,毫無矯揉造作之意。文章以“情”和“愛”作為主線,用細(xì)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處處洋溢著真情實感,像一壇醇香的美酒,醉了讀者。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無論是孩子還是老人,我們都無法做到永遠(yuǎn)陪伴左右:“我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這是一種無奈的目送,也揪著心在慢慢地往前挪,“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