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書中世界的感知,是對作者用心的感激,是我們對閱讀體驗的總結和反思,讀完這篇文章后,我們有了許多不同的讀后感,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學習的本質讀后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學習的本質讀后感篇1
根據學校和年級閱讀安排,近期讀了《學習的本質》這本書,本書既有教育教學理論,又有具體實例,雖然理論性很強,但讓人讀起來卻不覺艱澀。在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我對教育、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反思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總之,讀過這本書后,收獲頗豐。
首先,“教學”二字,首先在于“學”之一字。本書開篇就講到“只有學習者個人才能進行學習,別人不能取而代之”,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能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才是處于主體地位的人,這與我們271教育的理念完全相同。主體性是學生的內在屬性,是與生俱有的,而不是后天賦予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能動地發(fā)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并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
教育核心價值感也提到,幫助每一個孩子發(fā)現自己、成就自己,讓每個孩子快樂地走向自我教育。這不正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嗎!而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對于學習目標的設定、對于學習過程的設計,集團、學校、年級都在強調,一定從學生出發(fā),是學生立意,而不是教師立意。
其次,設置情境任務,用任務驅動學生的學習。關于學習的欲望,在66頁導語中提到,“讓孩子產生學習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會是好方法”。新課標和高考評價體系中也多次強調情境的重要性,甚至重要到“無情境,不考試”。任務情境與現實生活相適,應該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任務情境,要適應學生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結合學生日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加強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系,調動學生主體性的積極發(fā)揮。任務情境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相聯系,也就是說教師在設計任務情境時要考慮與學生原有知識有所聯系,按照學生認知建構的規(guī)律進行安排與組織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尤其在概念規(guī)律的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的把新概念和規(guī)律與自己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知識聯系。通過已有概念來理解新概念,不斷進行新的意義建構,是知識的學習過程,形成階梯式的上升過程。
第三,積極的評價,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心理學家指出,在學校沒有好學生、差學生,都是有希望的`學生,沒有聰明孩子、笨孩子,都是有潛質的孩子。所以我們站在學生發(fā)展的角度來評價學生,把評價定位在激勵學生的進步上,創(chuàng)設愉悅情境,營造寬松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同時還能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探究和成功的喜悅,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樹立對學習、生活的自信。由于老師把每位學生都視為一個有尊嚴有價值的獨特生命個體,對他進行真心關愛,才使所有的學生都無拘無束地享受著生命成長的快樂,能在溫馨的課堂里傾吐心靈的聲音,感受大自然的為妙。每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作用,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行為、內心,有時還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學習的本質》帶給我的啟發(fā)還有很多,我們應該反復閱讀,讀出文章的精髓,并能學以致用。
學習的本質讀后感篇2
拿到真本書,我在想,學習的本質是什么?我們怎樣學習。書中告訴我們答案:在學習之前先要弄明白為什么學習,這個因人而異。有的是技術需要,我們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有的是一樣天性,純粹的愛好。如果我們的身份是一名老師,那么就有更高的要求,我們的學習要實用、要高效。我想起去年參加《師德報告會》,這對我來說試一次精神的洗禮,現把學習感受摘錄如下。
如果放在以前,我可能會有抵觸的情緒,要周末來聽報告。但是這次我沒這么覺得。更不像有的人為了能逃會,竊竊自喜。身邊確實有很多優(yōu)秀的榜樣,在向榜樣看齊的時候,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查照和反省。今天的感受就是兩個詞和一句話:情懷、平臺、不要做手電筒。
我一直覺得,在農村執(zhí)教是遠一點,但是很舒服。我可以把對學生的愛,按照我的方式給學生。不用受學校的條條框框的約束。滿身滿心的都是學生。事實也確實是這樣。上去發(fā)言的老師都是有情懷的,也都是講奉獻的。他們把自己的閑暇時間都給了學校,明面上、暗地里給了學生很多的幫助。尤其是姚仁山老師,著實刷新了我對老師的認識?,F在社會上評價老師都是工資多少、假期長短。姚老師穿著樸素的衣服,衣衫寬大、褲腿很短,像吊鐘,一雙布鞋,儼然衣服清潔工的模樣。從民辦教師到現在的高級職稱,姚老師是付出很多的。就像我公公說的,在家待久了想學生??赡茉诶陷吶四抢?,真的是愛孩子。但如果讓我一輩子都這樣,我好像又不滿足。
上去發(fā)言的老師,我能明顯的感覺到,每個老師都是有情懷的,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是有平臺的。271集團的老師除了情懷,還有集團逼迫或者主動成長起來的專業(yè)知識。這種專業(yè)的成長必須要有平臺。無論是讀書還是寫作,無論是上課還是演講,都需要一個良好的平臺。這個平臺可以逼著自己去成長,走向更專業(yè)的道路。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覺得自己必須成長起來了,做勤娘,不做懶人。
最后領導在總結的時候,講不要做手電筒,就是那種只照別人不照自己的人。這也值得我反思。推己及人吧。做好自己,盡可能的幫助每一個可以幫助的人。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堅持每天寫作,用寫作完善自己的邏輯。
學習的本質讀后感篇3
近期拜讀了《學習的本質》一書,每天按照計劃閱讀并做了摘抄和批注,結合自己日常教學過程中的點滴,感受頗深,收獲很大。
教育不僅僅是需要愛就足夠的,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干的事,關鍵是怎樣教育孩子?!比绾我I教育,智慧的愛需要通過學習的道路得以展現,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教師如何研究學習,從知識立意到學習的高級思維發(fā)展,到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這本書對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非常有價值,也能幫助教師更好的了解教育如何發(fā)生,解決學生存在的學習困難問題。雖然晦澀的道理在陌生的案例中展現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但前后貫通,仍然收獲頗多。
學生的先有概念既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的阻礙,建構主義的學習者自主生成依據的正是其頭腦中的先有概念。如果現有學習內容能及時的和學生的先有概念相聯系,便能改變頭腦中的自命真理,才能成為學生的真正學習的開始。其次書中對學習的目標管理是作者所強調的,分階段設置的目標讓學生清晰的認識到所學的知識所能實現的目的,通過層層遞進的目標設計,一步步的闖關達成,真正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被作者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作者眼里,動機是推動學生去學習的內在的動力,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內容在需求,以及學生在教學情境中產生的興趣,愿望和期待,還可以采取一些外在說服手段,可以是口頭的、書面的或者其他媒介的。最重要的是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興趣能帶來一種力量,促使他自我超越。動機指引著學習者進入可以讓他獲得滿意的學習成果,進一步的強化學習者本身的興趣,進而更推動學生能明確行動與愿望,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能。指引學習者進入可以讓他滿意的情境。同時,動機維持著將一個計劃目標進行到底所必須的精力。概括而言,一個有動力的學生會表現出明確的行動愿望。他能感受到某項活動對完成他的計劃具有怎樣的價值和重要性。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動,有能力達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個沒有動力的學生會感到學習吃力,沒有辦法將學習進行到底,他看不到學習的價值,不知道教師提供的知識可以做什么。于是他采取回避策略,換句話說,他竭盡所能地什么都不做,因此,教師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至關重要。
結合線上與線下學習活動成果的對比,線上學習的互聯網學習可以作為一種補充存在,但缺乏目標管理和動機激發(fā)的學習,最終只能是學生面對冰冷的電腦感受來自遙遠空間的聲音,沒有有效的激發(fā)學習興趣的學習最終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受損,得不到教師的支持和督促,學習品質變差,進而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而對線上班級學習期間的待優(yōu)生,應表現出教他們的熱情,表達對他們能力的信任,去嘗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一旦學生表現出學習動機的前兆,老師要進行夸大性的表揚。
怎樣把學生帶入學習狀態(tài)呢?老師高高在上地站在講臺上,一本正經地給學生上課,一直坐著聽這種課,不會讓學生產生什么學習動機。有心的老師已經發(fā)現,正面強化永遠是上策。責備、訓斥會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往往會讓學生自暴自棄。讓學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么他就會學習,就會進步。
教學不是件輕松的差事,而是一項復雜的任務,教學既有心理要求又有技術要求,教師既得有耐心,又得有想法,善創(chuàng)新。
學習的本質讀后感篇4
作為一名剛剛步入講臺的新教師來說,看著全班四五十個孩子,卻只有一半的孩子在真正學習,這的確是讓老師焦急的一件事情。只有一半的孩子在學習,那就意味著全班有一半的孩子正在浪費著他們的大好青春在聽你講一些和他們并不相關的東西。更糟糕的是,這種持續(xù)性的無聊會讓他們不僅對自身的學習失去興趣,而且會對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產生負面影響。那么,學習的本質是什么呢?為什么有的學生能自始至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和高效的學習效率而相反有的學生就完全不能呢?
作為英語老師,我寧愿把自己看成是一名語言老師而不是某個科目的老師。如果把語言當做一門科目來學習,那么我想這是世界上最枯燥的學科了。因為學生需要掌握的所有語法和固定搭配都是機械的沒有任何意義的學習材料,難免枯燥。那可能學生學習的興趣僅僅來自于極少數學生的對語言極強的敏銳。我認為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產生的有意義的聯系。這在語言教學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比如,學生之前已經掌握了一些水果名稱,再學習iike這個句型,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多了一個意義構建——那就是學生可以表達表達自己對水果的喜好了。但是學習在發(fā)生之后還應該保持一個持續(xù)鞏固的過程。鞏固的過程也是學生表達技能形成的過程。在語言學習中,我們不僅要帶給學生關于語言的基本知識,也需要賦予學生一些語言技能。否則學習完之后卻沒有施展自己技能的地方,學生也會降低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我之前告訴學生,學習不應該僅僅是發(fā)生在課堂里的事情。學習無處不在。尤其是語言學習,我們就應該隨時留意身邊的語言學習素材。把課外觀察到或者學習到的東西帶到課堂上并結合課內知識,又把課內知識不斷用于課外實踐。也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對于完全沒有學習興趣的人來說,你在原有基礎上講的知識對于他來說完全是支離破碎的。因為她腦海里并沒有你所說的原有基礎,比如就算你一直在強調動詞后面用賓格,可是學生并不知道什么是動詞,什么又是賓格,更不知道賓格又有哪些形式。那對于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件頭疼的事情了。所以,如果可以,語言類學科的確應該小班教學才能使這個問題得到改善。
學習的本質讀后感篇5
認真研讀安德烈·焦爾所著的《學習的本質》一書,結合自己日常教學過程中的點滴,我感受頗深,收獲很大。本書不僅對教育研究者,特別是幫助教師認識學生學習的機制, 改進自己的教學十分實用,也為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困難提供了方法。
本書是一本十分難得的關于學習研究的實用性讀本。我們是如何學習的?記憶、 動機、愿望和情緒在學習中占據著怎樣的地位?我們對于人腦驚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學習時困難重重?作為曾經的差生,本書作者安德烈·焦爾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法。他讓我們看到學習是一個復雜過程,常常充滿沖突,需要打破我們頭腦中固有的概念。
安德烈·焦爾當依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學習的實際建議,并重新定義了學校的角色和地位。他認為在一個日新月異、不得不時刻創(chuàng)新的社會中,我們必須發(fā)展一種“質疑文化”。學生的學習不是一種簡單的傳遞,更不是一種簡單的條件作用的結果。因為學習者只有依靠自己才能進行學習 沒有人能替另一個人完成學習。只有學習者自己才能賦予學習以深層次的意義。 學習者是其自身教育真正的“創(chuàng)造者”。學習是互動的結果,當學習者的心智活動和他所處的環(huán)境之間建立豐富的互動時,他的知識水平就會有進步。
學生如何搞好學習呢?根據書里的建議, 作為教師,我們關心的不僅僅是學習者需要記憶的東西或知道的操作程序, 而是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明白用所學的知識能夠達到的某種目的,并幫助學生設置一定的目標,然后通過循序漸進的學習達到目標。只有當學習這種能力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東西,特別是當學習者能夠利用其所學時,他們才對這樣的學習感興趣。 如果學習者能夠改變原處的心智結構, 甚至徹底重塑心智結構,打破先有概念,改變頭腦中的自命真理,學生才能真正學習。
動機是推動學生去學習的內在的動力,動機被比作一種力量,一種沖動,使某一行動得以啟動 指引學習者進入可以讓他滿意的情境。同時,動機維持著將一個計劃目標進行到底所必須的精力。 概括而言,一個有動力的學生會表現出明確的行動愿望。 他能感受到某項活動對完成他的計劃具有怎樣的價值和重要性。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動,有能力達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個沒有動力的學生會感到學習吃力,沒有辦法將學習進行到底,他看不到學習的價值,不知道教師提供的知識可以做什么。于是他采取回避策略,換句話說,他竭盡所能地什么都不做,因此,教師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至關重要。
怎樣把學生帶入學習狀態(tài)呢?老師高高在上地站在講臺上, 一本正經地給學生上課,一直坐著聽這種課,不會讓學生產生什么學習動機。有心的老師已經發(fā)現,正面強化永遠是上策。責備、訓斥會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往往會讓學生自暴自棄。讓學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么他就會學習,就會進步。
這本書篇幅不大,作者安德烈言簡意賅地討論了學習的許多方面,諸如社會和文化維度下人類對學習的認識, 教育理論和方法的歷史演進,學習的生理學和社會學基礎等。但作者的重點,在于對今天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 做系統(tǒng)性的分析,并總結和提煉了一些建設性的應對方案。教學不是件輕松的差事,而是一項復雜的任務,教學既有心理要求又有技術要求,教師既得有耐心,又得有想法,善創(chuàng)新。
學習的本質讀后感篇6
教育不僅僅是需要愛就足夠的,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干的事,關鍵是怎樣教育孩子。”如何引領教育,智慧的愛需要通過學習的道路得以展現,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教師如何研究學習,從知識立意到學習的高級思維發(fā)展,到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這本書對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非常有價值,也能幫助教師更好的了解教育如何發(fā)生,解決學生存在的學習困難問題。雖然晦澀的道理在陌生的案例中展現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但前后貫通,仍然收獲頗多。
學生的先有概念既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的阻礙,建構主義的學習者自主生成依據的正是其頭腦中的先有概念。如果現有學習內容能及時的和學生的先有概念相聯系,便能改變頭腦中的自命真理,才能成為學生的真正學習的開始。其次書中對學習的目標管理是作者所強調的,分階段設置的目標讓學生清晰的認識到所學的知識所能實現的目的,通過層層遞進的目標設計,一步步的闖關達成,真正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合線上與線下學習活動成果的對比,線上學習的互聯網學習可以作為一種補充存在,但缺乏目標管理和動機激發(fā)的學習,最終只能是學生面對冰冷的電腦感受來自遙遠空間的聲音,沒有有效的激發(fā)學習興趣的學習最終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受損,得不到教師的支持和督促,學習品質變差,進而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而對線上班級學習期間的待優(yōu)生,應表現出教他們的熱情,表達對他們能力的信任,去嘗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一旦學生表現出學習動機的前兆,老師要進行夸大性的表揚。
對于學習來說,最根本的一點在于學習者的思想結構和他可以采集的信息之間的多重聯系。不過這些互動從來都不是即時的、自發(fā)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一種媒介。教師、專業(yè)人員、傳授者等等,必須促進每個個體的意義生產,陪伴他,對他的原有概念形成干擾。學習者是通過他的所是和他的所知,借由自身進行學習。別人不能取代他學習,但必須在場,因為學習者不能一人學習。學習是一種社會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