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的歷程》讀后感實用范文6篇

時間:2022-04-15 作者:pUssy 讀后感

為了記錄我們閱讀之后的感受,我們要重視讀后感的寫作,這可以記錄下我們的思想更新,其次也是提高我們文學素養(yǎng)的一種途徑,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于《美的歷程》讀后感實用范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關于《美的歷程》讀后感實用范文6篇

關于《美的歷程》讀后感實用范文1

今天,我剛在網(wǎng)上看了一本這樣的書,名字叫《美的歷程》。

書的題目就讓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內(nèi)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jīng)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

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

那么,從哪里起頭呢?

書的一開頭就用:美是關乎心靈的事情,不可復制,幾近于偶爾雪上留痕,一線佛里梵音。

所以記錄美的歷程,實在是吃力不討好,承載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來者審視的心靈敏銳度。

這樣一段話為開頭,同時也讓我看到美的心靈是會怎樣面對生活。

前不久,我通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著作《美的歷程》。

美學和哲學是我今年頗感興趣的兩門學科,雖然這與我的專業(yè)學科沒有太大的必然聯(lián)系,但它們卻深深吸引著我。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fā)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點面結(jié)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

于是,相應的體現(xiàn)在石窟藝術上,如割肉喂鴿、舍身飼虎等悲慘的佛經(jīng)故事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無疑是悲慘現(xiàn)實的藝術寫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卻是寧靜、高超、飄逸的,

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強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絕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

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峰。

初始,盧照鄰駱賓王使詩歌由宮廷走向生活,劉希夷張若虛又使之變而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繼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靈的感傷,

化而為壯志滿懷求建功立業(yè)的具體歌唱;終于,陳子昂喊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

此后,邊塞詩、田園詩各擅勝場,前者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后者優(yōu)美寧靜,明朗健康。

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氣魄,天縱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

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詩,有李白。

它們的出現(xiàn)離不開人的覺醒這個主題,是這個“人的主題”的具體審美表現(xiàn)。

這是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看來是如此客觀地描繪自然,卻只有通過高度自覺的人的主觀品格才可能達到。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

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盡管我們后來在知識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險歷程,但李澤厚先生的存在是永遠的,正如對于我們,青春的回憶是永遠的一樣.......

關于《美的歷程》讀后感實用范文2

借用書背的一段話來說明這本書,本書是中國美學的經(jīng)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澤厚先生多年研究。

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玲瓏剔透地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親切。

記得中央電視臺《讀書》欄目,有一期介紹的就是此書,當時請到的嘉賓有兩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澤厚先生的弟子,看樣子也已是年過半百了,

在說到此書的時候,主持人、另一位嘉賓不管說到書里的哪段內(nèi)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驚嘆,從此處可看出此書對此人的影響有多大。

此書名為《美的歷程》講的是從美學的角度對中國,從遠古至清末的各個時期,各種藝術門類的分析。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關于美學的書籍,算是幫我掃了關于美學的盲了,好像打開了一扇從未打開過的窗,看見了一個以前從未看見過的五彩繽紛、美麗豐富的一個花園,歷史中的每一件藝術品

都是這個花園里面的一朵花、一樹木。

作者就像守園人,當我們打開書籍,走進花園之時,這個守園人,會為我們做一個認真的向?qū)?,一一給我們介紹花園里的花鳥蟲獸,如數(shù)家珍。

只是里面的東西太多、太豐富了,而且我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沒有細細品味里面的美麗,但是當我走過這個花園之后,身旁卻依然留著我從花園里面帶出來的一點點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懷。

接下來我就采出幾朵以諸君一起分享。

1、 作者分析,為什么作為中國民族象征的“龍”的形象是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的尾,鹿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須,

這可能意味著以蛇圖騰為主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zhàn)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圖騰不斷合并其他圖騰逐漸演變而為“龍”。

2、 關于美,作者這樣說,人的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動物的感官愉悅,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觀念、想象的成分在內(nèi)。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積淀了社會內(nèi)容的自然形式。

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離開形式(自然形體)固然沒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體)也不成其為美。

3、 關于歷史,歷史從來不是在溫情脈脈的人道牧歌聲中進展,相反,它經(jīng)常要無情地踐踏著千萬具尸體而前進。

4、 關于青銅饕餮,在那看來獰厲可畏的威嚇神秘中積淀著一股深沉的歷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與這種無可阻擋的巨大歷史力量相結(jié)合,

才成為美---崇高的人在這里確乎毫無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這種神秘化的動物變形,它威嚇,吞食,壓制,踐踏著人的身心,但當時社會必須通過這種種血與火的兇殘野蠻、恐怖、威力來開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進。

用感傷態(tài)度便無法理解青銅時代的藝術。

超人的歷史力量與原始宗教神秘觀念的結(jié)合,也使青銅藝術散發(fā)著一種嚴重的命運氣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獰厲風格。

5、 關于漢字,如同 中的結(jié)繩記事一樣,從一開始象形字就已包括有超越被模擬對象的符號意義。

一個字表現(xiàn)的不只是一個或一種對象,而且也經(jīng)常是一類事實或過程,也包括主觀的意味、要求和期望。

這即是說,“象形”中也已蘊涵“指事”、“會意”的內(nèi)容,正是這個方面使?jié)h字的象形在本質(zhì)上有別于繪畫,具有符號所特有的抽象意義,價值和功能。

6、 關于漢代藝術,也正是因為是靠行動,動作、情節(jié)而不是靠細微的精神面容,聲音笑容來表現(xiàn)對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輪闊的寫實,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細部的忠實描繪,便構成漢代藝術的“古拙”外貌。

關于《美的歷程》讀后感實用范文3

初次了解美學這門學科,一般會感性地認為這是一門關于美的學問,什么是美,怎樣欣賞美。在閱讀美學的相關經(jīng)典著作之后,對美學會有一個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比如李澤厚的《美的歷程》,這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重要美學著作,在當時產(chǎn)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作為讀者自然很好奇,這究竟是本怎樣的小書,在當時影響了那么多的年輕人。

由于一開始就對本書存在閱讀的“期待視野”,希望從書中了解作者對美學獨特的見解,而《美的歷程》讓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也是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在介紹“美的歷程”時的連貫性、簡潔性。

雖然本書也像其他著作一樣分了章節(jié),按歷史發(fā)展的時間順序,介紹從遠古圖騰時代的藝術萌芽到明清文藝思潮的興起的各時代藝術特征及美學思想?!澳侨嗣婧~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瑯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們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畫像,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的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么?”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里凝凍、積淀下來,傳留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jīng)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作者在開篇就以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美學意象吸引著讀者。

關于《美的歷程》讀后感實用范文4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xiàn)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但作者卻沒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劃分出來,反而讓人感覺本書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間的隔膜的跡象。讀者在歷史教科書上面讀到的一直都是清晰的朝代界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在很長一段時間讓普通讀者曾經(jīng)認為唐詩就是唐代才出現(xiàn)輝煌的,卻不知道詩歌從內(nèi)容的廣度到形式的完美都經(jīng)歷了前代的積累;誤以為宋詞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卻不知道唐朝也有不一樣的“唐詞”風格,清代的詞卻是在內(nèi)容形式上臻于完美了。

作者的這種做法使得每個時代不同的藝術特征之間的銜接十分自然,而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到兩個相鄰或間隔的時代之間的歷史聯(lián)系。正如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里所說,“延綿不斷”是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放之于中國美學史的發(fā)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澤厚先生正是自覺地注意到了這一特點,才使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夠感覺到中國古代“美的歷程”并不像西方藝術發(fā)展一樣斷斷續(xù)續(xù),而是渾然一體的。我們從此可看出李澤厚先生在連貫性、簡潔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關于《美的歷程》讀后感實用范文5

先秦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原始巫術宗教觀念開始解體,儒道互補成為了兩千年來中國美學的基本精神。儒學是一種精神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堪比宗教對某些國家的影響,孔子也因之成了漢民族文化—心理結(jié)構的奠基人,在他之后,孟子、荀子進一步發(fā)展了孔學,它的本質(zhì)是把情感、觀念、儀式(宗教三要素)消溶在以親子血緣為基礎的世俗生活中,重視社會性和倫理性,或稱為實踐理性,而遠離了純粹理性和神學。

中國文學作品也因之不同于古希臘藝術的宗教情緒凈化作用,而是重在抒情,最早的文學作品可追溯至《詩經(jīng)》中的國風和先秦諸子的散文,由此奠定了基本的美學原則:賦、比、興。賦是白描,比興是以物寓志。因之,中國的哲學闡述也不同于西方的邏輯推理和論證,而是有某種想象力,比如莊子的《逍遙游》:“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便是一種充滿了想象力的哲學理論。

中國建筑亦受實踐理性精神的影響,著重與世俗生活的聯(lián)結(jié),這跟西方國家的宗教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在面上展開,方便生活,后者則以單體建筑取勝,并且在宗教意識影響下修得很高,比如哥特式教堂,可惜中國建筑以木為基本材料,后人只能看看瓦當來想象當時的宏偉和精美了。

關于《美的歷程》讀后感實用范文6

“美”這個詞太抽象了,因其本身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存在,它只能依附于某種物質(zhì),比如人、自然,當然還有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種種藝術品(建筑、繪畫、雕塑、詩歌、瓷器、園林等等),本書也就是圍繞這些各擅其美的藝術形式以時代為線索進行了一次系統(tǒng)的梳理和欣賞。

我沒有從開篇的遠古時代之龍鳳藝術看起,而是從中間向前后延伸開去。因為每一章都可以自成一體,所以這樣看也并不覺得混亂。其中我最喜歡的有兩部分。

一是寫初唐詩歌和蘇軾,書中對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賞析很能引發(fā)共鳴,少年意氣風發(fā),雖然心頭偶爾劃過的無常感給人生蒙上了一層淺灰,卻是同整個國家一樣處在欣欣向榮的上升的時期,讓人覺得一個新時代即將來臨。而蘇軾作為詞人在文學上的地位我是了解的,但是沒想到他對后世的影響不僅僅是那些絕妙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從屈原、陶淵明以來文人的自我精神救贖到他那里終于有了一個答案,那就是對人生無常的徹底勘破。

二是佛陀世容,結(jié)合當時的歷史去看那些千百年前巍峨的佛像和石窟,一下子便讓這些靜穆威嚴的雕塑有了豐富厚重的內(nèi)涵。佛像愈高大,人在現(xiàn)實中的地位就越渺??;佛像愈和藹,人的苦難就越深重。一旦有了這種對立的視角,你會發(fā)現(xiàn)藝術和美有時純粹是人類的一種精神信仰。

此外其它如講魏晉、宋元山水畫等等章節(jié),無一例外地都能從思想上給人以啟發(fā),從語言上給人以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