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春的讀后感通用7篇

時間:2023-09-25 作者:dopmitopy 讀后感

讀后感是文學教育中重要的一環(huán),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和批判思維, 讀后,讀后感是一個反思的過程,通過它我們可以審視自己的成長和變化,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價值觀,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散文春的讀后感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

散文春的讀后感通用7篇

散文春的讀后感篇1

光是人每天都能見到的東西,陽光、燈光、目光、霞光、月光。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間種種的現(xiàn)象。有多少人因為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陽光下展示出一副虛假的外殼;從古至今,所有的詩卻從未有過寫過正陽的,也許是因為人在正陽下會感到害怕吧?,F(xiàn)在的人對別人充滿了懷疑,把真實埋藏在了內心的最深處。

現(xiàn)在,人的環(huán)保意識越來越差,一塊塊珍貴的土地被人們變成了賺錢的工具——蓋樓房、蓋商鋪、做景點,失去了土地原來的價值——生長植物。城市里再也難覓土地的蹤影,才會引發(fā)林清玄如此的感想。

人總喜歡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事物的價值,殊不知有些東西是不能用金錢買到的,例如你不能買一點感恩,只能買一些禮物作為感恩。俗話說的“有錢能使鬼推磨”,林清玄認為是不對的,我也這么認為。金錢不是萬能的,也不是什么都能買、能送的。但是,如果一個人能真情流露,懷著真心去送祝福,那不用說感恩,明月都可以送,對方也一定收得到。

人喜歡喝茶,也喜歡品茶,但沒有人去嘗試新的品種,滿足于現(xiàn)狀,林清玄的朋友就是一位敢于創(chuàng)新的人。他曾在房子里實驗把烏龍和鐵觀音合成一味,想做出“烏鐵茶”;在寒冷的早晨采集含著露水的茶芽,想做出“雀舌鷹爪茶”;在深更半夜提著探照燈采茶,想做出“月光茶”……正是由于他的創(chuàng)新,才能做出這么多新品種——我們不也要有這種精神嗎?

也許我們還可以從書中領悟到其他的道理,這,也許就需要我們去慢慢品味了。

散文春的讀后感篇2

“紙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而逐漸失去昔日風韻,朱自清“漿聲燈影里的秦準河”以濃墨重彩為它猛繪一筆,再次展現(xiàn)了濃裝艷麗秦淮河的風采。

朱自清成名作《漿聲燈影里的秦河》記敘夏夜之泛舟秦淮河的見聞感受,作者在聲光色彩的協(xié)奏中,敏銳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時地、不同情境中的卓越風姿,引發(fā)人思故之幽情。富有詩情畫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筆下如詩如畫一般。奇異的“七板子”船,足以讓人發(fā)幽思之情;溫柔飄香的綠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縹緲的歌聲,似是微風和河水的密語……平淡中見神奇,意味雋永,有詩的意境,畫的意境,正所調是文中有畫,畫中有文。

作者的筆觸是細致的,描繪秦淮河風光時,不求氣勢豪放,而以精巧展現(xiàn)美,具體細膩地描繪秦淮河的秀麗安逸,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細致的描寫手法。船只、綠水、燈光、月光、大中橋、歌聲……種種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細細描繪,卻是明麗中不見雕琢,淡雅而不俗氣,使秦淮河在水、燈、月交相輝映。歷史是秦準河的養(yǎng)料,可說歷史成就了秦淮河,沒有歷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義。作者從現(xiàn)實走進歷史回憶,從形態(tài)與神態(tài)兩方面喚醒了秦淮河。“艙前的頂下,一律懸著燈彩;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是不一樣的。但好歹還你一個燈彩。”這燈彩實在是最能釣人的東西:“在這霧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著明末秦淮河的艷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里所載的。我們真神往了。我們仿佛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光景了。于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p>

作者由燈開始墮入歷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實在是許多歷史的影像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霧里看花,盡是飄飄然,朦朦朧朧;縹緲的歌聲,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對歷史影像緬懷,將秦淮河寫的讓人陶醉,令人神往。

散文春的讀后感篇3

讀林清玄的文章,能使我浮躁的心即刻間安定下來,因為他的文章有一種獨特的韻味,雖然每篇文章都比較短小,但是卻散發(fā)出無窮的魅力,含有深長的意味,使我一拿到這本書就愛不釋手,迫不及待地去體會這個心思細密的人寫出的有血有肉的文章。

其中,我最記憶猶新的一篇文章就是《讓樹轉變的方法》。這篇文章以一個小有事引出了林清玄的一系列的感悟。主要寫了林清玄的孩子做了一實驗——讓一棵樹轉彎曲。這是靠樹的向上、向光性做的,把樹倒吊著,它便會轉個彎長上去,由此,林清玄便奉勸大家、我們人類不能不如一棵樹,不能被外在環(huán)境擊倒,失去自己原本的樣子,要學習那棵樹一樣不會墮落。

這棵樹被作者的孩子倒吊著,就好比是我們人類生活在逆境當中,而這棵樹因為向上、向光性又頑強地長了上去,可我們人類呢?有些經得住風雨的人可能會和樹一樣也不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在逆境中激發(fā)出自己的潛能,不會墮落,成為勝利者。然而有些人卻不會適應環(huán)境,自暴自棄,隨著環(huán)境一起墮落,最終,成為了失敗者,這方面,他們甚至不如一棵樹。

顯而易見,我們要當那些在逆境中也不會墮落,反而活得精彩的人。其實,人們有時都會有失敗的時候,我們也不免因此而灰心喪氣,對生活、對自己不抱希望,但是我們就要有超凡脫俗的精神,經歷了失敗過后,也培養(yǎng)了我們自己的人格、風骨,再來的'時候,我們就不容易被外界環(huán)境所擊垮了,就像樹一樣,無論繞幾個彎,也要堅強地長上去,向上、有光的地方長,這才時我們所要做的,不與墮落妥協(xié),以堅毅、剛強、樂觀的心一直生活下去。

林清玄的文章就好像一條條鞭子,無時無刻不拍打著我,使我走向正確的道路,并把他所表達的一個個實在且有效的人生哲理銘記在心,讓我受益匪淺。

散文春的讀后感篇4

一篇散文,能夠點醒幾代人,讓讀過的人明白了血濃于水的父愛之情;一篇散文,讓我們永遠記住了清華園的朦朧、憂傷之美;一篇散文,讓我們僅通過文字就能感受到春天的萌發(fā)和勃勃生機。

這些散文的作者便是朱自清。他的散文被稱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典范,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的散文開創(chuàng)了前程似錦的未來。

朱自清先生的語言如同珍珠落入我的心盤,我記憶最深的是《輪雅俗共賞》。在這篇文章中,朱自清表露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發(fā)展史的見解,分析了雅和俗的特質,指出中國文學史的發(fā)展經歷了俗到雅,在到雅俗共賞的變化。文章縱向梳理了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以史帶論,史論結合。全文撿平實,但又充滿了趣味性。

朱自清在北平生活了多年,對北平人的語言和說話方法都很熟悉,這一篇《人話》就是最好的證明。這篇文章僅選取了北平話中的“人話”一次鋪開介紹了北平人講究規(guī)矩的特點。在介紹人話時,還不忘和講理一詞作比較,雖然意思相近,但前者明顯在表達上更鮮明。

朱自清在晚年患了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購買三袋面粉。一家十二口人吃的都不夠,更無錢治病。在這種情況下,朱自清還是抵抗住了面粉的誘惑,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美援“面粉”宣告書上簽了名,并說:“寧可在貧困中死去,也不接收這恥辱的面粉?!?/p>

他珍珠般的語言中又不失自己的愛國心。字里行間又能看出他對帝國主義者的憤慨?!秳觼y時刻》深深打動了我,我明白帝國主義可惡的同時,還明白了當時生命的低賤。一個小孩子只值七毛錢,這行字就如針一般扎入了我的眼睛。朱自清先生不顧自己安危,用自己的民魂抨擊了舊社會。這見義勇為的精神實在讓人敬佩。那些頹廢者,投靠帝國主義的頹廢者,是多么可惡,令人咬牙切齒,他們的生命才是最低賤的!

就因為有了這些英勇無畏,不向反動派低頭的作家、政治家。我們的未來才會充滿希望,現(xiàn)在生活才會那么美好。他們是七月的星火,是民族的救星,喚醒了沉睡的巨龍!

散文春的讀后感篇5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薄耙淮绻怅幰淮缃穑缃痣y買寸光陰?!边@些都是珍惜時間的名言。雖然說,這些名言時時在激勵我們珍惜時間,但是,時間的快捷還是出乎我們的意料。正如《匆匆》中講到的“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盤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笨傊?,我們無法使時間停步,也無法使時間多出一秒鐘。

雖然我們無法使時間多停留一秒鐘,但是我們可以讓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過得“慢”一些。如:十天的作業(yè),一天做完了,而且質量很高,你就會覺得時間比平常慢,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這樣,就可以充分的利用時間。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家萬戶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是啊!我能做些什么呢?我只能做有用的事學習,不然,時間就像是輕煙,是薄霧,被微風吹散了,被初陽蒸融了,能留著些什么痕跡呢?

我的成長歷程也是如此,幾度風雨,幾度春秋,我從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即將步入中學的少年,六年時光,轉瞬即逝,無聲無息,無影無蹤。

時間對我們來說,是很緊迫的,要想不浪費時間,我們就得多做好事,多做有用的事,把握我們身邊的每一分,每一秒,勤勤懇懇,一絲不茍,勤學好問,做個不拋棄時間、不浪費時間的人,這樣我們才不會白白走這一遭了。

散文春的讀后感篇6

“為什么學語文”,當屬語文學習的源頭問題。每當教學中遇到難題或者模棱兩可的問題,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追問自己:我們?yōu)槭裁匆獙W語文?我們?yōu)槭裁匆陶Z文?

葉老首先從“什么叫語文”入手,談“對學習語文要有正確的認識”。“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就叫語文?!薄罢Z言是一種工具。工具是用來達到某個目的。工具不是目的……我們說語言是一種工具,就個人說,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就人與人之間說,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語言分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母語當屬第一語言。我們每天都在用母語思維,用母語交際,那么,我們什么還要學語文?

開學的第一天,在學生興致勃勃地完成當天的語言學習后,我布置了本學期的第一篇日記——為什么學語文。學生欲言又止,總覺得不知從何答起。四年級的學生,要回答這個問題,談何容易!關鍵是問題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學生得知下一節(jié)課又是語文,一陣歡呼:“噢,太好了,又是語文課!”我自然而然地問學生:“你們愛學語文嗎?”學生異口同聲:“愛!”“那么,你們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語文嗎?”鴉雀無聲,想說又總覺得說不清……“我們已經學習了四年半的語文,幾乎天天有語文課(假期當然除外),做語文作業(yè),就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學生一臉茫然的`回答,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學生似乎很認真地思考起來了。我啟發(fā)他們,結合自己以往的學習經歷、收獲與教訓思考,還可以跟家長聊聊這個話題。四年級的學生很聽話,老師吩咐做什么就做什么。周二,作業(yè)交上來了,全齊。答案當然五花八門,大多為現(xiàn)實派(約占總人數(shù)的三分之二):學語文是為了考出好成績,父母高興;學語文是為了將來考上大學,找到好工作,賺錢孝敬父母。少數(shù)為實用派:學語文是為了讀更多書,增長知識;學語文可以提高理解能力,能聽懂別人話,跟別人溝通交流;學語文是為了當上科學家,因為當科學家要有很豐富的知識。

可以看得出,學生都很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有的同學請教父母,歸納個一二三,有的上網(wǎng)查閱相關資料,摘錄回答,有的則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經驗。學生的真實想法當然應該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回答到底是什么,正確與否,似乎并不十分重要,關鍵在于引發(fā)了他們的思考,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問自己:我什么要學語文,在語文課堂上我到底學習了什么。

葉老認為,學語文為的是為了使用,學以致用?!巴ㄟ^學習,讀書比以前讀得透徹,寫文章比以前寫得通順,從而有利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這才算是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進一步說,學習語文還可以養(yǎng)成想得精密的習慣,理解人家的意思務求理解得透徹,表達自己的意思務求表達得準確;還有培養(yǎng)品德的好處,如培養(yǎng)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p>

作為語文教師,也自然而然地問自己:我到底要教學生學什么。文本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憑借,文本的思想內容與生俱來,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材料,讀懂文本的思想內容是學習語言的基礎步驟,與作者產生思想與情感的共鳴是學習語言的必然步驟,如果僅停留于思想內容的剖析,停留于情感高潮的體驗,停留于道理的感悟,那么,學生就只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至于為什么要學習一篇篇課文,自然不會思考。葉老說,“教書教書,就是‘教’學生‘學’?!苯虒W生學習語言的知識并掌握運用語言的技能,讓自己的“讀書比以前讀得透徹,寫文章比以前寫得通順”。從知道、理解到運用的過程,實踐是必然的橋梁。

在此,本人無意舉正面與反面的例子,權當是一種提醒與自我提醒罷!至于如何實踐,則是另一個話題了。讓我們好好審視自己的教學思想,審視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實施,看我們的教學實踐是否可以回答“為什么學語文”這個問題,達成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

散文春的讀后感篇7

這個,我讀了《林清玄散文選》,它猶如一股清風,悄然進入我們的思想,沐浴著我們的心靈,令人回味無窮。林先生的文章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字里行間,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

散文選是由一個個故事組成的,它們的起點都是我們身邊一些平凡的甚至不起眼的事或人,但作者卻能從中提出問題,并且最終總會引出一個深刻的道理,讓讀者受益匪淺。這些清新而又富有哲理的故事就像是一串串美麗的珍珠項鏈,其中我喜歡的故事有:《軟枝楊桃》、《吉祥鳥》、《水終有澄清的一天》、《五字神咒》……

?軟枝楊桃》讓我明白了,如果當整個社會的人都只重視外表的好壞,不重視內在的美丑時,真正清凈的生活就不可能實現(xiàn)。《水終有澄清的一天》讓我知道,雖然一秒鐘的混亂,可能需要幾天才能清凈,但只要我們不去理睬,并且一直堅持邁向更高境界,水,終有澄清的一天?!段遄稚裰洹氛f的是,作者的侄女就職工作緊張,壓力很大。每次上臺作報告前她總會念著“大家都是人”,念完后不再緊張了,多么神奇的五字神咒啊。

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刺花》了,故事講的是:獵人太郎叔的獨生子因憐憫一窩小山豬,而被趕出家門,太郎叔因此很后悔。一次,“我”和以及太郎叔在打獵山豬成功歸來時,竟遇見了太郎叔的兒子,父子倆冰釋前嫌,重歸于好。故事中的太郎叔讓我最為喜歡。他臉上的那一條刺花刺青也許使他看起來很兇惡、把兒子趕出家門也許使人認為他很嚴厲,但在他打山豬偶爾失神時,才看出太郎叔是關心、深愛著自己的兒子的。他就像刺花一樣,表面是銳利的尖刺,使人害怕不敢靠近,但堅銳的外表下是那顆細膩、美麗的心。

讀完故事,我想起了我的爸爸。他有時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嚴厲的說我,和拌嘴,甚至是生氣地一整天一句話也不說,使我有時會埋怨他。但當我冷靜下來一想,其實爸爸這么做是為了我、為了、為了家,那一刻,我便感受到爸爸他那時嚴厲的外表下的濃濃的愛意。

?林清玄散文選》,它像一杯淡淡的香茗,讓我放松;它就像一面鏡子,讓我找出身上的缺點,并給以改正;它更像一個指南針,帶我去尋找我不曾發(fā)現(xiàn)的事物,并為之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