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理想國讀后感通用范文3篇

時間:2022-02-04 作者:Brave 讀后感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這本書幾乎涵蓋了整個希臘的文化,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書之一。讀完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有關理想國讀后感通用范文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有關理想國讀后感通用范文3篇

理想國讀后感1

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都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懷疑自己是否能看懂。為時兩個星期整整14天才看完薄薄的一本《理想國》,很久沒有花這么長時間看一本書了,但收獲還是挺多的。

首先,豐富了我對正義的認知。在看此書時,我對正義的理解就是正義,無正義本身和正義的表象(暫且稱為表象)之分,我們追求正義,究竟就正義本身,還是由正義所帶來的榮譽、地位、權力?論及正義也僅僅是與道德和法律相聯(lián)系,但《理想國》所提及的則包含更多的內容,不僅是法和道德,還涉及了智慧、節(jié)制、愛,給我以更全面的了解。正義不單是恪守法律、公正審判;不止于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還有明智的認知和判斷、對本性惡的有效節(jié)制、對社會、對國家的普遍愛的等等。

我認為,理想國中的守衛(wèi)者們都是正義的化身。蘇格拉底說,不能用一般人所追求的幸福去衡量比較守衛(wèi)者的幸福與否及其程度。構建一個全體幸福的國家,必須要某些公民出讓自己一部分的權利、利益。當然,守衛(wèi)者也是靠公民來供養(yǎng)的,社會也是有回饋于他們的。

但我還是忍不住從自己的價值體系出發(fā)去評價這些守衛(wèi)者,去尊敬他們,認為他們是偉大的。這是我要反省的地方,總是用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去評判別人。

此外,這本書是立足于理性的,這對于感性的我而言有莫大的幫助。讓我在看書過程中,在思考問題時,不自覺的優(yōu)先運用理性思維去判斷是非,再用感性的思維去感知事物的價值。

此次閱讀僅有這些粗淺的理解也略感疲勞,希望下一次閱讀時能給我全新的感悟。

理想國讀后感2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tǒng)治者、國家護衛(wèi)軍、普通勞動人民三個階級組成。柏拉圖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古希臘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熱愛祖國,熱愛哲學。他的最高理想也是該書的核心思想——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求諸實踐,做 “靠譜”的實行家,做行動上的巨人。有哲學頭腦的人,要有政權;有政權的人,要有哲學頭腦,找到自己堅強的核心——正義與美德,用哲學的思想來管理民眾。

讀《理想國》無疑打破了我對哲學家淺薄的認識——以為只會立書著作,玩文字游戲;以為其文字讀來定是詰屈聱牙;以為研究哲學只是極小部分人熱衷的事業(yè)。令人訝異的是,本以為哲學,何況像《理想國》這樣的西方哲學史上輝煌巨著一定玄之又玄,艱深難讀,或許使普通讀者有如墜云端不知所蹤之感,更甚者頭昏腦脹,挫敗感頓生,不可卒讀。事實不盡然。我所拜讀的是郭斌等人的譯本,據(jù)說是青年讀者較為喜愛的版本,不僅譯出了原書的內容,而且譯出了原書的神韻,加之原著采用一問一答的辯論形式,不急不躁,循循善誘,節(jié)奏緊湊,引人入勝。柏拉圖的辯論被稱為詭辯,曾言“你不可能在辯論中戰(zhàn)勝我”。柏拉圖與師而兼友的蘇格拉底往返論證,將欲立人,先求立己,后蘇格拉底被控傳播異論毒害青年,被判死刑,蘇格拉底從容答辯,竟以身殉。柏拉圖目擊心傷,終其魂夢以之,不能忘懷。柏拉圖以繼承蘇格拉底大業(yè)自任,共著對話二十五篇。該書讀起來,文字溫暖,情感飽滿,并且令人感動。我想經(jīng)典的影響力不在于振聾發(fā)聵的論斷,而在于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光芒,給世人帶來的感動和信念。

柏拉圖第一卷開卷不久即開始討論究竟正義是什么。他與形形色色的人展開辯論,正義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是“強者的利益”?柏拉圖對正義的討論是從區(qū)分城邦正義、個人正義開始的。他認為個人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在自身內部各做各的事,而不是表現(xiàn)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這大概就是柏拉圖要表達的正義。但我想當時正義的定義已不能完全適用于當今社會,而哲學正是一門充滿哲辯的一門科學,同樣與時俱進。

《理想國》一書,震古爍今,為西方知識界必讀之書。書中不僅討論到正義,還討論到優(yōu)生優(yōu)學問題、節(jié)育問題、家庭解體問題、婚姻自由問題、獨身問題、專政問題、獨裁問題、共產(chǎn)問題、民主問題、宗教問題、教育問題等等問題,柏拉圖的學問可稱為綜合性的。

讀書,見仁見智,存乎其人。毀之譽之,各求所安。關鍵在于細讀,慎思明辨之后,卻有心得,百家爭鳴可也。否則斷章起義,游談無根,那就了無意思了。

理想國讀后感3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等,是柏拉圖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知識世界的必讀書。該書內容豐富,全書分為十卷,涉及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此書在哲學史乃至人類思想史上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對此前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作了最為完整系統(tǒng)的表述,而且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理想國家方案,構成了以后各種作為社會政治理想而提出的烏托邦案的開端。此書還提出了以培養(yǎng)哲學王為目的、以靈魂轉向說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制定了一整套實施這種教育的課程體系。

在這本書里,柏拉圖指出,良好的教育可以培養(yǎng)出良好的公民,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醫(yī)生、法官等專業(yè)人才,并能使一個國家的人性得到改造,使人們成為有理性和健全人格的人。這是國家的執(zhí)政者所要考慮的大事。

柏拉圖認為,教育的目的并非把知識灌輸?shù)饺藗兊念^腦中去,而是要使人的靈魂轉向。獲取知識是人天生的能力,但是只有當人的身體和靈魂轉變方向,從黑暗的王國轉到光明的國度時,人們才能看到實在,認識真理和善的理念;否則,人們便如洞中的囚徒,永遠生活在影子的虛幻世界里。教育的最高和根本任務就是使人掙脫枷鎖,轉離黑暗和影子,轉向光明和實在,從而認識最高的理念——善。

柏拉圖吸收和發(fā)展了智者的“三藝”及斯巴達的軍事體育課程,也總結了雅典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的概念,其后,便成了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干和導源,支配了歐洲的中等與高等教育達1500年之久。柏拉圖認為,每門學科均有其獨特的功能,文法和修辭是研究哲學的基礎;算術是為了鍛煉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習幾何、天文,對于航海、行軍作戰(zhàn)、觀測氣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學習音樂則是為了培養(yǎng)軍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他還很重視選擇和凈化各種教材,如語言、故事、神話、史詩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進兒童心智之發(fā)展。他主張身心和諧發(fā)展,這些體育思想也對后世體育的發(fā)展有深淵的影響。

為了發(fā)展理性,他設立了全面而豐富的課程體系,以學生的心里特點為依據(jù),劃分了幾個年齡階段,并分別授以不同的教學科目,其具體要求是:0~3歲的幼兒在育兒所里受到照顧。3~6歲的兒童在游樂場內要受到保姆的監(jiān)護,匯集在神廟里,進行游戲、聽故事。7歲后,兒童開始學習軍人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讀、寫、算、騎馬、投槍、射箭等等。17~20歲的青年升入國立的“埃弗比”接受軍事教育,并結合軍事需要學習“四科”知識。從20~30歲,那些對抽象思維表現(xiàn)特殊興趣的學生進一步學習“四科”,以鍛煉他的思考能力,使他開始探索宇宙的奧妙。30歲以后,優(yōu)秀的學生還需要經(jīng)過5年哲學研究,才可以成為統(tǒng)治國家的哲學王。由此形成其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柏拉圖始終是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最終目標的。他認為關于理性的知識唯有憑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會貫通,達到舉一反三。感覺的作用只限于現(xiàn)象的理解,并不能成為獲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心思凝聚,學思結合,從一個理念達到另一個理念,并最終歸結為理念。教師要善于點悟、啟發(fā)、誘導學生進入這種境界,使他們在“苦思冥想”后“頓開茅塞”,喜獲“理性之樂”。這與蘇格拉底的助產(chǎn)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教學方法上,柏拉圖師承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把回憶已有知識的過程視為一種教學和啟發(fā)的過程。他反對用強制性手段灌輸知識,提倡通過問答形式,提出問題,揭露矛盾,然后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最后得出結論。

《理想國》可謂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會的開篇之作。今天我們再來讀睿智的經(jīng)典作品,不單純是為了知道柏拉圖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說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來的問題。用書中的理念來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正如智者柏拉圖在全書的最后所言:“讓我們堅持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與智慧!”